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有條不紊的組織力(3)(1 / 3)

本次救災初期響應最核心的目標就是拯救生命,一方麵盡一切努力搜救團在廢墟中的幸存者;另一方麵調集醫療力量盡力救治受傷的群眾。據衛生部報告,截至5月24日12時,因地震受傷住院治療合計75086人,已出院40644人,院內死亡3484人,仍有23864人往院,從四川轉外省市治療4274人,救治傷員289457人。更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抗震救災初期有關方麵已經開始重視災後群眾的心理救援,並且國務院還首次決定為這次大災難中的遇難同胞設立全國哀悼日(5月19日~21日)。這些都充分體現出我國政府執政為民、一切救災行動都以人為本,生命高於一切的理念和目的。

關於協同應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作了規定。即突發事件發生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其他組織應當按照當地人民政府的決定、命令,進行宣傳動員,組織群眾開展自救和互救,協助維護社會秩序;受到自然災害危害或者發生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的單位,應當立即組織本單位應急救援隊伍和工作人員營救受害人員,疏散、撤離、安置受到威脅的人員,控製危險源,標明危險區域,封鎖危險場所,並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擴大的必要措施,同時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報告;突發事件發生地的其他單位應當服從人民政府發布的決定、命令,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應急處置措施,做好本單位的應急救援工作,並積極組織人員參加所在地的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突發事件發生地的公民應當服從人民政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所屬單位的指揮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應急處置措施,積極參加應急救援工作,協助維護社會秩序。2008年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膠濟鐵路火車出軌、漢川大地震、南方洪澇災害等突發事件發生後,我們都能看到軍隊、地方、企業、民眾被迅速調動起來,國內外的民間組織和誌願者也積極行動起來,投入到救災中。

3.統一行動必須擁有統一的目標

凡是組織的行動,如果離開了組織力都將是一盤散沙,並最終以消耗資源成本出發,以整體行動失敗收場。組織力是來自於領導者的組織能力,什麼叫領導者的組織能力呢?按照現代領導的要求,一個領導者的組織能力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即組織目的和組織方式。

所謂組織目的,是指一個組織為其工作活動方式所確立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準則。

下麵舉個案例予以說明:

2001年11月1日下午2時,洛陽市某公司的東風大貨車從偃師某化工廠往河南洛寧一金礦送氰化鈉,途經洛寧縣興華鄉窯子屯村路段時因司機違章疲勞駕駛和下雨路基塌陷等原因發生交通事故,貨車從路邊翻入離澗河不遠的溝壑中,車上裝載的11噸氰化鈉順澗河徑直流入洛河,河水氰化鈉超標達300倍,受劇毒化學品汙染的水以每秒鍾3000立方米的流量順流而下,嚴重威脅著洛河沿岸數百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據事故搶險指揮部的有關人士介紹,肇事車輛在11月1日下午1時50分發生事故後,司機沒有及時報案,而是與另兩個同車人逃之夭夭。到了下午5時,興華鄉政府因出現十幾頭牛羊中毒才發現災情,立即向洛寧縣政府作了報告。洛寧縣政府又向洛陽市政府作了彙報。洛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召開緊急動員會,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將事故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時成立了事故緊急處置領導小組。共組織出動駐軍、基幹民兵、幹部群眾數千人連夜趕赴現場,3小時之內在洛河中下遊設立了11個定量檢測點,分3個點向洛河播撒石灰、漂白粉,在洛河宜陽縣甘棠村段和洛寧長水鄉長水大橋建起兩道堤壩,以防止被汙染的河水進入市區。

由於事關重大,洛陽市政府向當地駐軍求助。洛陽軍分區當天夜裏就向濟南軍區有關領導作了彙報,請求調兵搶險。隨著一聲令下,駐洛某部300多名官兵和240名武警戰士,用最快速度在當天夜裏10時趕到了宜陽縣甘棠村。300多名基幹民兵及公安民警也趕到現場,連夜開始築壩。洛陽市、宜陽縣的主要領導全部趕到現場指揮,一切為搶險救災讓路。洛陽市政府夜裏調集各種機械車輛100多輛,宜陽縣政府連夜調集救災物資水泥100多噸,編織袋50000多條,消毒品漂白粉2000多包共50多噸,次氯酸鈉94噸,生石灰80噸,軍民在夜色中揮汗如雨進行搶險和消毒。

按照救災搶險指揮部的安排,洛寧縣也連夜組織1000多名軍民,在洛寧縣長水鄉長水大橋處開始築壩救災。同時在洛河沿岸設11個水情觀測點,每2個小時對水質檢測一次,並上報到洛陽市政府。經過一夜的奮戰,兩條長約2公裏的大壩終於建了起來,將滔滔東流的洛河水攔腰截斷。據搶險救災指揮部有關人士介紹,為了建起攔河大壩,官兵們和參加搶險救災的群眾連續作戰10多個小時,沒有喝一口水,沒有吃一口飯。洛河兩岸的群眾,都自發地參加到搶險救災的隊伍中來,有的群眾把家中的工具拿了出來,交給救災的官兵使用,有的群眾給官兵帶路、裝沙子,軍民同心、眾誌成城,終於共同築起了保衛生命的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