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貿易研究、信息和谘詢
對外貿易研究和信息事業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就開始建立。隨著中國對外貿易事業的迅速發展,日益引起外貿部門各級領導和有關單位的重視,而逐步得到充實和加強。為適應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廣泛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和貿易往來的需要,八十年代又創建了對外貿易谘詢事業,從而使中國的對外貿易研究、信息和谘詢事業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有機結合的係統。對外貿易研究、信息和谘詢事業的不斷發展,對中國外貿部門及時了解和掌握國際經濟貿易形勢和國際市場情況,加強對外貿易工作的預見性,製訂外貿發展戰略和經營決策,更好地開展國際經濟技術交流和進出口貿易活動,保證國家對外貿易計劃任務的完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對外貿易研究事業
當代中國的對外貿易研究事業是隨著新中國對外貿易事業的發展而逐步成長的。在創建初期,各項研究工作的基礎十分薄弱,研究人員不足。經過三十多年來的不斷發展,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外貿研究組織機構,培養和造就了一支外貿研究專業隊伍,外貿研究工作的水平不斷提高,並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對外貿易部國際貿易研究所曆年提供的研究成果中,有不少調研材料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好評。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雲、李先念和陳毅等中共中央領導人都曾聽取國際貿易研究所的工作彙報,並對該所的工作和研究報告作過多次批示。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外貿研究事業更加蓬勃發展,由原來的內部研究,發展成為既有內部研究,又與國內外研究部門有廣泛聯係、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對外開放的研究;外貿研究部門也由過去的單一研究機構發展成為包括研究、信息、谘詢和編輯出版的,具有綜合性、多功能的研究與信息、谘詢相結合的機構;由過去以研究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和商品市場行情為主,發展成為全麵研究世界經濟貿易、國際金融、國際商品市場和中國對外貿易等問題的研究機構,從而更好地為中國社會主義對外貿易的發展與改革服務。
一、外貿研究機構體製的建立與發展
為了加強對外貿研究事業的組織領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根據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需要,組建了專門從事外貿研究工作的組織機構,逐步建立一套與對外貿易體製相適應的外貿研究體製,明確外貿部門各有關單位研究工作的分工與職責,並且隨著國內外有關情況的發展與變化,不斷加以調整、充實和完善。
對外經濟貿易部所屬國際貿易研究所是當前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研究的一個事業機構。它以原在香港設立的中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為基礎,於一九五二年九月正式成立,定名為對外貿易部國際經濟研究所。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六年在機構調整過程中,曾先後改名為商情物價局和行情研究所。一九六三年底,為了大力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科研事業,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由各部門分別新建一批研究機構,加強現有機構”,對外貿易部行情研究所被列入國家要新建和加強的14個研究機構之中。一九六四年按照上述決定,擴大了行情研究所的建製,並改名為國際貿易研究所。在一九六六年“文革”動亂期間,外貿研究事業受到了嚴重衝擊和幹擾,擴建不久的國際貿易研究所被大大精簡,變為對外貿易部業務組下屬的調研組(後來又改屬辦事組),隻保留少數幾個人員,大批科研人員被下放,一些專家、學者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外貿研究工作基本上陷於停頓。一九七二年九月,經國務院批準,恢複了國際貿易研究所建製,並不斷充實和加強。在聯合國名冊中,該所已被國際公認為中國國家級的國際貿易專業研究機構。該所設有綜合經濟、美洲大洋洲經濟、西歐經濟、日本經濟、亞非經濟、拉美經濟、蘇聯東歐經濟、商品市場和中國對外貿易等研究室,還設有商務情報處、圖書資料室、《國際經貿消息》報社、《國際貿易》雜誌社、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和貿易發展部等。
除了國際貿易研究所外,對外經濟貿易部所屬的政策體製司和各地區政策司,各外貿專業總公司及分公司,各外貿高等院校,各省、市、自治區對外經濟貿易廳(委、局),中國駐國外各商務機構,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及各省、市、自治區國際經濟貿易學會等,也分別設立專門機構或沒有一定的專職或兼職人員從事有關的外貿研究工作。
在對外經濟貿易部的統一領導下,各單位分別承擔外貿調研任務,各有側重,分工協作,互相聯係,密切配合。對外經貿部門各單位在外貿研究工作上的分工大致如下:
