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職能(1 / 2)

哲學職能

哲學作為一種更高層次的知識體係,是對客觀世界的整體性認識和對反映客觀世界各個特殊部分認識的普遍性概括。因此,化學作為反映客觀世界化學運動規律的知識體係,必然會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基礎,以及批判武器和理論依據,從而使化學具有著哲學職能。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基礎

馬克思說“自然科學是一切知識的基礎”,當然更是哲學的基礎。哲學發展的曆史表明,自然科學包括化學在內的每一個重大進步,都為哲學提供了可利用的素材,從而豐富了哲學內容,促進了哲學發展。所以著名物理學家玻恩也強調,“科學不僅是技術的基礎,同時也是健康哲學的源泉。”這對於同哲學關係密切的化學來說,尤為如此。

事實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形成過程中就已經不隻一次地采用了化學結論作為概括的依據。例如在關於量質互變規律的概括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於有機化學中同係物的分析,就提供了哲學概括化學實際資料的某種表象。當時恩格斯在考察一些較為簡單的同係物現象後,就認為它們是量質轉化的“特別明顯的例子”,因為“分子式的這種量的變化,每一次都引起一個質上不同的物體的形成”。此外,恩格斯還剖析了大量無機化學中的素材,包括氮的各種氧化物、磷或硫的各種含氧酸,以及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等科學事實,充分論證了量質互變規律的客觀性。他認為“在化學中,差不多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量轉變質’”的例證,以至整個化學都“可以稱為研究物體由於量的構成的變化而發生的質變的科學”。所以著名俄羅斯化學哲學家沙赫巴洛諾夫認為,量質互變規律“在相當程度上是依化學所獲得的實際資料而擬定的”。當然,這並不是說要排除其它自然科學學科乃至社會科學所提供例證的作用,隻是說化學所提供的例證更為精確、充分和有說服力。正如恩格斯所說,“無論在生物學中,或在人類社會曆史中,這一規律在每一步上都被證實了,但是我們在這裏隻從精密科學中舉出一些例子,因為這裏的量是可以精確地測量和探尋的。”

二、辯證唯物主義的批判武器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在同各種錯誤哲學進行不調和的鬥爭中不斷發展的。怎樣才能在鬥爭中取得勝利?恩格斯說,“僅僅宣布一種哲學是錯誤的,還製服不了這種哲學”。此外,僅僅依靠嚴密的邏輯推理和邏輯證明也不能徹底駁倒各種非科學的哲學。它還必須依靠自然科學、化學的成就,並以其作為批判武器,才能最後戰勝錯誤的哲學,為辯證唯物主義開辟發展道路。例如恩格斯在批判康德等人的不可知論時,就選擇了化學事例作為批判武器,康德等人認為有“客觀存在而又無法認識的自在之物”,恩格斯就以當時有機合成化學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有力批判。他指出,動植物體內的有機物質,在人們未能用化學方法把它們製造出來以前時,似乎是“自在之物”,然而“當有機化學開始把它們製造出來時,‘自在之物’也就變成自我之物,”變成可以認識的了。他還以化學能夠成功地合成茜素為例做了進一步批判,“從而證明我們對這一過程的理解是正確的,那末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結了。”

此外,恩格斯在回擊杜林對馬克思哲學的攻擊時,更是充分地運用了化學的批判武器。杜林攻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量質互變規律所做的分析是“混亂的模糊觀念”,從而“顯得多麼滑稽”。為此,恩格斯運用化學中大量“見諸形體”的事例為武器,給杜林的觀點以致命的批判,使得“赫赫有名的杜林的自然哲學”迅速土崩瓦解了。恩格斯還進一步指出,造成杜林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不知道‘化學的……主要成就’”。可以看出,化學作為捍衛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批判武器是多麼有效、有力和令人信服。

三、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客觀依據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關於自然界物質及其演化圖景的形成,同以研究物質組成、結構和變化為主要對象的化學,有著最為直接和密切的聯係。可以說,在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中每一個重大課題的解決,都幾乎需要化學的協助,以能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自然界物質變化的奧秘,提供明確的、有說服力的客觀依據。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在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形成的過程中,盡管在僵化的形而上學自然觀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的“不是一個自然科學家,而是一個哲學家”,即康德在1755年提出了“原始星雲假說”,使“地球和太陽係表現為某種在時間的進程中逐漸生成的東西”,從而為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礎。然而它畢竟還隻是一個缺乏足夠科學依據的哲學學說,因而在當時還不可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說,“但是哲學能夠產生什麼成果呢?康德的著作沒有產生直接的成果”。直到後來由於自然科學的進步,“證明了宇宙物質的化學上的同一性”。特別是由於現代宇宙化學和元素演化學的成就揭示了“原始星雲”的氫元素本質和自然界化學元素演化形成的機製,以及天體化學組成的奧秘以後,也就是說在提供了一係列令人信服的科學依據之後,才使“原始星雲假說”以至辯證唯物主義宇宙觀得以進一步確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