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作戰計劃的實施
繼1943年1月卡薩布蘭卡會議之後,英國陸軍中將弗雷德裏克·摩根爵士受命組建聯合計劃參謀部,為即將開始的入侵西歐作戰進行準備。摩根的職務是盟軍最高司令部參謀長,簡稱“考沙克”。摩根將軍組建了一個龐大而強有力的參謀班子,負責查明從挪威到葡萄牙一帶可進行登陸的海灘,他們對英吉利海峽一帶尤為注意,因為這裏的水路距離最短,因而盟軍的突擊艦艇可以很迅速地往返。“考沙克”的參謀人員還分析研究了諸如在英國的戰略空軍司令部的戰術製空能力和登陸艦艇的運輸能力等各種問題。摩根將軍以其一係列紮紮實實的工作,為“霸王”作戰(即最後確定的橫渡英吉利海峽進行入侵的代號)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到1943年11月召開德黑蘭會議時,“考沙克”已在其司令官正式任命之前,做完了其力所能及的一切工作。在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一致同意將1944年5月1日作為“霸王”作戰的目標日,但盟軍最高司令官的人選依然懸而未決。當橫渡英吉利海峽進攻作戰原計劃於1942年或1943年實施時,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曾達成一項協議:每次大規模作戰行動的指揮官將由參戰部隊中兵力占優勢的國家推舉。鑒於早期英國部隊必然占多數,丘吉爾曾答應把指揮權交給陸軍元帥艾倫·布魯克爵士;然而,到1944年5月,美軍的數量顯然將超過英軍,於是,羅斯福和丘吉爾商定,“霸王”作戰的最高指揮官由美國人擔任。起初,羅斯福總統準備讓馬歇爾將軍擔任最高指揮官,但金海軍上將和其他人都反對這一人選,他們認為,馬歇爾不能不參加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和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工作。1943年12月初,羅斯福最終定下決心,指定艾森豪威爾將軍指揮“霸王”作戰。在艾森豪威爾手下指揮海、陸、空軍部隊的,全是英國人。他們是:海軍上將B·H·拉姆齊爵士,陸軍上將B·蒙哥馬利爵士和空軍上將T·L·馬洛裏爵士。
就其任務來說,艾森豪威爾將軍接到了如下簡扼而明確的指示:
你部將進入歐洲大陸,在其他同盟國家的協同下,對德作戰,直取德國的心髒地區,並消滅其武裝部隊。進攻日期定於1944年5月。在奪取足夠的沿海峽的法國港口之後,即行擴大戰果,以奪取一個有利於對敵實施陸、空作戰的地區。
指示的要點是準備結束戰爭。英、美以往在歐洲實施的所有作戰目的都十分有限,因為盟軍的指揮官們都意識到,隻有從西麵對德進行大規模強攻,才能取得決定性的戰果。然而,此次“霸王”作戰卻是以結束戰爭為最終目的進行計劃的。它和西西裏登陸不一樣,西西裏的登陸突擊部隊占了當時可動用的作戰部隊的大部,而這次用於在西歐奪取登陸場的部隊隻不過是一支先頭部隊。根據預定計劃,在冬季到來之前,盟軍將投入50多個師。
