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知青下鄉:去辦一個社會企業(1 / 3)

新知青下鄉:去辦一個社會企業

社會

作者:王煜

博學生態村的“花梨之家”民宿,改變了當地人的收入結構和觀念。

四個年輕人站在舞台中間,自稱F4,不用仔細看,他們的歌聲和顏值都已經被原版組合甩出幾條街。但就是這樣一個組合演唱會,可以開到全國政協禮堂,最高票價1888元,現場座無虛席;據說還有“粉絲”坐火車一路從上海追到北京。F4是“Farmer4”,由陳統奎、趙翼、劉敬文、鍾文彬四名名牌大學畢業、返鄉創業的大學生組成,演唱會已經開了2場,今年6月會在深圳開第三場。

到場的千名觀眾當然不是來聽這四個人跑調的,他們感興趣的是F4做的社會倡導:再造故鄉。在微信公號裏,F4寫道:“我們希望‘再造故鄉’可以引領一場新文化運動,我們希望‘土地信仰’成為這個時代有誌青年的價值取向。我們呼籲這個時代一起來關心陽光、雨水和泥土。可以物理返鄉,也可以非物理返鄉……哪怕是一張‘消費選票’,也是你用消費來實際支持返鄉創業的方式。”

與F4一樣將眼光投向農村的,還有公益人鄧飛,他近日透露,正在做一項“授人以漁”的項目,幫助鄉村建立農產品和生態旅遊產業的變革。

新知識青年下鄉,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益行為,而是打造“社會企業”。近年來,社會企業正在國內飛速發展,逐漸成為政府、市場之外,解決一係列社會問題的第三股重要力量。

知識青年下鄉記

曾經的媒體人鄧飛,現在是公益人士,他創立的“免費午餐”聚沙成塔,成為公益明星項目。但是,鄧飛和他的團隊發現了一個死結——父母如不在身邊,6100萬留守兒童的困境無法獲得根本解決。

“中國的城市化製度性地抽空了鄉村的人財物,造成大規模的家庭撕裂,孩子的父母不是不想回家,而是回到鄉村後無法維持和發展家庭。另一方麵,鄉村擁有的生態產品、旅遊和人文等優質資源,又是當下城市居民熱切渴望的。”厘清這些後,鄧飛決定做一件和以往的公益項目不一樣的事:不再是向社會要捐助,而是想辦法讓鄉村的經濟發展起來,從而自己解決一係列問題。

2013年10月,鄧飛聯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校友發起e農計劃:創立一個企業,向城市提供鄉村的優質資源,幫助孩子的父母在當地就能獲得相當收入。首批落實的是精選鄉村的農產品,從源頭的品控、生產團隊的組織到銷售渠道的建立、資金的流通等一整套流程,要麼指導農民去做、要麼替農民完成。

台灣女孩Carol Chyau(喬婉珊) 和她的小店:Shokay,開設在上海田子坊。這個企業被認為是國內首個社會企業。

呈現在消費者麵前的e農,是一個農產品的電商平台,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每個產品都充滿了故事,在拿到貨前,你會在微信公號上知道今年的蜂蜜總量又少了兩箱,因為農民的蜂箱剛剛被山裏的黑熊光顧了。

e農公司籌建的過程也頗有意思:第一批100萬元的啟動資金,由100個願意出資的中歐校友每人捐助1萬元;第二批100人每人捐2萬元;第三批100人每人捐3萬元……目前響應號召的人數已近200。捐出的啟動資金並不直接進入e農公司,而是用於成立私募基金會,作為公司的股東。基金會不幹涉公司的日常運營,該工作由e農的理事會和監事會執行。e農的決定是,公司作為企業必須盈利,但股東不分紅,所有利潤全部再投入公司的發展和其他公益事業中去;基金會向社會公開資金用途。從各方麵看,e農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以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企業。

如果沒有2009年受邀去台灣考察,比鄧飛小兩歲、生於1980年的陳統奎現在可能仍然是記者,而非他自稱的“新農人”、“半農半社會起業家”。

台灣的桃米村在1999年的地震後凋敝盡顯,台灣一家雜誌的記者夫妻走訪當地後,帶領村民進行了社區營造,十年的經營,建成了聞名島內的生態村,一年吸引超過50萬人次的遊客,每年僅旅遊收入就達2200多萬元人民幣。這樣的事實讓陳統奎的頭腦裏也發生了大地震:“我的故鄉也可以這樣做嗎?”

陳統奎出生於海南省海口市博學村,這是一個火山口古村落,300多村民靠傳統農業謀生,年人均收入隻有2000元。當年年底,他回到博學村,搬出家裏的電視機給村裏人播放介紹桃米村的PPT。憑著村裏第一個大學生的身份,以及村裏長者的支持,他成功地建起了理事會和監事會,納入了村裏有能力和有想法的村民進行民主決策,開始興建“博學生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