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範製定(1 / 3)

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範製定

中藥資源普查

作者:郭蘭萍 陸建偉 張小波 趙潤懷 張本剛 孫麗英 黃璐琦

[摘要]文章根據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範設計的過程,在明確普查目的和目標的基礎上,按工作流程對普查任務進行了分解,指出各地中藥資源組織管理、立地環境及中藥資源分布、經濟實力、技術水平、人員積極性及能動性等區域差異是本次普查技術規範設計中最大的難點,提出了中藥資源普查技術方案製定中強製性和靈活性相結合野外調查和市場調查相結合,計算機輔助和專家經驗相結合的“三結合原則”。文章在較詳細分析了影響普查質量的關鍵環節技術方案設計的基礎上,提出了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的技術規範框架,包括3個組織管理規範,11個技術規範,合計14個規範。認為這些規範的下發使用,不但為本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提供了行動規範,也將對我國中藥資源調查和普查技術的推廣、應用起到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範;數據庫;樣方

技術規範是規範操作過程,保證工作質量的技術準則。本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覆蓋全國,規模大,情況複雜,參加人員眾多[1]。因此,製定全國一體化的普查技術規範是規範普查工作,保證普查質量的關鍵。為全麵推進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2009年9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了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籌備小組(以下簡稱籌備小組),籌備小組曆時2年多,先後多次召開普查技術研討會,並專門組織人員編寫了普查技術規範[2]。該規範先後修訂10餘次,並在2012年2月正式下發普查試點應用。本文根據普查技術規範設計的過程,在明確普查目的和目標的基礎上,按工作流程對普查任務進行了分解,分析了普查技術規範製定的難點及對策後,重點對影響普查質量的關鍵環節進行了設計,並最終提出了普查技術規範框架,為全麵細化和完成普查技術規範提供了總體依據。

1 普查目標及任務分解

1.1 普查目標及工作原則 圍繞全麵掌握我國中藥資源及傳統知識信息,構建國家中藥資源中心及中藥資源動態監測體係,為政府製定中藥資源發展規劃提供依據,為企業研究開發中藥資源提供技術支撐,進而實現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最終為全國人民醫療事業服務的目的,本次中藥資源普查製定具體目標。①調查研究我國中藥資源種類、分布、蘊藏量、資源變化趨勢、栽培與野生情況、收購量、需要量、質量等中藥資源本底資料,全麵掌握我國中藥資源情況。②建設中藥資源數據庫、中藥資源監測和信息服務數據庫,建立中藥資源動態監測體係,在重點區域建立中藥資源觀測點,對常用品種、資源緊缺品種進行動態監測。③收集整理中藥資源傳統知識信息,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中心。④建立中藥種子種苗繁育基地、種質資源庫及標本館,構建以上幾個實體庫的獨立運營機製及共享服務機製。⑤提出中藥資源管理、保護及開發利用的總體規劃建議,製定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國家規劃[1,2]。

根據以上普查目標,籌備小組在全麵分析本次普查的資源現狀、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及資源管理現狀的基礎上,確定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的總體原則。①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由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各級中藥資源普查辦公室負責本區域的普查實施工作。②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以政府為指導,科研院所做支撐、全社會參與的原則,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醫藥企業及社會各界的力量,保證各項工作順利進行。③全麵普查,重點調查:堅持將全麵普查和重點品種、重點區域重點調查相結合的原則,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的中藥重點品種,兼顧其它品種。④數據詳實,技術先進:堅持實際調查,確保數據的真實可靠的原則;堅持將原有的工作基礎和現代的發展相結合,積極選用先進技術和方法,提高普查效率。⑤短期調查,長期利用:堅持普查和長期工作相結合,通過機製創新,建立全國範圍內的中藥資源研究、開發、保護的網絡體係,建立中藥資源普查和調查的長效機製[3]。

1.2 技術路線及任務分解 明確普查工作的內容及工作流程是技術規範製定的前提。籌備小組認真研究了第三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的工作流程,結合中藥資源普查及調查的經驗,製定普查技術路線。並根據工作內容和場地,將普查任務按流程分成了3大部分,包括普查籌備、普查實施及普查成果總結驗收,並對每塊任務又按流程進行了細化。從而勾勒出普查技術規範的大體輪廓。

2 普查技術規範設計的難點及對策

2.1 普查技術規範設計的難點 小區域內中藥資源調查或普查屬於常規性工作,本身並不複雜,不論在技術上或管理上通常都不存在大的挑戰。但由於本次普查覆蓋全國,而我國各地不論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自然環境方麵都存在巨大差異,這就給普查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一方麵,普查過程控製、普查質量控製及普查成果彙總等要求普查必須要有全國一體化的普查技術規範和組織管理規範;另一方麵,區域間的巨大差異導致完全統一的技術規範在不同地區無法實現,或即使實現了也會導致效果不佳。

