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開公司的朋友,對筆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開了一家農產品超市,同時招聘了2名女大學生劉靈和吳雙做文員。這兩個女孩子是大學同學,關係要好。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核後,他隻提拔了劉靈。這樣以來,工作起來同樣勤奮的吳雙就感到了不平衡。在劉靈再度得到提升之後,吳雙終於忍無可忍,向他提出辭職,並抱怨他用人不公。
朋友沒有發怒,也沒有直接讓她走人,隻是耐心地聽著,因為吳雙確實也是一位負責的員工。聽完後,他對吳雙說:“姑娘,你別忙著辭職,先幫我到今天的集市上看看,有什麼可進購的。”吳雙很快從集市上回來了,說:“隻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一車大約有多少袋,多少斤?”朋友問。吳雙又跑過去打聽,回來說有10袋,800斤。“價格是多少?”朋友又問。吳雙欲再次跑去集市,朋友望著氣喘籲籲的她,同情地說:“你先休息一會兒吧,你可以看看劉靈是怎麼做的。”說完,他叫來劉靈,對她說:“請你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麼可進購的。”
劉靈也很快從集市上回來了,向朋友彙報說,到現在為止,隻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有10袋、800斤,價格適中,質量很好。她還帶回了幾個,讓老板看看怎麼樣。劉靈接著又說,這個農民過會兒還將弄幾筐西紅柿上市,據她看,價格也還公道。這種價格的西紅柿,老板可能會要。所以,她不僅帶回了幾個西紅柿做樣品,還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麵,等著回話呢!
劉靈彙報完的時候,朋友對吳雙微微一笑。吳雙臉紅了,她明白了,劉靈的成功,就在於她永遠都比自己多想了幾步。而就是這幾步,體現出了她的靈活機智和慮事周全。吳雙心服口服,向朋友要回了辭呈,並決心向劉靈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思維反應能力。
另一網友寫了個更有意思的帖子,列出了“職場裏的十大恐龍排行榜”,如鴨嘴龍、翼龍、劍龍等。其中雷龍體格笨重、反應遲鈍,對公司的各種改革和動向反應不靈敏;也不愛檢討、不求上進,常常就以“我這個人笨,你們要多原諒”作為自我解脫的借口。這種人哪會有什麼未來?
有人對一個來之不易的良好機會總是拿不定主意,於是就去問別人,問了10個人肯定有9個人說不能做(因為他們未去仔細了解情況),這樣自己就隨波逐流,就放棄機會了。我們不知道,機遇來之於新生事物。而新生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為90%以上的人還不知道,還未認識。等到90%的人知道了,就不再是新生事物了。
所謂反應遲鈍的人,一個新鮮事物到他身邊,他反應不過來,他總想幹什麼呢?總想看別人怎麼做。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類似的聲音:“你先做吧,等你掙了錢再說。”這是明顯兩種人的心態:富人之所以是富人,窮人之所以是窮人,因為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根本不一樣。富人思考問題,他們總是看趨勢,看未來,所以反應敏銳,所以賺錢了,成了富人;窮人思考問題,他門總是看富人做事的結果,看過去,所以反應遲鈍,所以賺不了錢,成不了富人。反應遲鈍不僅會使我們損失金錢,更重要的是機會成本。
比方說炒股票。股票剛來時誰都不認識,有些人告訴他,你今天隻要花一萬塊錢買深發展,幾年以後你就怎麼樣成倍收錢……所有人幾乎都不相信。但是,敢於冒險的人會說我想試一下,他就買了。把一萬塊錢給人家,人家給他一張紙,告訴他幾年後會怎麼樣,他就相信了。結果怎麼樣?他抓的是原始股,他真的贏了。可是那些還在討論股票是姓“社”還是姓“資”的人呢?當他看到了形勢之後,他也去買,結果怎麼樣,56個民族中又多了一個族——套牢族。所以告訴大家,21世紀的社會有一個特征,就是轉瞬即逝。你還沒來得及發現,它就已經消失了,所以反應遲鈍的人又能不淘汰嗎?
當初隻要帶幾千元進股市,幾年後便會成為百萬富翁;當初隻要願意花幾百元去擺地攤,十年後就可能成為大老板。有人說,當初我要是做,一定會比他們賺得更多。不錯!我們的能力或許比他們強、資金或許比他們多、經驗或許比他們足,可是明擺著就是當初我們的一念之差,我們不會去做、沒有去做,我們的反應遲鈍決定了我們在十年後的今天貧窮依舊!
在今天的相互影響的市場中,對經營者來說最現實的問題不在於如何控製、製定和實施計劃,而在於如何站在顧客的角度及時傾聽他們的希望、渴望和需求,並及時答複和迅速作出反應,滿足他們的需求。目前多數公司多傾向於說給顧客聽,而不是聽顧客說,反應遲鈍是不利於市場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