“霸王”作戰的計劃工作可能是戰爭史上最複雜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必須立即從戰略的必要性和後勤補給的可行性兩個不同角度加以探討。根據前一個問題的考慮,同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簡稱“謝夫”)的計劃人員必須研究選定這次入侵的時間和地點。根據後一個問題的考慮,就必須分析研究為達到特定目的所需耍的補給品、裝備和人員能否提供和運送至登陸地域。
登陸地域的選擇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基本問題。摩根將軍建議選在奧恩河口和科坦丁(瑟堡)半島之間的諾曼底海岸一帶,“謝夫”和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采納了這個建議。正如“謝夫”的計劃人員從一開始就認識到的那樣,所選定的上述登陸地域並不理想。如果盟軍直接渡過多佛爾海峽向加來地區實施登陸突擊,那麼,海上的路程最短,突擊艦艇的往返周轉也最快。此外,加來一帶海灘的自然條件最好,而且離荷蘭和比利時的港口以及德國工業中心——魯爾都很近。但是,盟軍的情報軍官十分清楚,德國人已預料到盟軍可能在這一地區登陸,並進行了周密的部署,以便把登陸部隊趕下海去。此外,加來地區的海灘盡管可以很快利用,但過於狹窄,以致無法支援在首次登陸突擊階段之後的大規模作戰。
諾曼底海岸有著良好的海灘條件,其中部分地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科坦丁半島天然防波堤的保護,而且,處在以英國為基地的戰鬥機的作戰半徑之內。盡管海灘後麵的地形極差,但是,部隊從兩翼突破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從右翼向海上實施突擊,就可以孤立布列塔尼亞(布勒斯特)半島的德軍;如果在左翼實施機動,則可占領法國的一些重要港口,最突出的是勒阿弗爾。盟軍由於意識到從背後奪取港口比較花費時間,而且德國人在放棄港口之前將會破壞港內設施,因而決定在登陸場附近建造人造港,以加速卸載源源不斷的補給品。
摩根將軍建議在進行諾曼底登陸的同時,對法國南部海岸實施一次牽製性進攻。起初,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接受了這一建議。他們認為,從地中海一側進攻法國不僅可以達到牽製敵人的目的,而且可以切斷法國西南部的德軍與其他地區的聯係,奪取馬賽港,進而增援和補給向德國挺進的南翼盟軍。南部作戰的代號最初定為“鐵砧”。
摩根將軍還建議,如果能得到所需的登陸、上陸工具,諾曼底登陸突擊的規模應該擴大,以包括科坦丁半島東海岸上的幾處登陸。因為在這裏實施登陸可以盡早孤立和占領半島頂端的瑟堡港。艾森豪威爾在擔任“霸王”作戰的司令官之後的一個正式行動,就是接受摩根將軍關於加寬諾曼底登陸正麵的建議,並派蒙哥馬利前往倫敦,要求將橫渡海峽實施突擊的首批兵力3個師增加到5個師。鑒於“霸王”作戰的規模擴大後,其登陸、上陸工具的唯一來源就是“鐵砧”作戰,因而統帥部不得不將“鐵砧”作戰推遲到8月中旬。這樣,原先準備用於“鐵砧”作戰的艦艇可以首先用於“霸王”作戰。這一權宜之計再加上把造船廠在一個月內為太平洋戰區生產的艦艇轉用於諾曼底登陸,就使擬用於“霸王”作戰的登陸、上陸工具達到了最低需要量。當時登陸艦艇極度缺乏,以致盟軍由於其3艘坦克登陸艦在一次入侵預演中被德軍魚雷艇擊沉,竟喪失了這次作戰中坦克登陸艦的全部後備力量。