國際貿易研究所:主要負責帶有戰略性、綜合性和比較重大的專題性問題的調查研究,包括有關世界經濟、國際貿易、金融貨幣、商品市場和中國對外貿易及其體製改革等調查研究;進行國際經貿消息報導和出版有關對外經濟貿易的書刊;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大學進行調研成果的交流和工作經驗交流,並負責組織、協調和推動整個對外經濟貿易係統的外貿調查研究工作。
政策體製司:主要負責中國對外貿易的宏觀戰略研究,包括外貿方針政策的研究和研究擬訂對外貿易體製改革的實施方案等。
各地區政策司:主要負責調查研究其主管國別和地區的情況,包括政治、經濟、貿易、對外關係、外貿政策措施、對外貿易法令,以及同中國經濟貿易關係、貿易平衡情況和有關規劃措施等。
各外貿專業總公司和分公司;主要負責調查研究本公司所經營的主要商品的市場情況,包括國際市場的供求和價格變化情況,重點國別和地區的商品市場情況,生產技術、品質規格和包裝裝潢情況,外商的資信情況,主要競爭者商品的品質規格及優缺點、花色品種、包裝裝潢、價格條件、貿易做法以及所采取的銷售途徑和渠道等。
各外貿高等院校:主要是結合教學與實際工作需要對有關對外經濟貿易理論和對外貿易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對外經濟貿易廳(委、局)及所屬國際貿易研究所:主要負責調查研究國外市場的動態變化,結合本地區的重點出進口商品,研究如何利用和適應國外市場,發展和擴大本地區的對外貿易。
各駐國外商務機構:主要負責調查研究駐在國和地區的政治、經濟、貿易情況與動向,對外貿易政策、外貿管製法令與關稅製度,中國同駐在國經濟貿易關係發展中的問題,以及中國主要進出口商品在當地市場上的供求、價格和客戶資信等情況及競爭條件,並注意收集當地客戶對中國出口商品的反映以及當地市場商品的需求情況、習慣做法和其他應注意的事項等,以充分發揮深入實際進行現場調研的作用。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和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國際經濟貿易學會;主要是組織和推動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探討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規律和全國與各地對外貿易發展與改革中的重大問題,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並組織研究成果的傳播。
對外經濟貿易部國際經濟合作研究所和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專門從事國際經濟合作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探討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理論、方針、政策等問題。由於國際經濟合作與國際貿易有著密切的聯係,對涉及對外貿易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問題,各外貿研究單位在進行研究時同它們保持密切的聯係和協作。
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各經濟研究所、國務院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國務院有關部委和一些高等院校的經濟院係等單位,也設有專門機構或人員從事對外經濟貿易問題的研究,這些研究機構也是中國外貿研究事業中的重要力量。
二、外貿研究的主要內容與成果
(一)對世界經濟、貿易、金融和商品市場進行分析和研究,提供國外市場發展的最新情況和發展趨勢,作為領導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這是中國對外貿易研究部門所承擔的一項經常性的重要工作。對外經濟貿易部國際貿易研究所每年至少兩次定期提出對世界經濟、貿易、金融貨幣和商品市場的最新情況和近期發展趨勢的全麵研究報告。與此同時,各外貿總公司和分公司以及中國駐國外各有關機構等還結合各自的特點和需要,對有關的國家或商品市場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以供實際業務工作參考。外貿研究部門還結合形勢發展需要,隨時召開專門的會議或寫出有關專題調研報告,對某一地區經濟或某類商品市場進行專門的分析和研究;必要時還要研究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有關中、長期發展情況和趨勢的調研報告。
(二)進行專題性的分析和研究,並提供有關的研究成果。
三十多年來,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變化,外貿研究部門在各個曆史時期內進行研究的內容和重點各有不同。
在五十年代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封鎖、禁運”時期,外貿調研的重點是調查了解國外有關情況和動向,研究打破“封鎖、禁運”的對策和措施。自一九五八年起,為適應開展對資本主義國家貿易的需要,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又著重研究如何貫徹按國際市場價格作價的原則,以利於開展外貿業務活動,擴大出口創彙。
六十年代初,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為保證糧食進口任務的完成和擴大紡織品出口,外貿研究部門著重對世界糧食市場和紡織品市場進行調查研究,收集了大量材料,提供了許多有關的專題分析和研究報告。
在七十年代初,對外貿易部國際貿易研究所機構恢複後,為完成外貿進出口任務,避免貨幣風險和開展期貨貿易等繼續有重點地進行了調研;特別是針對一九七三至一九七五年爆發的西方戰後最嚴重的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作了大量的專題分析和研究,提供了多種有參考價值的調研報告和資料。
