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昌:中日甲午海戰第一位主戰的管帶(1 / 2)

鄧世昌:中日甲午海戰第一位主戰的管帶

中國海軍誕生於1879年(清光緒5年)稱北洋艦隊。1894年9月17日(清光緒20年)在大東溝海域,發生了甲午海戰(也是中國艦隊和日本海軍發生的第一次海戰),我北洋艦隊第一位殉國管帶就是致遠艦管帶(艦長)鄧世昌。

鄧世昌,生於1849年,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18歲入駕駛班,為中國駕駛戰艦首屆畢業生。他鑽研數學、英語十分刻苦,成績優良,尤其擅長測量、駕駛。在學習期間,曾到”建威”號教練船實習,隨後即巡曆南洋各島,被任命為”琛海”兵船大副。1874年畢業,以五品軍功,任”琛海”航艦管帶,後調”海東”、”振威”、”飛霆”等艦。1879年被調到北海軍航隊,管帶”鎮南”炮船。翌年隨丁汝昌赴英國接帶新的兵艦,駕駛”揚威”艦回國,遂任”揚威”艦管帶。1882年,奉命駕艦護送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所部赴朝鮮仁川,援助朝鮮抵抗日本侵略者,因功被清政府賞以”勃勇巴圖魯”稱號。

1888年,朝鮮發生內亂,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借故向朝鮮侵略,丁汝昌奉命率艦隊停泊朝鮮仁川以備不虞,鄧世昌也隨丁汝昌進駐仁川海口,因他熟諳航海技術,”鼓輪疾駛,迅速異常”,比日本帝國主義兵艦先到一日,使日本侵朝企圖未能得逞。

鄧世昌為人謹慎,辦事勤快,工作十分負責,並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北洋艦隊中享有很高威信。史書上稱他”衽席波濤,不避風險。”

鄧世昌經常對下級官兵講授愛國道理和先烈們的事跡。說到沉痛處,往往慷慨激昂,使人零涕。他曾對人說:”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耳。”甲午中日海戰前,他曾多次表露:”若有不測,誓與日艦同沉”。事實證明了他忠誠地履行了自己的誓言。

1894年9月17日,北洋艦隊10艘兵艦在丁汝昌帶領下,順利地完成了一次護航任務後,返航回港。上午10時30分,艦隊剛在航途中操練完畢,準備吃午飯,致遠艦桅樓哨兵忽然高聲報警:”發現敵艦,猛力向我方向開來!”各艦接到命令後,準備隨時投入戰鬥。中午12時左右,當北洋艦隊行駛到大東溝海域時,遭到了日軍艦隊的挑釁,向我艦隊開炮,我北洋艦隊開出第一炮予以還擊,雙方展開了激戰。雙方炮彈交叉互擊,火光滿天。日艦采取兩翼包抄的戰術,使北洋艦隊處於腹背受敵的局麵,形勢十分不利。但我廣大官兵毫不畏懼退縮。麵對敵人奮勇戰鬥,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衝鋒在前,擊中日艦多艘,其中有兩艘先後起火。這時日艦猛烈向我北洋艦隊開炮和施放魚雷,北洋艦隊”定遠”旗艦(指揮艦)帥旗被擊落,失去了指揮。在這危險關頭,”致遠”艦高懸”致遠”旗,接替指揮。這時敵艦又有一艘中炮起火,其他敵艦一齊向北洋艦隊攻擊,炮火更加猛烈。在這關鍵時刻,北洋艦隊”濟遠”號士兵英勇抵抗,但艦長方伯謙不但不抵抗還擊,卻下令逃跑,日艦”吉野”號緊追不放。”致遠”號艦長鄧世昌下令追擊日艦”吉野”,炮手王日成連發尾炮擊中”吉野”,使之不再追”濟遠”號艦。北洋艦隊”濟遠”號的逃跑,給北洋艦隊造成了被動。鄧世昌的”致遠”艦單槍匹馬,也被四艘日艦包圍,寡不敵眾,中彈累累,起火受傷傾斜。在生死關頭,”致遠”號也停止了炮擊。鄧世昌叫來炮手王日成,大發雷霆:”王日成,為什麼不開炮?”王日成跪在鄧世昌麵前,聲淚俱下地說:”鄧大人,一發炮彈也沒有了!”鄧世昌眉頭緊鎖,臉色鐵青,怒視日艦”吉野”,命令全艦官兵站在傾斜的甲板上,對官兵說:”今日有死而已。雖死,而海軍聲威弗替,是即所以報國也。”他命令”致遠”艦,加大馬力,撞沉”吉野”,同歸於盡!”全艦官兵高聲複誦:”撞沉’吉野’,同歸於盡!”隻見”致遠”艦帶重傷發瘋似的迅速追趕”吉野”,”吉野”狼狽奪路逃竄,並連續放魚雷,”致遠”艦不幸中雷,鍋爐迸炸,艦身破裂,堅持時許,在海麵沉沒。全艦官兵200餘人除7人外全部壯烈犧牲。鄧世昌墜海後,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但他看到全艦將士英勇捐軀,義不獨生,推開了救生圈,即將沉下水去。此時,鄧世昌養的”太陽犬”飛快地遊到主人鄧世昌身邊,叼住他的發辮,使主人露出水麵。此時,鄧世昌為國捐軀已定,毅然雙手抱住”太陽犬”的頭部,雙雙入水,沉入波濤之中。殉國時年僅4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