希特勒認為德國空軍可以阻止英軍的撤退,於是命令裝甲部隊停止向敦刻爾克推進。他之所以這樣做,還由於他擔心戰線拉得太長;另外,也是為了給赫爾曼·戈林空軍元帥的飛機在消滅那些準備撤退的英軍過程中以爭得榮譽的機會。戈林打算采取反複轟炸的方法,將英國部隊癱瘓在海灘上,並準備當敵人的救援艦船出現時盡快地將其擊沉。可是,他沒有考慮到以下三個因素:第一,鬆軟的沙灘大大減弱了炸彈的爆炸威力,從而使得對部隊的轟炸無效;第二,英國皇家空軍全力以赴保衛敦刻爾克灘頭,甚至將其最後的一支後備力量——英國首都空軍部隊(一直保留下來未派去參加法國保衛戰),投入敦刻爾克的戰鬥;第三,英國投入如此眾多的艦船舟艇,使德國空軍無力對付這樣眾多的目標。遊艇、漁船、驅逐艦、掃雷艦、拖網漁船——各種類型的艦船與舟艇——由敦刻爾克海灘向英國港口撤運部隊,然後返回來再次進行裝載。截至整個撤退工作結束時,英國總共出動了861艘艦船,將338,226名部隊安全運至英國。在撤退過程中,英國共有243艘艦船被擊沉,還有許多艘被擊傷。此外,在法國淪陷前的最後幾個小時內,將近50萬英、法士兵與公民從其他港口撤離法國,其規模僅次於敦刻爾克大撤退。
為了分享德國的勝利,6月11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戰。接著,意大利軍隊越過法國邊境。6月14日,巴黎落入德國人的手中。翌日,法國總理保羅·雷諾要求英國政府解除法國不單獨同德國媾和的誓約。英國對此表示同意,其條件是法國艦隊不得落入共同敵人的手中。英國決心堅持鬥爭,並要求法國在其北非和海外的其他殖民地繼續戰鬥。丘吉爾甚至提出與法國結盟,兩國公民共用同一國籍。法國議會拒絕了這項要求,而且也不可能答應英國關於繼續進行戰爭的要求。丘吉爾和雷諾勸韋岡將軍就地投降,因為這樣做就不會縛住法國政府的雙手。韋岡將軍拒絕投降。他說他決不投降,除非國民政府作出全麵停戰的決定。這種全國性的停戰決定自然將使整個法國武裝力量受到約束,而決不象丘吉爾和雷諾所希望的那樣,僅限於陸軍。因為法國海軍如果在海外繼續堅持鬥爭,這將違反停戰條款,德國就有理由采取任何它所認為合適的手段進行報複。韋岡提出這種要求無疑是在向政府施加壓力。可是,雷諾總理並沒有解除他的職務。實際上,雷諾不可能采取任何行動,因為在第二天,即6月16日,他就被迫辭職了。菲利普·貝當元帥繼任總理。貝當上台後立即要求停戰。德國人在德軍於1918年簽訂停戰協定時曾使用過的同一節火車車箱裏和法國人進行停戰談判。德國人的這種蓄意做法使法國蒙受了奇恥大辱。結果,法國被劃分為兩個地區:一個是德國占領區,即瀕臨大西洋和包括巴黎在內的整個法國北部地區,另一個是非占領區,由貝當政府所管轄,但實際上卻是由親納粹分子賴伐爾·皮埃爾和他的同僚所控製。
法國海軍總司令弗朗索瓦·達爾朗上將曾信誓且旦地表示,法國艦隊將不會完整無損地落入德國人的手中。此時,他向所有的艦艇發出以下密電:
本人參閱了現正以其他途徑發送的停戰條款,現特借此次發送密電的最後機會宣布一下本人對這個問題的幾點意見:
第一、遣散後的艦艇仍歸屬法國,艦上須懸掛法國國旗,配備少量法國艦員,駐泊在法國的沿海大城市或殖民地港內。
第二、要秘密做好破壞艦艇的準備,以便在敵人或別國武力奪取後不能使用。
第三、假如負責解釋協定的停戰委員會作出一項與第一段的精神相違背的決定,在沒有其他方法保存艦艇的情況下,勿需等待進一步的命令,而應將艦艇派往美國,或者將其鑿沉。艦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完好無損地落入敵人手中。
第四、在沒有預先接到總司令的命令時,在國外尋求庇護的艦艇不得用來同德國或意大利作戰。