八十年代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為配合中國對外經濟貿易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外貿研究部門對中國外貿發展戰略、擴大出口政策、發展雙邊經貿關係和如何利用國際市場等問題進行了重點的分析和研究,並提供了大量有關的專題調研報告,對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起有積極作用。
(三)積極開展並不斷加強對外學術和信息交流。
中國外貿研究部門十分重視同國外經濟貿易研究機構的聯係和合作,特別是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貫徹執行,中國對外經濟貿易關係的廣泛開展,外貿研究的對外學術和信息交流活動日趨活躍。
首先是加強同國外有關研究機構的廣泛聯係和密切合作。例如,對外經濟貿易部國際貿易研究所同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建立了長期人員培訓和定期的學術交流活動,同聯邦德國西柏林研究所、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等單位建立了合作研究,同香港貿易發展局等單位多次聯合舉辦經貿研討會,同加拿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共同出版關於中國經濟貿易等問題的專著,同美國科藝國際谘詢公司合作調查中國的合資企業。
與此同時,外貿研究部門還十分注意開展同國外銀行、企業的研究部門的學術交流。例如,國際貿易研究所同日本野村證券、山一證券、興業銀行、長期信用銀行,美國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梅林金融公司和墨西哥外貿銀行等,都建立了比較密切的學術交流關係,還曾同國外和港澳地區一些有關研究機構和大企業等合作,在美國、聯邦德國、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香港等地舉辦研討會或專題座談,對促進中國對外貿易關係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隨著中國同蘇聯、東歐國家貿易關係的改善和發展,外貿研究部門同蘇聯對外經濟關係部行情研究所,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外貿部門的研究機構,也都先後恢複和建立了學術交流活動,有的國家研究部門還同中國國際貿易研究所簽訂了定期交流、合作研究的協議。
此外,外貿研究部門還同聯合國的有關機構如貿發會議、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國際貿易中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先後建立了密切聯係,經常參加其組織的培訓班、研討會,並同他們多次聯合舉辦專題研討會。
三十多年來,各外貿研究單位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出了大量具有參考價值的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提供了許多積極的建議和有用的資料。這些研究成果和資料大部分通過公開或內部發行的有關報刊、書籍等及時予以傳播和交流。如國際貿易研究所編輯出版的《外貿調研》和《國際貿易》月刊(中、英文版),對外經濟貿易部政策研究部門編印的《對外經貿研究》,對外經貿大學編輯出版的《國際貿易問題》,中國國際貿易學會編輯出版的《國標貿易論壇》等,都在全國範圍內發行,其他各外貿研究單位每年也編輯出版了許多有關外貿問題研究的專業報刊和書籍。為了加強外貿研究成果的編輯出版工作,還成立了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和中國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這兩家出版社出版的有關對外經濟貿易的書籍已有數百種。許多研究單位還通過舉辦各種專題研討會、學術年會等多種形式傳播和交流各方麵的外貿研究成果。
中國各外貿研究單位通過長期的調研工作實踐,逐步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外貿研究人才,建立起一支專門從事國際貿易問題研究並具有多種專長和豐富經驗的學術隊伍。例如,國際貿易研究所在建所初期,就曾延攬從歐洲、美國、日本等國留學歸國的外貿專業人才約30多名,從事世界經濟貿易的研究工作,他們大都在國外取得博士或碩士學位。該所從事外貿研究的人員已增加到100多人,其中有近一半具備高級研究職稱。在對外經濟貿易部所屬政策體製司和各地區政策司、各外貿專業總公司和分公司以及外貿院校等單位從事外貿研究的人員,一般也都具有較紮實的經濟理論基礎、較豐富的外貿專業知識和較長期的實際工作經驗,他們在各自的工作中也都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作為一個專門從事研究國際貿易理論與實際問題的全國性學術團體,吸收了中國經濟界特別是對外經濟貿易界許多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參加,其中有許多成員在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和對外貿易實踐方麵具有較深的造詣和豐富的經驗。在全國其他各有關研究單位和高等院校從事外貿研究人員中,也有不少造詣較深的專家和學者。
掌握大量豐富的資料是做好外貿研究工作的重要條件。中國外貿研究部門除了積極加強信息工作,通過各種渠道,不斷擴大信息來源,及時掌握各種“活材料”外,還十分重視有關圖書資料的收集和管理。這些圖書資料被各外貿研究單位充分利用,對保證外貿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起有重要的作用。
三、外貿研究工作的作用
中國對外貿易研究工作的不斷加強和提高,對中國對外貿易事業的發展起有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