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目光篇(1)(1 / 3)

上目光遠大的人即將走俏

目光遠大,打遍天下

有句話說得好,“你能看多遠,你便能走多遠。”“心有多大,舞台就能有多寬廣。”同樣,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不斷地規劃設計,要注重職業生涯規劃,及早發現自己的職業錨,並盡可能匹配自己的工作。目光短淺的人做的一定是短淺的事情。我們必須要用長遠的目光,用我們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看待每一個機會。

先哲荀子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就是說要著眼未來,長期積累,從量變到質變。著名的拿破侖·希爾“成功的17條規律”,包括了明確的目標、積極的心態、多走些路、正確的思考方法、高度的自治力、建立自信心、充滿熱忱、專心致誌、永保進取心等。某網友提出的“十招能改善你的人際關係”,其中一招就是目光遠大:當財運亨通時要想到貧窮,這很容易做到。聰明人應為冬天早作準備。一定要多交朋友。維護好朋友、同事之間的關係,總有一天你會看重現在看來似乎並不重要的人或事。

一心向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與別人共處逆境時,別人失去了信心,他卻下決心實現自己的目標。毛澤東為什麼能成為領袖?毛澤東雖然出身普通農民家庭,但他沒有像其他農民那樣憧憬“十畝地裏兩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農生活,而是誌存高遠,以拯斯民於水火為己任。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他年輕時刻苦學習,努力實踐,廣泛接觸社會的三教九流,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他毀家革命,付出了他人難以想象的巨大犧牲,最後終於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建立了新中國。

一個人的目光是短淺還是深遠,第一要看他是否從發展的、未來的角度看問題,看得長遠不長遠;第二要看他是否看主要、主體、整體,而不看次要、局部、細節,看得全麵不全麵;第三要看他是否能跳出圈子來看問題,懂得從局外甚至從側麵、反麵看問題,看得深刻不深刻;第四要看他是否能站到高處看問題,能做到高瞻遠矚、高屋建瓴、高人一籌,看得高明不高明。曾經大家老是把目光深遠的人比喻為“第三隻眼”;筆者卻在2001年出版的一本專著中,就非常早地提出了“第四隻眼”的概念。那麼何謂“第四隻眼”?我的解釋是:第一,我是近視眼,要戴眼鏡;第二,“第四隻眼”比“第三隻眼”看得更深、更廣、更遠;第三,“第四隻眼”是專門用來冷靜審視的,可以看到後麵、看到裏麵。你要是有了“第四隻眼”,那你一定就能目光深遠、見識過人了。

眼光決定你的未來,機遇永遠垂青於有長遠眼光的人。有人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有四次爆富的機會:第一次是個體戶暴富時期,時間是上世紀70年代末和整個80年代。這個時期中國剛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大部分人追求的隻是考大學,進國家的企事業單位。而個體戶們大部分是些生活在社會底層、文化素質低的人。但是他們抓住了機遇,成了新時期社會上的第一批富翁。第二次是炒股票暴富時期,時間是1986年到1992年。1985年在中國絕跡了30多年的股票重登上海灘,上海市民抱以了極大熱情。剛發行時,很多股民早上3點就起來,冒著零下5度的低溫排隊買股票。一個老股民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我在交易所外剛轉了一會,100元就變成了200元,接著200元又變成了800元……為什麼好日子過得那麼快呢?”很多股民因為排隊買股票而虛脫暈倒。這一時期股票一上市就瘋狂地高漲,造就了一大批富翁。1992年以後這股熱就冷卻了下來,除了一些莊家、大戶、交易所內部人員,其它人很難賺到大錢。(20、21世紀之交,即1999年到2001年前後,曾短暫地繁盛過一段時間。)第三次是房地產暴富時期,時間是1992年到1993年前後。這個時期以海南海口和廣西北海等一些地區為中心,刮起了一股房地產熱。很多人在這期間大搞權錢交易,就在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裏,迅速暴富,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乃至億萬富翁。後來由於國家的幹預,這股熱頓時涼了下來,毫無基礎的泡沫經濟,它背後是莫大的物質損失。

這三個機遇都已經一去不複返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沒有趕上這幾次賺錢的機遇。但是我們賺錢的第四次機遇已經到來,每一個朋友都不應該錯過這個難得的好機遇,這就是網際賺錢。21世紀是信息的世紀,是互聯網的世紀。互聯網正在走進千家萬戶,在我們的生產、生活、工作、學習、交際中扮演了和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很多人已經靠著互聯網踏入了億萬富翁的行列,楊致遠、丁磊、張朝陽、馬雲……這些人的大名我想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次子李澤楷,更是在一天之間便賺取到了他父親一輩子才能賺到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