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剪紙藝術衍生品的文化產業思考(1 / 2)

高校剪紙藝術衍生品的文化產業思考

藝術探索

作者:遊江濱 張鵬

【內容摘要】民間剪紙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已編入全國中小學美術教材中,這是作為主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對美術教材內容的一次補充。遼寧的滿族剪紙作為其中一課,介紹了滿族剪紙的曆史、宗教、人文、花樣等;師範院校本科課程在傳授地域美術文化的同時,也開始注重強化民間美術的藝術語言灌輸。作為高校剪紙藝術衍生品的文化產業思考,文章圍繞研究生開展的田野考察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展開討論。

【關鍵詞】剪紙傳承 課程創新 衍生設計 文化產業

一、探詢剪紙藝術發展與高校合作的新途徑

近年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門類中的剪紙民間藝術,正受到國家及地方政府各部門的關注及大力保護。以遼寧剪紙民間藝術為例,遼寧民間剪紙有著自己本民族特色(滿族剪紙)及特定的地域特征。但遼寧剪紙的傳承還處於瀕危狀態,老藝人的剪紙技藝缺少接班人,滿族剪紙的民族信仰及生活習俗的剪紙紋樣正在慢慢消失,剪紙的產品銷售僅處於單片銷售,隻具收藏和觀賞功能,且不易保護,不符合市場需求。如何使剪紙民間藝術走向市場,成為遼寧剪紙藝術發展與傳承的首要問題。

中國本溪剪紙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立為遼寧剪紙的保護與傳承、弘揚與推廣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中國本溪剪紙文化創意產業園擁有一係列特色剪紙作品和多名剪紙名家,曾舉辦中國剪紙創意文化節等活動,但剪紙產品仍停留在銷售單片剪紙或小批量剪紙禮品的製作與銷售,產業園並沒有形成文化產業的規模及產業切入點。為了使遼寧剪紙從單片銷售中解放出來,尋求剪紙藝術衍生品的研究與開發,2013年在遼寧省、市政府的支持下,沈陽師範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與中國本溪剪紙文化創意產業園建立了合作機製,共同開發剪紙創作與設計,並在師生的論證下創建剪紙藝術品衍生設計團隊,與中國本溪剪紙產業園共建高校田野考察的實踐基地。

通過設計剪紙藝術衍生品,使產業園與城市旅遊聯動從而形成文化產業鏈條,力爭使剪紙藝術產品覆蓋地方旅遊景點及相關產業,這在世界許多國家已有先例,在許多國家曆史古跡及景點,以國家曆史、人文及景點外形特征衍生出各種旅遊產品比比皆是,如服裝、箱包、紀念品、玻璃製品、鐵藝製品等。

二、由剪紙藝術傳承到剪紙衍生品設計實現了剪紙文化的再生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需要傳承人來認知和提升,教育如何在中國文明轉型期對本土文化傳統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這是時代賦予大學的曆史使命,也是高等美術教育應樹立起來的文化自覺。

師生從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實踐後,認知傳統、投身實踐、創新文化,增強了師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增強了開拓剪紙文化市場的意識,使大學的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發生緊密關聯,通過實踐師生又回到校園,整理、收集、研究、創意、設計,並傳播與展示這些優秀的民間藝術,使之成為高校教育不可缺失的一門課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導入後,首先研究遼寧剪紙的傳承狀態,本溪剪紙作為滿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發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滿族的曆史、文化、人文諸因素都反映在剪紙創作中,如滿族文化中的“三大怪”“二人轉”等題材。剪紙是具有鮮明中國元素的文化現象,是中國傳統民俗生活中使用最普遍、最具本原性和多樣性的活態文化,多民族的剪紙傳統在民俗使用功能及文化形態上豐富多彩。首先,從傳統剪紙和現當代創作的剪紙結合,梳理了傳統文化精品,推動了剪紙創作的創新,這些文化精品和創新作品為剪紙衍生品設計提供了眾多的設計資源,使剪紙衍生品作為研究的主要內容形成了剪紙藝術發展的再生。其次,高校作為研究機構、設計機構的參與,使傳統民間藝術獲得了新生,大大提升了民間剪紙的設計感、科技含量和藝術品位,大量剪紙衍生品的創新設計,一旦投放市場,也將帶來可觀的收益。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