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開始了!
特稿
作者:王悅陽
《小時代》音樂劇極盡豪華璀璨。
相比較於熱鬧的電影市場,上海的演出市場究竟有多大的潛力與價值?對此,早在去年4月,知名的民營院團製作人、現代人劇社社長張餘就給出了數字:350億元。比起熱鬧繁榮的電影市場,演出市場低調中暗流湧動。而上海作為演出大碼頭,演出市場發展也呈現新趨向。張餘認為,近年來全國民營劇團機構紛紛入駐上海,同時上海劇場建設未來一兩年內將呈井噴式發展,這將為演出市場發展提供新一輪動力。
沒過多久,這一觀點就在2015年的春天得到了印證,春天裏的申城舞台,特別是民營院團,呈現一片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粉絲經濟”能走多遠?
五月申城,新劇不斷。而這其中最令人矚目的,無疑是音樂劇《小時代》的到來。並不為了藝術質量,也無關價值品位,光憑著郭敬明與一幹青春靚麗的演員陣容,已引得眾多粉絲翹首期盼,更何況,其合作者是上海舞台劇市場近年來的“大贏家”——錦輝傳播。
三年時間,郭敬明的《小時代》跨越小說、電影、電視劇,成為迄今為止中國市場上出現過的發展最迅猛的“泛媒體文化品牌”,而郭敬明本人也完成了從作家到導演、從導演到產品經理的巨大蛻變。特別是當“小四”首次以音樂劇監製的身份出現在音樂劇《小時代》的啟動儀式上,這標誌著“小時代”的巨製產業鏈已延續到演出行業,傳統的舞台劇市場將被撬動,郭敬明的粉絲經濟又將被注入一針興奮劑。
相較小說、電影和電視劇,音樂劇有著不可替代的現場互動性和藝術感染力,因此音樂劇《小時代》的出現可以說是對郭敬明係列作品在其產業鏈上的補充,做到了平台上從線上到現場、體驗上從平麵到立體的全麵打通。郭敬明表示,音樂劇一直是他想要涉獵的領域,它充滿時代感的文化特征與小時代的時尚氣質也相當吻合。正如郭敬明本人所說的那樣:“之所以選擇音樂劇這一藝術形式,是因為它的層次更豐富,會呈現出與影視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力求呈現出一種新類型的音樂劇。”
“粉絲劇”會一呼百應嗎?
作為錦輝方麵的代表,話劇《盜墓筆記》的導演劉方祺與上海新銳音樂人吳斌擔任該部音樂劇的導演。早在《盜墓筆記》創造了粉絲戲劇的票房奇跡時,劉方祺就曾表示過,隻有不斷通過創新的手段,才能鼓勵年輕一代的觀眾走進劇場。此次為《小時代》製作音樂劇,劉方祺也帶著這份使命感,並對結果充滿期待:“很多‘90後’、‘95後’的觀眾也許會因為郭敬明的影響力而走進劇場,但他們或許會從此愛上音樂劇這一藝術形式。我希望與郭敬明的合作可以為這部作品增值,也希望它能帶來更多超越商業的價值。”
顯然,這正是錦輝近年來多次使用的“市場興奮劑”——明星效應與粉絲經濟。自2013年7月17日《盜墓筆記Ⅰ》首演於上海人民大舞台以來,《盜墓》係列話劇的每次上演,都不斷給全國“稻米”們帶來驚喜。《盜墓筆記Ⅰ》全國77場巡演,共取得了約3500萬左右的票房佳績。2014年,《盜墓筆記Ⅱ》僅在上海的45場首演就取得約2000萬的票房。就在《小時代》啟動的同時,《盜墓筆記Ⅲ》獲得了上海某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垂青,斥資聯手,通過集資的方式與錦輝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合作,打算在今年夏天再燃舞台劇熱火。一部民營院團製作的舞台劇,居然能獲得風投公司的青睞,並非是沒有根基的“海市蜃樓”,紮紮實實的票房數字,轟轟烈烈的粉絲影響,或許是其最具有說服力的“硬件”。
然而,“粉絲經濟”究竟能維持多久,迎合市場口味的作品,其藝術價值到底有多少?這些始終是錦輝所麵臨的質疑與問題。吸引了青年觀眾,贏得了粉絲票房,具有了一定的良好口碑,卻未必在藝術上能產生多大的價值,畢竟好戲不叫座,叫座非好戲的情況,也屢屢發生著。這樣看來,錦輝的行為是否屬於“提前消費”,其依靠粉絲群體的發展道路能否走得長遠,始終是業內外人士共同關注的話題。而事實上,除了錦輝,目前能牢牢抓住“粉絲經濟”而獲得成功的,戲劇界內還沒有第二人,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角兒挑班”,喜憂參半
同樣是今年春天,一部由兩岸戲曲界名家彙集的當代昆曲《春江花月夜》,也引起了市場不小的反響。開票首日,上海大劇院的現場出票就突破千張,300張從台灣空運過來的限量精美海報在半個小時內被一搶而空。不少熱情觀眾一早就趕到上海大劇院票務中心排隊,甚至從上午等到中午。一部昆曲,能引起如此大的關注,放在以往,是絕不可能想象的。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著名詩篇,留下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傳世名句,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昆曲劇本《春江花月夜》的靈感即源自唐詩典故,由大陸“80後”戲曲編劇羅周創作,該劇本曾被評為上海戲劇學院“全國青年劇作家研修班”十佳作品之一。這是張軍昆曲藝術中心繼實景園林昆曲《牡丹亭》5年170場盛演不衰之後,打造的又一部當代昆曲作品,同時也是“昆曲王子”張軍挑梁製作的首部原創劇目,並將攜手海峽兩岸頂尖演員陣容與製作團隊,共同打造夢幻巨製。主演是三位大陸戲劇“梅花獎”得主——北方昆曲劇院閨門旦魏春榮,江蘇省昆劇院院長、著名“昆醜”李鴻良,以及張軍本人,陣容可謂豪華,而加盟的戲曲名家還有京劇界的關棟天與史依弘。可以說,他們其中的任何一位,拉出來單唱一場,都可以具有強大的票房號召力,更何況這是一次強強聯手的大彙演,眾家粉絲的齊力追捧,無疑使得大劇院三天的演出票房也得到了保證,而從藝術上來看,角兒雲集,能否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則取決於主創團隊所下的功夫與體現在舞台上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