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非子》裏麵有對和氏璧的記載,大約是在春秋時期出國有個叫卞和的,在荊山看到有鳳凰落在一塊石頭上叫了好半天,遂認定這塊石頭是一稀世珍寶,於是就抱著石頭去獻給楚厲王,厲王讓玉工查看,玉工說丫就是塊破石頭,然後厲王不爽,砍了卞和的左腳。後來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抱著石頭去獻給武王,結果重蹈覆轍,又丟了右腳。等到武王死了,文王即位,卞和還想去獻寶,可是實在是沒有再多的腳了,於是抱著石頭再出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渴望得到文王的注意。結果這文王也是閑的沒事幹,竟然派人去問怎麼回事,卞和就如此這般的說了一遍,大體意思就是我可不是在乎自己吃了虧,而是替這寶玉感到不值啊!於是文王深受感動,本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則,命令玉工剖出石頭,得到了寶玉,命名為和氏璧。
後來和氏璧就成了楚國的鎮國之寶,不但能鎮國,還身兼數職,幫助一幹曆史人物留下了美名和惡名。
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並沒有深想過其中的意義,而是感慨於楚王的無能。且不說連鳳凰不落無寶地這種婦孺皆知的常識都不懂,就說人家卞和連著獻了三朝國君,其中光是楚武王就在位51年,這能是普通人嗎?這種人就是不來送寶,也得趕緊找來討論下養生之道啊!
後來麵前這位同意了六國,和氏璧被拿來刻了個名章,“為天下共傳之寶”一直傳到五代十國才失蹤。
這都是史書上明明白白寫著的,現在劉東西竟然說是贗品!
“胡扯!”王山奇怒道:“傳國玉璽從有到無,曆史上明明白白,怎麼還能是贗品?”
劉東西根本沒有理他,轉頭去看那個椅子,我卻感到很奇怪,問道:“不是失傳了嗎?怎麼又明明白白了?”
“傳國玉璽最後一次現世是在元朝忽必烈死後,有人在元大都沿街叫賣,被元相伯顏購得。這個人有個惡癖,喜歡將各國的玉璽都磨去文字,再送給別人治印,學者推測傳國玉璽也已經遭此厄運。”
我隻知道傳國玉璽在五代十國時被燒掉了,沒想到還有這種事情,隻是不知道元之前是個什麼情況,剛想再問個清楚,格格卻在一邊道:“贗品之說也並非無稽之談,隻是得分清楚贗品的定義。”
“什麼意思?”王山奇問道。
“據傳說秦始皇選一方藍田白玉,製龍魚鳳鳥鈕,上刻大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格格侃侃而談,“如果這個說法是真的,那麼就是曾出現過兩個傳國玉璽,我們一般認為和氏璧雕琢而成,有五龍鈕的是傳國玉璽,而這一個是天子璽!”
“哪哪一個是贗品?”我問格格。
“偏激一點的說,天子璽算是贗品了!”格格道。
王山奇沉思一會,“那也不能說明這方玉璽就是傳國玉璽,疑點太多,首先它出現的地方與史書記載不符,其次材質和形製都不對,根本就沒有印紐!”
這時劉東西轉過頭不屑道:“井底之蛙!你怎麼就知道沒有印紐?”
王山奇抱著膀子跳起來,“你罵誰?”
“誰認罵誰!”劉東西走過來,一手從包裏掏出水壺,“好教你看個明白!”說罷便將水壺中的水倒到那玉璽之上。
奇跡出現了,水流過的地方,玉色更加潤澤起來,藍色翻騰,像是要流下來一般。整個玉質在手電筒光的照射下逐漸透明,內部藍色翻騰流動,隱隱約約正是五條龍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