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與媒體聲音
廣域
作者:陳季冰
漫畫/謝馭飛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財經媒體人,胡舒立女士多年來針對中國股市發表過不少觀點。但令人悲哀和多少有些不解的是,胡舒立的觀點幾乎總是被解讀成一種“唱空”乃至呼籲打壓市場的聲音。這使她得罪了許多投資者,而他們原本應該是她所在的媒體的首要服務對象。
當下牛市一路高歌猛進的背景下,胡舒立所在的財新傳媒發表題為《“瘋牛”有害無益》的社評文章,對目前財經界和媒體界一些人士鼓吹的“通過牛市來提振中國經濟”的論點提出了批評,並認為,倘若一味為當前股指漲勢喝彩背書,使其變為一頭“瘋牛”,它不僅解不了實體經濟之困,還可能激化既有深層次矛盾,自身淪為一個風險莫測的“風暴眼”。
一點也不令人吃驚的是,這篇文章再次引發了那些正興衝衝地準備在大牛市裏大幹一場的股民們的不滿。其實,這樣的情形早已不是第一次了。2008年4月,當上證指數在半年裏從6000多點的曆史高位一路狂瀉至3500點以下時,胡舒立也曾因為一篇反對政府救市的評論文章而招致軒然大波。我至今還清楚記得另一些媒體激烈批評胡舒立的觀點,陷於深套之中的股民的反應自然就更加憤怒了。我所耳聞的最離奇的一種陰謀論是:胡舒立代表了某係海外機構的利益,她發表上述“反救市”言論的背後動機是打壓股價,以助QFII投資人用更便宜的價格吸進籌碼。
股民的這種反應折射的是一個更為深層的問題:媒體應當與市場——其實也適用於整個社會——保持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在中國,這個問題的答案貫徹著兩種截然不同的邏輯。
熟悉中國股市的老股民都記得,25年來,每當行情出現重大波動或轉折時,《人民日報》和新華社都會毫無例外地發出“重要聲音”,或是力挺,或是警告。在市場看來,它們絕不是《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的評論員個人或報社、通訊社的立場,而是代表了監管當局的意圖。用市場行話來說,這是“上層吹風”。在中國特色的“政策市”裏摸爬滾打的有經驗的股民則會不假思索地將其視為一種“政策指引”。
事實上,這種看法的確不謬。因為就當代中國的正統新聞宣傳理論而言,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而黨報和國家通訊社則是“喉舌中的喉舌”。民眾將《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的聲音等同於執政黨和政府的聲音,不僅觀念上天經地義,實踐中也是行之有效的。在這個邏輯之下,如果有媒體發出與投資者利益相悖的聲音,投資者自然會茫然、恐慌甚至憤怒。
然而,胡舒立不會同意自己的發言僅是“傳聲筒”。她信奉的顯然是另一種邏輯:媒體代表著“公共利益”,媒體人有權利、有責任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影響讀者,影響社會乃至影響當局的決策。至於這種努力的最終成效究竟幾何,則並不是她考慮的重點。
對我們來說,最值得認真思索的核心問題不是胡舒立想要幹什麼?她的觀點是否有什麼“背景”?她的觀點代表了誰的利益?……而是胡舒立對當下中國股市的診斷以及她所開的藥方是否有道理,是否有價值。
其多年來一以貫之的立場和觀點,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可以概括如下:中國股市是一個典型的“政策市”,政府現在和今後應該做的是合規監管,而不應試圖駕馭市場、管控漲跌,那會進一步加深政策市的“路徑依賴”,使股市永遠也“成熟”不起來。中國股市的未來係於全麵深化改革,其重點是IPO注冊製以及監管體係的完善……
作為一個將賬戶損益放在第一位的投資者與作為一個關心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公民,有時這兩種身份之間會產生激烈的衝突。因此,我的建議是:關於中國股市,《人民日報》的話和胡舒立的話都應該認真傾聽。
(作者為知名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