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野鴨的關鍵技術
野鴨是多種野生鴨的通俗名稱,目前人工飼養的主要是綠頭鴨。野鴨適應性強,性情溫馴,易飼養,成鴨可放養在野外采食,比家鴨省飼料,成本低,周期短,飼養80~90天即可作肉用仔鴨上市,經濟效益高。野鴨在飼養管理上基本與家鴨相同,但也有一些不同的關鍵
技術必須要掌握:
一要營造適合野鴨生活韌性的飼養環境。
為了使野鴨在家養條件下,仍保持野生鳥類的天性,防止退化,露天放養是十分重要的。如采用場舍飼養,場舍的一半搭棚作休息室,一半要作露天活動場地。活動場地無水源的可挖人工水池。同時在活動場上栽些樹木、草叢,在水池中培植些藻類,造成一個野外環境,以適應野鴨的韌性。如采用養放結合飼養法,飼養場地要選在河道、湖泊旁,水域要開闊,最好是在水草豐盛的地方。
二是飼料要滿足其野生食性的需要。
雛野鴨開食時,可在飼料中加入少量的魚粉,開食後可喂以配合飼料,7日齡後,應喂些青綠飼料和小魚、小蝦、蚌肉等鮮活動物,以滿足其野生食性的需要,從而發揮野鴨的特點。
三要適時調整飼料。
野鴨在30日齡以後,要將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降到1%代謝能降到7.54毫克,適當減少魚粉、豆餅的比例,逐漸增加粗飼料至15%~20%。同時要喂足青綠飼料,如各種茶葉、苜蓿、青草和水草等,每天每鴨100克左右,便於野鴨長大骨架,推遲發育和節省飼料。55日齡後要減少粗飼料,增加魚粉和豆餅,蛋白質可提高18%,代謝能達到10.89毫克,同時也要喂足青綠飼料。要注意的是每次換料要逐漸過渡,切忌突改變飼料,以免造成腸胃病和消化不良,使體重下降。
四要防止“吵棚”。
“吵棚”是指60~70日齡的野鴨,由於體內脂肪增加和生理變化,使野鴨野性發作,激發飛翔。鴨群表現為騷動不安、呈神經質狀,似饑餓感,采食銳減,導致體重下降。預防方法:一是限製飼喂,增加粗飼料喂量;二是飼養員在網欄內要穿素靜的衣服,忌穿花衣服,三是避免驚擾鴨群,尤其是避免外人進入,防止引發“吵棚”。
五要適時育肥上市。
一般在65日齡前後填飼育肥,即人工強迫野鴨采食大量的高能飼料,使其在短期內迅速長肉和積蓄脂肪,至80日齡前後,體重達1公斤左右就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