美國的參謀長聯席會議曾預計在1942年或1943年實施橫渡海峽作戰,因而一度把建造登陸、上陸工具列為優先項目。但是,為了加速建造供大西洋之戰使用的反潛艦艇,以及由於美國不知道何時才能說服英國對西歐實施入侵,因此,登陸、上陸工具的建造數量被削減了。無疑,“鐵砧”作戰的推遲意味著,它不能再作為“霸王”作戰的一種牽製行動。但是,對艾森豪威爾來說,在其右翼的地中海上奪取一個重要港口對他極為有利,因而就使這次南部的入侵具有重大意義。
由於入侵法國南部的部隊必須從意大利調集,因此,當盟軍的大規模強攻在安齊奧和德軍的古斯塔夫防線陷入停頓時,“鐵砧”作戰幾乎被取消。甚至在第5和第8集團軍於1944年春突破了德軍防線,並向意大利北部推進時,丘吉爾及其陸軍的將領們還依然堅持取消“鐵砧”作戰。他們想利用盟軍在意大利向前推進的勢頭,在亞德裏亞海的的裏雅斯特實施登陸,繼而通過盧布爾雅那的山間隘口,向奧地利挺進。在盧布爾雅那的行動,不僅具有軍事目的,而且具有政治意義。然而,令人懷疑的是,盟軍能否沿著狹窄曲折的山路,穿過崎嶇不平的隘口,戰勝該地區的25個德國師,搶在俄國人之前趕到多瑙河。艾森豪威爾一直堅持要實施“鐵砧”作戰(當時,為了安全起見,“鐵砧”作戰改稱“龍騎兵”作戰),羅斯福總統也認為盧布爾雅那計劃是一次反常的軍事行動。在他的支持下,艾森豪威爾終於達到了目的——實施“鐵砧”作戰。
根據最後擬定的“霸王”作戰計劃,盟軍要在D日的前夜空降3個傘兵師。接著,在日出後,2個美國師和3個英國師將幾乎同時從海上實施登陸突擊。整個登陸選用5個海灘區:美軍在“猶他”和“奧馬哈”海灘區實施登陸突擊,英軍則在“哥爾德”、“朱諾”和“斯沃德”海灘區實施登陸突擊,登陸前,海、空軍將對灘頭及灘頭防禦工事實施猛烈的炮轟。到這時,甚至連那些對晝間登陸和海軍艦炮支援持懷疑態度的陸軍軍官也不再反對這樣做了。
“霸王”作戰(包括後續部隊)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兩棲登陸突擊。盡管如此,它也不過是同盟國在1944年春對德作戰的總戰略中的一部分,第5和第8集團軍在意大利牽製了25個德國師,使之不能投入其他戰場。在東部戰線,被打得焦頭爛額的德國陸軍正向本國潰退,212個德國師在與蘇軍交鋒。盡管盟軍在意大利和俄國的兵力遠遠超過了即將入侵法國西部的兵力,但是,對“霸王”作戰來說,這些兵力所起的卻是一種戰略上的牽製作用,可使入侵諾曼底的部隊得以竭盡全力來對付整個德國軍事力量中的這一小部分兵力。
德軍的防禦計劃
希特勒估計到盟軍最終將從西線重返歐洲大陸,因此,他命令西線部隊做好準備,隨時將入侵之敵趕下大海。希特勒還指示西線部隊總司令格爾德·馮·龍德施泰特元帥構築一道由隱蔽的火炮陣地組成的“大西洋壁壘”。這些火炮可以炮擊從西班牙至挪威之間的每一處可能實施登陸的海灘。然而,希特勒由於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俄國戰場,因而隻能偶爾顧及西歐。大西洋戰線在德國國防軍中就象繼子一樣,處於受冷落的地位。
