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圈到錢就是創業成功嗎?(1 / 2)

圈到錢就是創業成功嗎?

封麵報道

作者:闕政

創業路漫漫,這樣才能貼上成功的標簽?當然,沒有幾個起步者會把自己的目標一下子定為紮克伯格、馬化騰和馬雲,但是,圈到了風險投資,或者把自己的項目打包出手,就算成功了嗎?

成功更像一個過程,一個走向遠方地平線的過程。而在路上,你會不時聽到同路人在嘀咕著幾個字眼:

“占坑”,“圈人”——無論你去跟哪位創業者打聽初創階段的秘訣,這兩個詞總是逃不掉。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卻是另外一個話題——坑占了,人也圈到了,然後怎麼辦?這種時候,一般出鏡率最高的句子會變成:“我們還在尋找合適的盈利模式。”

在互聯網大炒概念的時代,找錢不難,燒錢卻是個技術活——每一輪資方都可以從下一輪可預見的投資中獲利,接盤俠一個接一個地來,隻管送錢,怎麼把錢花在刀刃上,卻是個比知乎熱門“如何才能賺到第一個一百萬”更難回答的問題。

讓我們把目光投射到兩個如雷貫耳的項目:足跡和今日頭條。看看它們在走向成功的途中如何把握自己的姿勢。

足記:一步一個足印

足記的靈感來源於攝影師Christopher Moloney 一係列電影場景再現的作品,圖為攝影師還原2001 年電影《緣分天注定》中的場景。

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些爆紅的APP,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共性——許多爆紅款,其實是在沒有任何推廣的情況下,一步登天的。從“酒香不怕巷子深”,到“酒香也怕巷子深”,現在又變回了“酒香不怕巷子深”。更何況,這個時代又有太多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拿“足記”來說,試運行版默默耕耘了半年多,誰都沒料到一個拍照“大片模式”會在一夜之間成就功業。隻是,太容易得來的,總叫人加倍擔憂失去。即使在“足記”用戶量每天以百萬級上升的爆發式增長階段,創始人已經在采訪中流露出各種自省與警惕,甚至隨時都做好了下跌的準備。

2015年3月18日,足記的日下載量達到有史以來的最巔峰:單日153萬次。距離瘋狂圈粉的發端,僅僅11天。但也正是從這一天開始,曲線開始下滑。3月30日,日下載量跌至50萬次。進入4月之後,繼續慢慢下滑到10多萬次,並且基本穩定在這個數字。負責運營的宇文卿告訴《新民周刊》:“對這個數字,我們一直有心理準備。穩定下來了,心裏反而有底了。”

十幾萬的日下載量雖然隻是最巔峰時的十分之一,但在汪洋大海的APP裏仍然是個很不錯的成績。實際上,足記一直在按照團隊預設的進度穩步前行——3月接受《新民周刊》專訪時,CEO透露即將招兵買馬,將8人團隊擴建到20人——這一目標,一個月後的今天已經完成,不多不少,正好20人。

“250萬的天使輪投資,基本都花在員工工資上了。”宇文卿說,“此外比較大的開銷還有服務器的租賃費用,一年也將近100萬。”

天使輪的融資就快花完了,幸運的是,A輪融資已經無限靠近。資方最看重什麼?首先當然是三個硬指標:下載率,留存率,活躍度。“足記現在擁有2000萬用戶,日活躍用戶約100萬。”宇文卿告訴《新民周刊》,“相對來講,天使輪投資會比較看重圈人,用戶越多越好,給我們的自由度也比較大。但是到A輪B輪,就會更看重穩定性和明確的盈利模式。投資人對項目的監督會更嚴格,有時還可能轉變原來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