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儀新:新中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1 / 2)

鄒儀新:新中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

鄒儀新,1911年生,廣東省廣州市人,193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天文係,留校後曾任校天文台主任兼數學天文係教授。曾於1935、1948年兩次出國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天文台、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從事天文觀測研究工作,1950年回國。

1936年6月19日,世界各國5·多支天文觀測隊雲集日本北海道這個最佳觀測點,爭相觀測、拍攝十幾年一遇的日全食。在中國觀測隊裏,一位小巧秀氣、文雅精幹的年輕女士,她就是正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天文台進修的中國留學生、25歲的鄒儀新。在此前,她以女性特有的精細和執著,曾查閱了本世紀以來各國觀測日食的全部報告和資料,吸取前人經驗教訓,並反複操作演練,把觀測、拍攝程序中的每個細節都牢記在心。

日全食開始了,”初虧”、”食即”、”食甚”,僅兩分多鍾的機會。鄒儀新一絲不苟,眼睛始終盯在攝像機的取景窗上,手不停地調整著搖速,排除了一切幹擾,仿佛進入了超然境界。直至太陽逐漸”生光”、”複圓”。第二天公布各國觀測隊拍攝的結果,鄒儀新日全食照片清晰完整,獨占鼇頭,她的名字連同她的日全食照片,頃刻飛向了世界各地,成為唯一成功的女性觀測者,東亞第一女天文學家,中國用現代手段觀測日全食並有實錄的開拓者。

鄒儀新自幼體弱多病,上小學時,眼看著父親因家庭的拖累,忍痛放棄了已經考取的出國留學的機會,她暗下決心:”一定發奮讀書,長大出國留學,實現父親的心願”。鄒儀新從小學到初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8歲初中畢業,她意想不到的考取了廣州中山大學預科,成為中山大學數學天文學係唯一的女學生。雖未讀過高中,可她在大學期間刻苦努力,年年獲得獎學金,畢業後又留校任教。三度春秋,學校推薦這位極有前途的女助教赴日留學,因為在大學一年時父親病故,她忘不了對父親的承諾:”要擔負起供養母親和弟妹們的責任。盡管她白天上課,晚上要出去打工做活,還是難以維持全家的溫飽。同窗女友都很同情她,為她介紹在一個私立女中代教數學課,收入是寬裕了,但因超負荷的工作,幾次累得在床上起不來。校長了解到這種情況,更加喜歡這位倔強、勤奮女學生,破例給她提級加薪,解除她出國留學的後顧之憂。

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天文台長,對鄒儀新是先聞其名,後見其人。由於她不平凡的學術成就,對她特別器重,悉心指教。1937年她在日本學有所成,載譽歸國,決心把自己學到的專長奉獻給祖國的天文事業。

然而,由於抗日戰爭,中山大學不得不遷往粵北一個偏僻地方,鄒儀新也攜帶天文儀器和大量資料隨校移遷。

1940年丈夫去法國進修,她獨自帶著剛剛誕生的女兒,繼續進行著繁忙的工作,整天進行天文計算和研究。這年,美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來中山大學參觀,看到許多係已空無一人,隻有一位年輕女教授,帶著孩子在崗位上工作,深受感動而留下強烈印象。1947年鄒儀新看過一本美國天文學著作,後寫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並函告該書作者,深得這位作者賞識。事後這位作者極力向國際天文學會交換學者委員會引薦,使鄒儀新順利得到該會高額獎學金,並獲準1948年赴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繼續學習和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