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繪畫作品的時間表現類型研究(1 / 2)

中國繪畫作品的時間表現類型研究

美術學

作者:諶曉

【內容摘要】文章以我國繪畫作品的時間表現類型為研究課題,探討繪畫作品中常見的空間表現以外的時間表現類型的藝術特點,從五個方麵對時間表現進行理論性的認知。

【關鍵詞】中國繪畫 時間表現 空間表現

繪畫屬於空間表現這一理論受到大多數美學家的認同,即從視覺的具體構成來看,繪畫作品從表麵上屬於靜止的平麵空間表現,但人們漸漸意識到,通過欣賞繪畫也能產生流動的時間印象,於是美學家們開始察覺繪畫作品也存在時間表現。

因此,筆者認為,研究繪畫方法不單單局限於空間表現領域,還更應結合時間表現進行繪畫研究的探索。而時間表現如何體現於繪畫作品,又形成了怎樣的理論體係,則應該成為研究的焦點。基於上述問題,本文以我國繪畫作品的時間表現類型為研究課題,選取高知名度的中國繪畫作品,探析其中的時間表現理論體係。

本文主要針對以下兩方麵進行探究:第一,因過去在我國進行了很多繪畫史的研究,現存繪畫資料也很豐富的緣故,本文選取部分高知名度的繪畫作品,考察其是否含有時間表現;第二,我國繪畫的技法不同於西洋繪畫,因此即使某些時間表現類型與之相似,也會因與西洋的民族風格、地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相異,而以我國的特色形式進展。

筆者以時間表現的技法為研究對象進行劃分,明確了以下幾種類型:基於連續畫麵的表現;同一個場麵、不同時間點的表現;決定性瞬間的表現;基於主題的表現;基於多點透視的表現。

至18世紀前,西洋繪畫尚未影響我國繪畫,為了明確此前我國繪畫作品采用了何種時間表現方法,本文結合一些美術畫集為資料,采取以上述分類類型為線索,以此研究我國曆史性代表繪畫作品中時間表現方法的特征。以下就上述類型進行列舉,依據分析論證其各自特點。

一、基於連續畫麵的表現

西洋繪畫中,常見運用連續畫麵的表現技法表現基督教內容的繪畫。中國繪畫中佛教等曆史性內容的繪畫也是如此,自古以來,中國的壁畫出現了很多類似的作品。

壁畫作品《佛傳故事(九色鹿本生),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中層》,此作品取材於佛本生故事,內容是說九色鹿救起一名溺水者,反遭溺水者為錢財所誘,背信棄義引國王捕殺九色鹿,最終遭報應的佛教傳說洞窟壁畫。這幅圖對這則故事按以下格式繪畫化:畫家沿著故事的展開,麵對畫麵由兩端向中間發展,由南向北,分別為九色鹿救人、溺水者盟誓不泄密、九色鹿山中遊憩;由北向南,分別描繪王後夜夢九色鹿、王後要國王懸賞捕鹿、溺水者告密等情節;最後把國王與九色鹿對話這一故事高潮放在畫麵中段,強化了故事畫麵的戲劇性衝突的連續畫麵表現。此作品未在場麵與場麵之間畫界線,隻是以穿插其中的山石建築顯示場麵的變化,創造出作為畫麵的整體感,可見出是南北朝時期繪畫的時代風格特征。該作品顯現出高超練達的構成法,這種表現方法已顯示出長時間的情節過程。

二、同一個場麵、不同時間點的表現

在西洋繪畫史上,該技法於焦點透視法之後誕生,當時畫家欲展現具有統一感的連續場麵的畫麵時,常常運用該表現手法。該方法也得到了達·芬奇的認同和推崇,我國繪畫發展史上也常見此技法。該技法不僅有效地體現了表達具有故事情節過程的繪畫的畫麵統一感,且能與焦點透視法並存於同一幅繪畫中。此外,如回廊壁畫,這是另一種表達故事情節過程的繪畫形式。欣賞者不僅僅需要移動視線,還必須依靠自身移動才能完整地欣賞作品,因此這種作品的形態受限於個人視野。據此,筆者也認為是該方法成為了我國繪畫中被運用的理由。

壁畫作品《佛傳故事(薩埵本生),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南壁後部中層》,該作品為以描繪薩埵太子舍身飼虎的本生故事壁畫。畫圖講述得是檀囊國薩埵太子一日出遊,遇見崖間餓得奄奄一息的母虎與幼虎,便投身以身飼虎,後家人為他起塔供養的故事。此幅畫在同一畫麵將薩埵多次反複地描繪。表現刺頸放血的薩埵太子;縱身躍入崖底的薩埵太子;仰麵垂倒在地委身於餓虎,被吸食血肉的薩埵太子。欣賞者的視線有如隨著薩埵的下落,由畫麵自上而下移動。畫圖構圖飽滿,把不同時間、地點場麵發生的事情巧妙地組織在一起。主題十分突出,其中飼虎的場景占了近1/3的畫麵。這一巧妙的表現暗示著該方法也同樣具有長時間的情節過程。其中人體描繪吸收西域畫法,線條和暈染相結合,仍能看到犍陀羅風格傳入時期的過渡特征。

三、決定性瞬間的表現

西洋焦點透視法的誕生,導致同一個場麵、不同時間點的表現方法漸漸不被認同,焦點透視不再是唯一標準。隨著西方現代藝術興起,擇選出故事中最重要的瞬間被認為是西洋繪畫的代表性時間表現方法,其特征是能隱含事情整體的決定性瞬間的表現發展。我國繪畫作品也反映出了這樣的表現。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