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製藥工業的興起(1 / 3)

化學製藥工業的興起

化學製藥工業屬於技術密集型的精細化學工業的一個主要門類。它包括化學合成、微生物發酵、生物化學、植物化學的應用和製劑的生產,以及為其配套的製藥機械、藥用輔料、藥用玻璃和藥用包裝的生產。

中國的化學製藥工業,是在近代科學技術的影響下,隨著西藥的輸入而產生的。到新中國建立前,化學製藥工業是以生產製劑為主,大部分原料藥依靠進口。新中國建立後,化學製藥工業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原料藥和製劑的品種由少到多,產量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基本上滿足了醫療用藥的需要。

新中國建立前的藥品生產

一、舊中國的藥品生產

舊中國的藥廠脫胎於西藥房。主要是外商在中國開辦的藥廠和國內私人資本開辦的藥廠,政府所屬藥廠則寥寥無幾。

西醫和西藥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入侵和宗教的傳播而進入中國的。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後,外商在沿海商埠廣州、上海等地設立藥房,西藥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市場。這些藥房一般都設有“合藥間”或製造部,為開業醫生配方並製造一些供自銷的製劑或家用成藥。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後,外國取得在中國開設工廠的特權,外商藥房紛紛將製造部擴大成為藥廠,如英商的施德之藥廠(一九○○年)、德商的科發藥廠(一九○九年)、法商的致用(百部)藥廠等。由於“五四”運動抵製外貨的影響,外商開辦的藥廠和藥房有的停辦,有的改做訂貨生意或轉讓給中國人。

由於西藥具有服用方便、見效迅速的特點,銷路大開,利潤豐厚,國內私人資本也逐漸轉向西藥經營和製造。一八八二年最早在廣州開設的泰安藥房,經營西藥並製造一些家庭用藥。一九○○年陳伯清在廣州開辦利濟軒藥廠,一九○二年梁培基在廣州開辦梁培基藥廠,同年劉秉彝在天津開辦中西製藥公司。這些藥廠都是在中國傳統醫藥的基礎上開始製造新成藥,如保赤一粒金等。接著一九一二年黃楚九在上海開辦龍虎公司,生產龍虎牌人丹以抵製日貨仁丹,後改為中華製藥公司。此後,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一些資本雄厚的藥房都陸續辦起了藥廠,如上海五洲藥房、中法藥房、唐拾義父子藥房等都有自己的藥廠。據記載,到一九二四年,上海共開辦藥廠93家,其中信誼藥廠創辦於一九二二年,同年新開辦的五洲固本皂藥廠,生產甘油、汞溴紅等10餘種原料藥和按國際上的藥典的要求生產多種製劑,是當時國內最大的醫藥工業企業。

一九二五年開辦的上海海普藥廠是國內第一家生產注射用針劑的藥廠。一九二六年上海新亞藥廠創立,後在北平、重慶、香港設分廠,曾生產有機胂、麻黃素、葡萄糖等原料藥。一九一九年從事中藥提煉的佛慈藥廠在上海創立。到抗日戰爭前夕,全國化學製藥工廠約有300家。全國較大的藥廠,除上述藥廠外,尚有上海的中法藥廠、九福藥廠,廣州的何濟公藥廠、黃寶善藥廠,天津的中西藥廠、瀛西藥廠和杭州的民生藥廠等,其他多數藥廠規模都很小,設備簡陋,靠手工操作,或隻作藥品分裝。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侵占滬杭一帶以後,上海五洲、杭州民生等藥廠的部分廠房和物資被日軍查封或霸占,新亞等藥廠遷往內地或轉資港、澳;一些小廠停業。但是,當時藥品需要量由於戰爭而急劇增加,沿海城市生產的藥品仍能通過各種渠道銷往內地。因此,上海原已停業的一些藥廠又陸續恢複生產,並有一批新開辦的藥廠。日商在東北、華北等地辦的藥廠也伸延到華東、華南,其中武田藥廠就在中國沿海的大城市設有分廠。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海上運輸中斷,原料藥來源枯竭,藥品價格暴漲。一些技術、設備條件較好的藥廠開始研究試製化學原料藥品,如注射用葡萄糖、有機胂劑、有機銻劑、磺胺藥等。但多數供本廠加工製劑,產量小,成本高。