盡管德國人一致認為盟軍對西歐的突擊將不遲於1944年春,但對盟軍實施突擊的地點卻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陸軍認為,盟軍很可能在加來地區登陸,因為加來地區離英國最近,而且,德軍正在這裏修建V型武器(即無人駕駛飛機和遠程火箭)的發射場。一旦同盟國發現這些設施,並認識到它們對英國所構成的威脅,他們無疑將不惜一切代價向這裏推進。德國陸軍的情報機構還進一步認為,盟軍將避開諾曼底海灘。因為這些海灘後麵是一片由零碎的鄉田構成的、難以通行的灌木林區,中間有以樹木和灌木叢覆頂的土坎相隔,這種地形對守方十分有利。然而,德國海軍的情報軍官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他們研究了盟軍的轟炸和掃、布雷樣式,分析了英國各港口的活動情況,最後認定,盟軍將在加來以西登陸。希特勒憑著他的直覺觀察指出,科坦丁半島和布列塔尼亞半島很可能成為盟軍進攻的目標。鑒於上述各種估計,德軍不僅對加來海灘嚴加防守,而且對諾曼底海灘的防禦也沒有放鬆。
與此同時,龍德施泰特已對“大西洋壁壘”的固定防禦原則產生了懷疑。在研究了盟軍在薩勒諾的登陸突擊之後,他認為他的部隊不可能在敵方有艦炮火力支援的情況下把入侵者消滅於水線附近。所以,龍德施泰特越來越倚重於部署在內陸戰略位置的快速步兵部隊和裝甲師,因為這些部隊可以迅速衝到海岸,以阻止盟軍使用他們可能占領的任何登陸場。
1944年初,希特勒下令隆美爾元帥歸龍德施泰特指揮,並交給他下述特定任務:用德軍第7和第15集團軍防守斯凱爾特到盧瓦爾之間的大西洋海岸。希特勒的這一任命在德軍西部防線造成了混亂和分歧,因為隆美爾根據他在北非的經驗對情況進行的估計認為,同盟國的空軍將阻止龍德施泰特的快速預備隊及時到達海岸以取得決定性的戰果。他堅持主張,擔任防禦的裝甲部隊必須部署在離海岸5英裏以內的地方。他爭辯說,雙方的勝負應將在海灘見分曉;除非入侵者在24小時之內被趕下海去,否則,德國就將麵臨失敗。最後,隻好希特勒親自出麵調解隆美爾和龍德施泰特之間的意見分歧。希特勒采取了折衷的解決方法。他派給隆美爾一些裝甲部隊,但其數量不足以實現隆美爾的原定計劃。龍德施泰特的預備隊的大部分兵力則仍然部署在內陸。
隆美爾由於沒有得到他所需要的兵力,就把力量集中於固定的防禦上。他甚至忽視部隊的訓練,把士兵當成勞動力,勁頭十足地著手加固“大西洋壁壘”,並將重點放在構築混凝土的暗炮台上。隆美爾極度重視地雷和水雷,他準備在所有海灘和海灘的道路上進行密集布雷。這需要上億個水雷和地雷,而德國工廠隻能生產他所需要量的百分之四。隆美爾原計劃在海灘上設置幾道障礙,以阻擋對方的登陸艇。所幸的是,其中可在低潮時發揮作用的障礙未能及時設置。隆美爾還打算在所有障礙區進行布雷,但直到D日那天,這項工作還遠遠沒有完成。此外,隆美爾放水淹沒了岸炮陣地後麵的窪地,以此作為第二道防線。為了阻止盟軍傘兵和滑翔機的著陸,他又在可以著陸的開闊地上密集地設立大量的木樁(稱之為“隆美爾蘆筍”)。由於缺少地雷,隆美爾計劃在這些木樁頂部裝上特別的炮彈,並用帶刺的鐵絲與雷管連接起來。這樣,隻要一觸動鐵絲,炮彈就會爆炸。但是,由於炮彈遲遲才運到,未能及時安裝,因而這一計劃終成泡影。
隆美爾,這位擅長於靈活機動的能手,並沒有完全依賴於固定防禦。他竭盡全力為他的步兵部隊和被龍德施泰特保留在後方的裝甲師的迅速調動創造條件。然而,由於缺乏足夠的摩托化車輛,盟軍的空中優勢以及盟軍預先對鐵路和橋梁進行了轟炸和破壞,隆美爾的努力在盟軍登陸時幾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閃電戰的創始者竟不得不主要依靠徒步或自行車開赴作戰地域。