最終宣布的停戰條款規定,法國艦艇必須在德國或意大利的監督下集中於指定的法國或法國殖民地的港內。德國鄭重地宣布,它的意圖決不是要使用法國艦艇,也不是要在停戰協定締結後占有這些艦艇。但是,停戰協定還規定,法國的大西洋基地必須完全由德國潛艇使用。意大利提出的條款幾乎與德國的相同。法國同德國和意大利所簽訂的停戰協定於1940年6月25日零時35分生效。
盡管法國作出保證,而且英國人也了解有關法國艦隊的總的規定,但英國對於法國海軍實際上沒有被軸心國控製這一點並不相信。當時,有一些法國艦艇已在英國港內,計有:2艘戰列艦、4艘輕型巡洋艦、數艘潛艇、8艘驅逐艦,以及大約200艘掃雷艦和反潛艦艇。但是,還有很大數量的艦艇仍在法國或法國殖民地的港內,而在這些地方的艦艇可能受到德國人的控製。
這種局勢使得英國進退維穀。英國時刻都會遭到入侵,它的海軍很難履行其現時的任務。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對付一支象法國現存的海軍艦隊。英國人不知道達爾朗6月24日發布的命令。所以,他們感到不能輕信敵人的言詞,而拿國家的安全當兒戲。英國戰時內閣意識到,法國艦艇會被軸心國所控製,德國隨時都可以以“不遵守協定”為借口撕毀停戰協定。因此,英國戰時內閣冒著同法國交戰的危險,情不自願地決定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以保證法國艦隊不落入軸心國的手中。於是,1940年6月3日,英國奪取了停泊在普利茅斯和樸次茅斯所有的法國艦艇。一些法國水兵誌願來到他們原來的艦艇上,在自由法國的旗幟下戰鬥。他們擁戴夏爾·戴高樂將軍為他們的總司令。戴高樂將軍領導著流亡在國外的自由法國政府同駐維希的貝當元帥領導的德國傀儡政府作鬥爭。
英國對法國駐地中海艦隊的問題的解決造成了一場悲劇。關於這個問題,將在下一章介紹。為了使在非洲西突出部的達喀爾的法國戰列艦“裏舍利厄”號喪失戰鬥力,英國“競技神”號航空母艦駛向該艦,並派出6架魚雷轟炸機對它實施攻擊。結果,這艘法艦遭受重創,整整有一年時間不能出海活動。經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外交斡旋,駐西印度群島的兩艘法國巡洋艦和一艘航空母艦也都解除了武裝。這樣,由於英國人取得了部分勝利,他們便可保持他們那種脆弱的製海權。可是,他們為此卻傷害了他們過去的法國盟友。這些行動所造成的不幸後果使英國在1942年末實施入侵北非的“火炬”作戰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德國入侵英國的“海獅”作戰計劃
希特勒對於迅速地征服了法國,頗感歡欣鼓舞;同時,也滿懷信心地認為,英國將在數周之內舉手投降;因此,起初他對入侵英國的意見不太重視。希特勒之所以產生這樣一種信念是因為受到德國空軍司令赫爾曼·戈林的影響。可是,雷德爾元帥擔心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希特勒可能突然下令越過英吉利海峽對英國發動進攻。雷德爾將英國視為德國的主要敵人,但他對入侵英國則缺乏信心,因為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物質基礎。盡管雷德爾在入侵英國問題上向希特勒進行的種種試探沒有得到反應,但他仍然預先製訂了初步計劃。這樣,即便希特勒和戈林明顯發現英國毫無投降之意、決定進行入侵時,雷德爾也不致於感到措手不及。雷德爾比陸軍司令官們對困難有著更深切的了解。這些陸軍司令官們手下雄兵百萬,而無用武之地。因此,他們開始對入侵英國發生了興趣。他們觀察了英吉利海峽後認為,橫渡這條海峽並不比橫渡一條寬闊的大河更困難。在陸軍的鼓動下,希特勒於1940年7月16日下達了入侵英國(即“海獅”作戰)的指令。
