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世界第一位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中國數學家
1742年6月7日,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一個未經證明的數學猜想”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l+1”。這一猜想稱之為”哥德巴赫猜想”。中國人運用新的方法,打開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奧秘之門,摘取了此項桂冠,為世人所矚目。這個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個人--陳景潤。
陳景潤,1933年生,福建省閩侯人。家境貧寒,學習刻苦,高中沒畢業就以同等學曆考入廈門大學。他在中、小學讀書時,就對數學情有獨鍾。一有時間就演算習題,在學校裏成了個”小數學迷”。他不善言辭,為人真誠和善,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把畢生經曆都獻給了數學事業。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世界上一道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l。他一生沒有證明出來,便給俄國彼得堡的數學家歐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歐拉接到信後,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後,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但始終沒有結果,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老師講到這裏還打個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學皇後是數學,”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後王冠上的明珠!這引人入勝的故事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象磁石一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皇冠上寶石的艱辛曆程。
1953年,陳景潤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係,曾被留校,當了一名圖書館的資料員,除整理圖書資料外,還擔負著為數學係學生批改作業的工作,盡管時間緊張、工作繁忙,他仍然堅持不懈地鑽研數學科學。陳景潤對數學論有濃厚的興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係統地閱讀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關數學的專著。陳景潤為了能直接閱讀外國資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同時,又攻讀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學習這些個國家語言對一個數學家來說已是一個驚人突破了,但對陳景潤來說隻是萬裏長征邁出的第一步。
為了使自己夢想成真,陳景潤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鬥室裏,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潛心鑽研,光是計算的草紙就足足裝了幾麻袋。1957年,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工作,做為新的起點,他更加刻苦鑽研。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發表了他的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讚。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陳景潤終於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這一世界數學之迷,這一世界數學”懸案”終於被陳景潤所破譯,皇後王冠上的明珠終於被陳景潤所摘取。可是這個世界數學領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卻不知商品分類,有的商品名子都叫不出名來,被稱為”癡人”和”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