因此,區域差異是本次普查中技術規範設計中最大的難點。這種差異無處不在,如:①組織管理的差異。各省中藥資源的主管部門不同,有些在省衛生廳,有些在省林業廳;有些省有中醫藥管理局,有些省則沒有;同樣有中醫藥管理局,有些組織機構職能健全,有些則隻有極少的幾個人,無法保證工作開展。②立地環境及中藥資源分布差異。我國地域廣大,地形地貌複雜多樣,生物多樣性極高。本次普查區域從水土豐茂植被多樣性極高的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到一望無際的新疆戈壁,從鬱鬱蒼蒼的長白山到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不論地理環境或生物多樣性,還是中藥資源的種類、分布、數量、種群特征、群落特征都有巨大的差異[4,6]。③經濟實力差異。一些經濟發達,資金雄厚的省市,或已經開始了小範圍的普查,或表示可以自籌經費進行普查,或表示可以配套相應普查經費;相反,多數省隻能等國家的普查經費。④技術水平差異。3S(遙感RS、地理信息係統GIS、全球定位係統GPS),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又稱為掌上電腦)[7,10]等信息管理及通信技術手段在部分省基本沒有問題,另外一些省則困難極大。⑤人員積極性及能動性差異。部分資源大省對中藥資源的戰略意義有深刻認識,從事中藥資源普查的人員隊伍強大,人員積極性和能動性很高。另一些省則相反,普查技術專家組及普查隊伍的組建都存在很大困難。差異的廣泛性和多樣性對製定統一的、可執行的技術規範提出了的更高的要求。

2.2 對策 充分考慮區域間的差異,建立既能保證普查質量,又可以因地製宜的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範既是本次普查工作的難點,也是普查工作獲得成功的關鍵。籌備小組在反複研究磋商的基礎上,采取了強製性和靈活性相結合野外調查和市場調查相結合,計算機輔助和專家經驗相結合的“三結合原則”來指導技術規範的製定。

強製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具體就是對影響普查質量的關鍵技術環節和指標進行了強製要求,對其他非關鍵的技術細節則隻推薦了相關規範或技術,未進行強製要求。例如,為保證重點調查品種蘊藏量統計數據的可靠性,技術規範中明確規定了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中的重點品種目錄,要求各省都要統計目錄中重點品種的蘊藏量;又如,為了保證普查數據的代表性,技術規範中明確規定了各省外業調查樣方的最低數量,同時數據庫還提供了樣方輔助設計方案。其他如標本製作和收集、各種樣品編碼、種質資源收集、影像資料的收集、內業整理等關鍵環節都有相應具體的技術要求。相反,對於受環境影響大、無法統一的指標則沒有硬性要求。例如,技術規範沒有明確規定各地外業調查的時間,主要是為了適應我國南北區域跨度大,各地中藥資源調查的最佳時間不同的特點。又如,技術規範中推薦了最簡單的套狀樣方設計方法,但支持各地根據本省生境特征和中藥資源分布特征選擇不同的樣方設定方法等。還如,技術規範中規定了外業調查隊的任務和隊員的基本組成,但沒有規定外業調查隊隊員的來源等。如此種種,在完成普查工作的前提下,為技術規範的推行留出了靈活的空間。

野外調查和市場調查相結合。野外抽樣調查的結果總是要受到抽樣誤差和非抽樣誤差的影響。其中抽樣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由樣本的結構與總體結構的隨機差異產生的,其大小可以通過調整樣本容量、改變抽樣方式等加以控製;而非抽樣誤差由於其產生的原因複雜、不易預測和非隨機性等特點而難以控製,成為影響抽樣調查結果準確性的重要原因。因此,為了反映調查結果的真實性,一方麵通過樣方輔助方案設計增加一定的樣本量降低抽樣誤差;另一方麵通過開展中藥材市場,獲取轄區內中藥材市場需求量、銷售量及流通量等,用於校正野外調查結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更準確、全麵的反映中藥資源普查結果。

計算機輔助和專家經驗相結。中藥資源普查的組織實施、數據填報、彙總分析等主要過程都采用了計算輔助設計的方式,但考慮到中藥資源生境的複雜性及生物的多樣性,以及組織管理的差異性等因素,在計算機輔助設計的關鍵步驟都加入領域專家輔助決策的環節。例如,計算機實現了實施方案的在智能模板填寫,通過加入專家的在線審核,則及時的反饋給各級管理部門;計算後台自動實現普查數據完整性、有效性校驗以及成果的彙總分析,而通過加入專家設置詳細的統計參數,則提高了彙總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