在這份由陸軍擬定的指令中幾乎不體諒海軍的困難。指令中規定德軍將在拉姆斯蓋特到懷特島附近的寬大正麵上實施登陸突擊,全長約200英裏;指令要求在8月13日前做好攻擊的準備。雷德爾耐心地向希特勒作了如下解釋:這樣大規模的登陸作戰將需要許多港口供突擊艦隊做準備,法國的港口已被破壞得無法使用,艦船在這些港內的集結必然會使入侵計劃暴露給英國人;無論如何,德國沒有這次登陸作戰所需要的大量艦船。雷德爾強調指出,兩棲突擊必須選擇在一個狹窄的正麵上實施,這樣,才可以保持一條跨越英吉利海峽的補給線。根據雷德爾的觀點,唯一可行的登陸場位於多佛爾至比奇角之間。聽了雷德爾的建議後,陸軍總參謀長反駁道,“那我幹脆將登陸部隊直接送進碎肉機裏好了。”海軍參謀長則回敬說,他是要將部隊遣送上陸,而不是葬送海底。
最後,希特勒隻好親自來解決陸軍與海軍的衝突。根據最後訂出的計劃,德軍擬在四個主要地區進行登陸:福克斯通至鄧傑內斯,鄧傑內斯至克利夫斯恩德,貝克斯希爾至比奇角,布賴頓至塞西岬。陸軍和海軍對這一折中方案都不滿意,可是雙方又都據此著手製訂自己的作戰計劃。
在此期間,一切都依賴於德國空軍。大家一致認為,掌握製空權是入侵英國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德國空軍向英國南部和其他地方的空軍設施發動了猛烈的攻擊,以期獲得對英國空軍的優勢。另外,德國還企圖通過空中攻擊迫使英國求和。可是,德國想把英國皇家空軍逐出空域的希望破滅了。英國當初曾拒絕將其25個用於本土防禦的航空中隊派往法國作戰,這一作法終於在“不列顛之戰”中得到了報償。英國飛行員英勇善戰,幾乎以一架飛機的代價擊落德機兩架。在空戰早期的關鍵性階段,即1940年8月,德國空軍從未將英國皇家空軍力量削弱到執行“海獅”作戰計劃所要求的程度。
1940年9月14日,是對於“海獅”作戰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天。“海獅”作戰原定於9月28日開始實施。但是,在一次國會會議上,希特勒在聽取了三軍司令的報告之後,決定暫不下達實施入侵計劃的命令。這意味著德國在這一年內執行“海獅”作戰計劃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在10月24日之前沒有合適的潮汐和月相,而在24日之後惡劣的天氣又會影響作戰。
1940年10月12日,希特勒決定無限期地延遲橫渡海峽進攻英國的作戰。但是,為了繼續對英國施加壓力,德國仍繼續進行入侵英國的準備。12月18日,希特勒下達了執行“巴巴羅薩”作戰計劃的戰備命令,這實際上就等於徹底取消了“海獅”作戰計劃。這項命令指出:“甚至在結束對英國的戰爭之前,德國國防軍必須為進行一場迅速擊敗俄國的戰役做好準備。”
在希特勒能對蘇聯發動進攻之前,他不得不將部隊調往北非和希臘。他之所以準備同俄國作戰,是為了消除一個潛在的敵人,並奪取新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為了援救戰敗的意大利部隊和支撐軸心國在那裏的地位,希特勒還將部隊派往地中海戰場。而且他將這兩次行動視為最終降服英國的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希特勒進攻俄國的意圖是消滅英國的一個可能的盟友。希特勒進攻北非的戰役逐漸發展成為一場經過埃及進攻蘇伊土運河的作戰,並隨後通過伊朗進攻印度。當希特勒的戰略方向指向東方時,在他的背後卻存在著一個未被挫敗而且還在頑抗的英國,這就迫使希特勒在西歐保留49個師的兵力來保衛大西洋海岸。希特勒把軍隊的戰線拉得這樣長,最終成了德國的一個致命弱點。
