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如龍和北塞皇帝分別在西麵和東麵合擊北疆國。
北塞皇帝主要攻打北疆國裏的農耕之地,盡管這樣的土地比較少,可卻是比較肥沃的。
而且這裏駐守的騎兵也比較少,還是比較容易被攻打的。
北塞皇帝故意把很遼闊的遊牧之地(草原)讓孟如龍去打,孟如龍還是很樂意這樣做的:
因為這裏是這麼遼闊,若是被打下來的話,就是自己的領土了。
試想一下:
有哪一位有野心的帝王,不想著開疆拓土呢?
這樣的話,自己在生前可以享受萬裏江山地供奉;
在身後又可以名垂青史永垂不朽的。
但是孟如龍就是太在意這些了,人也就變得很不理智了:
北塞國境內既有用來農耕的土地,又有可以遊牧的草原,
為什麼北塞國皇帝會選擇攻打北疆國裏的小片農耕之地,而把大片的遊牧之地留給自己呢?
天上是不會掉下一個餡餅砸到自己頭上來的,香餌之下必有懸魚。
北塞國步步為營一點一點地蠶食自己垂涎已久之地;
孟如龍的北征形勢就不是那麼樂觀了:
由於孟如龍讓自己的軍隊,來來回回的疲於奔命,將士們產生了抵觸情緒,所以在北征剛開始時,孟如龍就吃了一大敗仗。
這戰果可把孟如龍惹火了,他又一次禦駕親征,而且把南川國一半的兵力都調來北征北疆國了。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再加上運糧草又要走很長的路途,這下南川國的財力就日見窘迫了,而財力窘迫的下一步就是國力的衰弱。
遊海龍密切地關注著南川國的國力狀況,等它的國力捉肘見襟的時候,就是老天賜給自己起事造反的時候。
麵對南川國的大兵壓境,北疆國的損失到底大不大呢?
答案是:
北疆國的損失並不大;反倒是南川國的消耗更大。
有讀者可能會對這個結果提出質疑的,其實曆史上漢武帝連年對匈奴作戰的例子,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了。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幾十年,即便是打到漠南無王庭的時候,也不過是把匈奴人給趕跑了。
但是漢武帝卻窮兵黷武地花光了他的老子和爺爺積累下來的積蓄,最後不得不下《輪台罪己詔》把自己批評得一無是處,然後斷然地停止對匈奴作戰。
漢武帝打仗打了幾十年,可匈奴的問題還是沒有被徹底地解決,最後不得不停止對匈奴作戰,讓百姓休養生息了。
對此,曆史學家司馬光對漢武帝有精辟地評價:
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
按照很多人地想象:
大兵壓境不要說別的,就是把莊稼給踩死了,把房屋給燒掉的話,人民就會流離失所了。
遭遇這樣的後果,怎麼會損失不大呢?
可這是農耕地域在作戰時候的狀況,為此中原的很多王朝都構築長城,抵禦外族(遊牧民族)地入侵。
可是孟如龍就和漢武帝一樣:
是農耕民族去攻打遊牧民族的。
遊牧民族的草原任由人馬踩踏,絕對不會被踩壞的,就是被外來的戰馬給啃食的話,過不了多久草還是會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