抗日戰爭勝利後,大批外國藥品傾銷中國市場,國內官僚資本與私人資本也大搞西藥進口。據海關資料記載,僅一九四六年就有25個國家向中國輸出藥品,總值達1800萬美元。市場上的藥品80%以上是舶來品,國內私營藥廠無力競爭,小廠紛紛倒閉。到一九四九年,僅上海市的藥廠就從抗戰勝利時的200餘家減少到107家。天津隻剩13家,重慶剩9家,並且多數處於半停產狀態。日本侵華期間開辦的藥廠,在戰爭後期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國民黨政府接收後,大部分沒有恢複生產。

二、解放區的藥品生產

一九三一年,中國工農紅軍在井岡山根據地創辦了中國工農紅軍醫藥衛生器材廠,生產一些根據地軍民急需的藥品和醫療器材。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各抗日根據地的部隊衛生部門都分別辦起了製藥廠和衛生材料廠。

西北地區。八路軍總衛生部派李維禎於一九三九年一月在陝甘寧邊區赤水縣呂家村(現陝西省旬邑縣),創辦了衛生材料廠(亦稱八路軍製藥廠),生產藥品和衛生材料。一九四二年在陝西省神木縣盤塘鎮建立了晉綏軍區製藥廠。一九四七年在山西省興縣呂家灣建立了晉綏衛生試驗所。以上3個單位,於一九四九年在山西省新絳縣澤掌鎮合並成立西北人民製藥廠。

華北地區。一九三九年在太行山根據地,由八路軍野戰衛生部孫儀之領導,在山西省潞城縣南村建立了衛生材料廠。同年,一二九師衛生部在錢信忠領導下,在山西省黎城縣背坡村建立了製藥廠。這兩個單位在一九四一年合並成利華製藥廠(即晉冀魯豫軍區衛生材料廠)。

冀中軍區衛生部於一九三九年在河北省易縣冷泉村建立冀中軍區衛生部製藥廠(亦稱光華製藥廠)。同年,晉察冀軍區衛生部在河北省唐縣花盆村辦起了衛生材料廠(亦稱伯華製藥廠),一九四五年又在河北省張家口開辦了新華製藥廠。以上3個單位於一九四八年在河北省獲鹿縣合並成立華北軍區製藥廠。該廠不久遷到石家莊。

一九四六年,冀魯豫軍區在河南省濮陽縣建立了亞光製藥廠。一九四七年,冀中軍區在河北省安國縣建立了旗幟藥廠(現保定製藥廠)。

中原地區。一九四七年,晉冀魯豫軍區衛生部派利華製藥廠張有藻等10餘人為骨幹,在河北彭城縣韓家莊建立了前衛製藥廠,後隨劉鄧大軍挺進中原,組建為中原軍區衛生材料廠(亦稱中原製藥廠)。

華東地區。新四軍衛生部在沈其震領導下,於一九四二年在淮南根據地安徽省天長縣大柳營村創建華中製藥廠。後由於日軍的大掃蕩,因設備、人員均分散隱蔽而停產。一九四五年新四軍衛生部北上到山東臨沂後,又重新組建華東軍區衛生部製藥所。一九四七年北上到山東的新四軍華中軍區衛生部製藥廠並入該所。膠東軍區衛生部於一九四三年在山東省牙前縣(現牟平縣)垂柳村成立製藥組,逐步發展擴大後,於一九四四年十月由袁榮代表膠東軍區衛生部命名為山東新華製藥廠。一九四八年華東軍區衛生部製藥所和膠東軍區衛生試驗所同時並入山東新華製藥廠。

東北地區。一九四六年長春第一次解放時,該市的大滿製藥廠和衛生技術廠由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衛生部接管,兩廠以後遷往佳木斯,建立了東北衛生技術廠。一九四七年該廠劃分為兩個廠,其中,生產藥品和醫療器械部分定名為東北製藥廠。

