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汲清:中國第一位發現大慶油田的地質學家(1 / 2)

黃汲清:中國第一位發現大慶油田的地質學家

1959年9月26日上午,在黑龍江省肇州縣大同鎮附近由著名鐵人王進喜帶領120鑽井隊,第一個鑽出了工業石油。中國人以出油的事實,粉碎了西方科學家聲稱”我國陸相層無油”和”中國屬於貧油國”的預言,正值新中國成立10周年前夕,為了慶祝祖國10周年和我國找出豐富油田更值得”大慶”,故將”大同鎮”改名為”大慶”,待開發的儲油構造帶圈命名為”大慶油田”。這是我國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特大型油田之一。那麼,大慶油田究竟是誰第一個發現的呢?他就是我國地質部著名的總工程師黃汲清,以”陸相生油和多期生油論”指導實踐開采出來,他被稱為”中國石油之父。”

黃汲清,1904年生,四川壽縣人,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係,1932年獲瑞士農台霞大學博士學位。他1936年回國,曾任國民黨中央地質所主任、所長、中央大學、重慶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名譽院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

1945年他出版了《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一書,奠定了神州大地構造學的基礎。黃汲清提出了地殼發展的多旋回運動觀點,受到國際上專家普遍重視。50年代以前,權威的地質理論家斷定:由於油氣是遠古生物的屍體,在高溫高壓下,經過化學變化而生成,所以大型油氣因隻能在遠古時代曾是海洋的海相地層中找到,陸相層則無油或貧油。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大地恰恰屬於陸相層地層,所以絕大多數外國學者對我國油氣儲藏量持悲觀的看法。但中國地質學家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從40年代開始,黃汲清根據西北,四川存在油氣流的事實,反複論證了東北鬆遼平原具有油量儲藏的預測。

1953年,黃汲清指出我國是有豐富油氣資源的國家.建議從華北平原和鬆遼平原開始尋找石油。他經過3年的普查,首先發現了鬆遼盆地蘊藏油氣的證據。終於在1959年9月26日上午,在黑龍江肇州縣大同鎮附近鑽出了工業石油,找到了油源。這就是後來被命名的”大慶油田。”

1960年初,黨中央批準石油部調集數萬名職工和解放軍轉業官兵,會師大慶,開展了石油大會戰。經過3年的艱苦創業,已建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年產一億二千萬噸的大慶油田。

大慶、大港、勝利油田的發現,徹底地粉碎了西方科學家”陸相層無油”的謬論。從此我國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中國的石油儲藏量和開發量均屬世界領先地位,對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關於大慶油田的發現,過去絕大多數人認為是李四光。其實,這是個謬誤。那個真正用自己的科學理論並親臨鬆遼盆地安排決定性普查勘探鑽井任務的科學大師,卻被曆史與人為的因素而悄聲埋沒35年之久,直到黃汲清臨終前80天,才被中外新聞界和科技界,將那頂”中國石油之父”的桂冠戴在他的頭上。

由於發現了大慶油田,坐在全國人大二屆四次會議主席台上的毛澤東主席向石油部負責人投去一次又一次充滿讚譽的目光。對此,地質部領導很著急,又沒人敢上主席台,到毛澤東麵前說一聲大慶油田是我們發現的。這豈不是在黨的麵前搶功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