D日和H時的選擇
入侵法國的目標日暫定於1944年5月1日,實際日期將視潮汐、能見度、氣候和裝備配備等情況加以決定。為了能多得到一個月生產的登陸、上陸工具,艾森豪威爾將軍在征得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同意後,把目標日推遲到6月1日。這是可以實施入侵的最遲的日子,因為盟軍需要爭取利用整個夏季進行作戰,以便鞏固其征服法國的勝利。以6月1日為預定的目標日,“謝夫”的參謀人員開始選擇各種自然條件都最有利於登陸的時間。他們希望D日的前一夜有月光,這樣,空降師可以在日出前飛往和到達指定的目標。同時,他們還希望海軍艦艇部隊和登陸輸送隊能在夜暗中橫渡英吉利海峽,並在登陸前贏得30到90分鍾,以便發揮航空兵和艦炮對敵人防禦實施火力準備的效果。在所有的條件中,最關鍵而又起主導作用的則是潮汐情況。最初登陸的時間必須是在漲潮,這樣,登陸艇在卸載和撤出時,就不會有擱淺的危險。在英軍登陸地段的附近,滿布著明礁暗石,低潮時部隊無法登陸;然而,為了便於爆破組進行作業,登陸時又要求潮水低到足以暴露出水下障礙物的高度。最後,參謀人員選擇在低潮之後一小時實施最初登陸。隨著潮水的上漲,後續各波所要渡過的海灘將越來越短。在一個月中,能滿足所有上述條件的隻有三天時間。在這三天之後再過14天,除了月相(這時為新月)以外,其他條件將再次出現。在6月1日之後,能滿足上述所有條件的最早日子是6月5日,6月6日和7日也比較合適。因此,艾森豪威爾選定6月5日為D日,並根據5個登陸灘頭的不同潮汐情況,將H時定在6時30分至7時55分。
海軍的計劃
海軍部隊,特別是英國海軍部隊,在入侵諾曼底的作戰中承擔了大量任務。這些任務是:
1.將突擊部隊運至登陸海灘,並將他們及其裝備輸送上岸;
2.提供足夠的船隻,以便把大量補給品(除機械化裝備外,每個師每天的需求量約為600-700噸)源源不斷地運過英吉利海峽;
3.在火炮運上岸之前,充當浮動火炮;
4.確保增援部隊及其補給裝備有條不紊地、適時地到達作戰區域,並要采取措施,做好傷亡人員的後送工作;
5.防止德國海軍部隊突入英吉利海峽;
6.在水雷區清掃航道,並清除妨礙部隊登陸和向岸上展開的海灘障礙物。
諾曼底進攻部隊的2700艘艦艇(包括上陸工具)由拉姆齊將軍統一指揮,編為以美軍為主的西部海軍特混艦隊和以英軍為主的東部海軍特混艦隊。前者由A·G·柯克海軍少將指揮,後者則由海軍少將P·維安爵士指揮。西部海軍特混艦隊又分為U特混編隊和O特混編隊,分別支援“猶他”和“奧馬哈”海灘;東部海軍特混艦隊則編為G、J和S三個特混編隊,分別負責支援“哥爾德”、“朱諾”和“斯沃德”海灘。海軍參加了開始於1943年12月到1944年4月和5月達到高潮的登陸訓練活動;各特混編隊都實施了大規模的預演,其中包括在英國南部海岸實施的模擬登陸演習。這些演習除了沒有真正橫渡英吉利海峽之外,在每一個步驟上都仿效了“海王”作戰(即“霸王”作戰的海上階段)。盡管如此,當“海王”作戰正式付諸實施時,各特混編隊之間的合作關係還必須按照作戰計劃臨時確定,而這時的作戰計劃也仍然隻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所以,這絕非等閑之事,因為參加這次作戰的艦艇都是從泰晤士河口和北愛爾蘭這樣一些廣為分散的港口調集的。為了把入侵的各個部隊按時送上海灘,海軍必須進行極為複雜的籌劃工作,任何混亂現象都可能帶來巨大的災難。