解放區的製藥廠和衛生材料廠的生產人員,多數是從部隊中選調的幹部和戰士,設備除壓片機等少數由敵占區的大城市購進外,大多靠解放區自己解決。各解放區藥廠除生產脫脂棉和紗布等戰場必需的衛生材料外,還充分利用中草藥資源加工成便於攜帶和服用的片、丸、散、膏等成藥製劑。有的廠還能生產針劑和麻醉藥乙醚,以及用土法製造一些無機原料藥品。當時各廠生產的藥品和衛生材料約有200條種。利華製藥廠研究室負責人韓剛等人一九四○年試製的柴胡注射液,治療感冒發燒,效果顯著,受到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的獎勵。一九四四年山東新華製藥廠試驗室的董永芳試製出鞣酸蛋白和其他藥品,被膠東軍區評為製藥英雄。還有李維禎、阮學珂、甕遠、李廣訓、韓虎、苟在朝等人,先後被評為陝甘寧邊區的勞動英雄與模範工作者。一九四○年四月,毛澤東特為八路軍製藥廠題詞:“製藥療傷,不怕封鎖,是戰勝敵人的條件之一”。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中共中央軍委總衛生部在河北省平山縣召開第一屆藥工代表會議。會議對解放區的藥品生產作了高度的評價,肯定了各藥廠的成績,並總結交流了經驗。會議在軍委總衛生部的領導蘇井觀和傅連暲的主持下,提出了“發展製藥事業,爭取自給”的奮鬥目標。這次會議,對支援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和籌建新中國的製藥工業,從思想上和組織上作了積極的準備。

五十年代初期的製藥工業

一九四八年以後,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解放區的藥廠陸續進入城市,恢複生產。從此,中國的製藥工業揭開了新的一頁。

山東新華製藥廠於一九四八年十月從膠東解放區遷到張店,把原來分散在鄉村的幾個生產單位集中起來,成立了製藥、敷料、醫療器械、血清疫苗、印刷、玻璃等分廠和研究室,僅用兩個月時間就恢複了生產。研究室的工作人員在艱苦的條件下開展科研工作,一九五○年研製並生產了治療黑熱病特效藥斯銻黑克及巴比妥、苯巴比妥等常用藥品。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沈陽剛解放,東北軍區總後勤部衛生部決定將東北製藥廠從佳木斯搬遷到沈陽,利用國民黨政府遺留的一些藥廠舊址建廠。翌年,改名為東北化學製藥廠,下設6個製藥分廠及一個醫療器械廠。一九四九年六月,又將大連三三化學製藥廠、大生化學廠等4個廠並入,一九五三年改名為東北製藥總廠。

晉冀魯豫軍區衛生材料廠於一九四九年三月遷入北平市,在國民黨政府遺留的衛生材料廠舊址建立了北京新建化學製藥廠。一九五二年與一些廠合並,成立了北京化學製藥總廠,一九五三年改名為北京市製藥廠。華北軍區製藥廠於一九四九年七月遷入石家莊後,劃分為3個分廠,分別生產磺胺及玻璃製品,麻醉用乙醚、氯仿,製劑和衛生材料。一九五二年移交地方,改為河北省石家莊化學製藥廠(現石家莊第一製藥廠)。其磺胺分廠,一九五○年並入東北化學製藥廠。

天津解放後,華北軍區衛生部接管了天津經濟部實驗廠、天津化學廠、麻黃素廠、衛生材料廠和醫療器械廠等單位,成立了華北製藥總廠。

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後,上海市軍事管製委員會派出阮學珂、史毓民等人為藥政係統軍事代表,接管了善後事業保管委員會製藥公司籌備處及所屬藥廠、機械廠和倉庫,接管了官僚資本開辦的中心藥廠、中西藥房及國民黨政府中央防疫處上海分處與麻醉藥品經理處,以及拜耳藥廠等單位。經調整改組,在一九四九年八月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地方醫藥管理部門——華東人民製藥公司。公司管理2個直屬藥廠、4個公私合營藥廠、2個醫療器械廠和玻璃廠、生物製品所和青黴素實驗所,並從事醫藥貿易的經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