特別要提到的一點是,希特勒企圖同時效仿拿破侖在1798年與1812年的兩次戰役,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拿破侖的那兩次戰役最後都是以失敗而告終。1941年的戰略態勢中的另一個因素是,英國可以求助於美國的支持。希特勒的軍隊於6月22日侵入俄國。美國根據租借法案立即向蘇聯提供援助。6個月之後,當俄國寒冷的冬天阻止了德國人向前推進時,美國便站在英、俄一方參戰了。丘吉爾所稱的“大聯盟”此時已完全建立。
現在,我們必須再回過頭來考慮那場海上和大西洋前線正在繼續進行的戰爭。
達喀爾
英國從歐洲大陸被擊退後,便恢複了其傳統的外線戰略,利用其得天獨厚的海上機動能力來查探對方的簿弱點。盡管英國重創了法國的“裏舍利厄”號戰列艦,但英國內閣對於達喀爾仍然掌握在法國維希政府手裏始終感到忐忑不安。達喀爾地處非洲最西端,控製著大西洋的狹窄部。一旦德國人奪取了達喀爾,並將它作為德國潛艇和海上襲擊艦的基地,那麼,達喀爾將對英國貿易以及英國繞過非洲至埃及的海上軍事運輸形成嚴重的威脅。因此,英國內閣下令對達喀爾發動進攻,以便使達喀爾掌握在自由法國人的手裏。盟軍計劃派遣4200名英國部隊和在戴高樂將軍直接指揮下的2700名自由法國的部隊在達喀爾登陸。他們估計登陸將不會遇到頑強的抵抗。擔負登陸作戰支援任務的是J·H·D·坎寧安海軍上將指揮的一支海軍部隊,其中包括兩艘戰列艦、一艘航空母艦、數艘巡洋艦和驅逐艦。運輸艦和支援艦於1940年9月初駛往達喀爾東南的英屬弗裏敦港,這裏將作為這次登陸作戰的前進基地。
由於偶然的巧合和指揮的失誤,達喀爾登陸作戰歸於失敗。偶然的巧合是,正當英、法盟軍行動的時候,維希政府的一支由3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組成的艦隊由土倫出發,前往法屬赤道非洲的利伯維爾。英國海軍部通過外交途徑獲悉有關維希政府的艦隊啟航的消息,而且英國的一艘驅逐艦在直布羅陀海峽也發現了這支艦隊,並悄悄尾隨跟蹤了一段距離。可是,英國沒有及時采取措施在達喀爾附近海區阻止這支增援部隊。當時,英國海軍部沒有及時領悟到維希政府的艦隊的這次行動的重要意義。在直布羅陀的英國H艦隊司令、海軍上將詹姆斯·薩默維爾爵士和北大西洋基地司令達德利·諾思爵士都以為對方會接到海軍部關於攔截維希政府的艦隻的命令。當海軍部最終認識到這種形勢時,這些艦隻早已沿非洲海岸南下。坎寧安發覺此事時為時已遲,他隻能設法將兩艘法國巡洋艦追逐到達喀爾港。達喀爾雖不是法國巡洋艦的目的地,然而,它們的不期到達反而增強了法國在這裏的防禦力量。
1940年9月23日,坎寧安終於駛抵達喀爾附近海區。他和戴高樂的部隊不但沒有受到盛情的接待,相反卻遇到了堅決的抵抗。登陸的企圖被挫敗了。24日和25日,英艦對達喀爾港進行了炮擊,但收效甚微,那艘曾被重創而喪失戰鬥力的“裏舍利厄”號和另外兩艘維希政府的巡洋艦在驅逐艦施放的煙幕掩護下對英艦開火,大部分炮彈都擊中了英艦。英國的“決心”號戰列艦被4發炮彈擊中,25日又被維希海軍的一條潛射魚雷所重創。英國海軍部獲此消息後,便下令停止戰鬥。在全世界看來,這次作戰似乎是一個由混亂、遲緩和一團糟湊合而成的非常典型的事例。
盡管進攻達喀爾的戰鬥失敗了,但英國戰時內閣所采取的靈活作法使得英國在這次作戰中仍然得到了某些裨益。英國通過讓戴高樂及其指揮的自由法國的部隊在喀麥隆的杜阿拉登陸,阻止了維希政府企圖對法屬赤道非洲的滲透,從而消除了對弗裏敦的威脅,並使英國在中非獲得了一個重要的空軍基地。
1940年的德國海上襲擊艦
1940年10月,德國的“舍爾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首次闖入大西洋。一個月之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型巡洋艦步其後塵。這兩艘軍艦巡弋在北大西洋上,企圖打擊從哈利法克斯至英倫三島之間的運輸船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