對鐵路的轟炸
在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曾命令駐英國的美、英戰略空軍部隊參加對德國實施的聯合攻勢轟炸,以便“逐步破壞德國的軍事、工業和經濟體係,降低德國人的士氣,使其武裝抵抗能力受到致命的削弱。”總之,同盟國的空軍部隊準備全力以赴,企圖僅以空中攻擊來打敗德國。他們把潛艇建造廠選作主要攻擊目標,其餘的攻擊目標依次為飛機製造工業、交通運輸、煉油廠,以及其他戰爭工業。美軍為了準確地命中目標,決定實施晝間轟炸;英軍則認為晝間轟炸太危險,便選擇在夜間實施麵積轟炸,以摧毀德國的工業和軍事中心。
“戰略轟炸”是否真能迫使頑抗的敵人投降,從未真正得到過證實。由於地中海戰區的作戰需要,上述攻勢轟炸一直推遲到1943年春末。可是,到了這時,德國空軍擁有足夠的戰鬥機以使盟軍的戰略轟炸付出極高代價。隨著同盟國把空中攻擊集中在敵人的飛機、航空器材倉庫、航空修理基地、飛機製造工業,以及相關的工業之後,這場旨在摧毀德國工業的空中攻勢便迅速轉變成一場爭奪空中優勢的戰鬥。與此同時,德國人急忙地將其重要的生產設施轉移到德國東南部,使之處於盟軍駐英國的轟炸機的有效攻擊範圍之外。1943年底,當盟軍在空戰中似乎已勝利在望時,照相偵察卻發現了德國部署在加來及其他地區的V型武器發射場,而且所有這些武器全都預兆不祥地對準英國。於是,摧毀這些武器就成了當務之急。
艾森豪威爾將軍在擔任同盟國遠征軍指揮官之後,就決心避免曾在地中海戰區出現過的那種同盟國空軍的戰鬥活動缺乏合作的現象。因此,他要求由他統一指揮部署在英國的美國陸軍戰略航空隊和英國轟炸機部隊。艾森豪威爾在取得這項指揮權之後,立即采取了一個震驚戰略空軍的行動。他采納了利-馬洛裏空軍上將的計劃,即抽出一部分空軍兵力用以摧毀法國和比利時境內的鐵路。當時,沒有人否認,盟國需要千方百計地破壞和遲滯德軍的地麵行動,因為,為了取得“霸王”作戰的勝利,盟軍必須在登陸突擊之後以遠遠超過德軍向入侵地區調集防禦部隊的速度,向岸上調派增援部隊。但是,戰略空軍卻認為,轟炸鐵路將不會取得持久的效果,這隻不過是在浪費炸彈和轟炸機,而這些武器本來可以更有效地用於其他作戰任務上。戰略空軍的反對意見得到了丘吉爾和英國戰時內閣的支持。丘吉爾和戰時內閣擔心艾森豪威爾的做法會給法國和比利時的居民造成過多的傷亡,同時,由於他們在米爾斯克比爾和達卡曾因魯莽行事而吃過苦頭,因而這次無意再去冒險,把可以爭取的盟友變成敵人。
艾森豪威爾不顧戰略空軍的反駁和抵製,於1944年4月中旬將利-馬洛裏的“運輸計劃”付諸實施。同盟國的轟炸機首先有計劃地轟炸敵人鐵路的編組車場。5月初,他們又開始襲擊橋梁。結果,他們取得了極大成功:在月底之前,從巴黎至英吉利海峽的塞納河上的全部橋梁均被炸毀。5月21日,即空軍所稱的“查塔努加日”戰鬥轟炸機開始對鐵軌、鐵路設施和火車實施轟炸掃射。第一天就炸壞了一百多輛機車。法國和比利時人不僅沒有怨恨同盟國在他們國土上所發動的空中攻擊,而且認識到這種空中攻擊所具有的價值,積極地以大規模的破壞活動相配合。許多軌上運行設備由於主要部件不翼而飛,或者因車輪莫明其妙地斷裂而無法使用。鐵軌道釘的丟失又造成了多次火車出軌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