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問題,如果給如龍、十四、王小闖,那他們會毫不猶豫的給出答案:留在四方。可到了張耀揚麵對這個問題時,他需要思考,思考就代表了立場並不是那麼堅定。
這並不關乎忠誠的問題。
論忠誠,張耀揚自認為的對江南、對四方絕無二心,忠心不亞於如龍、十四和王小闖,可能唯一與這三個人不同的地方是,他是個有野心的人。
如龍也有野心,但是這份野心,在他坐上了渤原路掌門的位置之後,就慢慢退去。因為他覺得,能夠成為渤原路掌門,能夠成為整個四方的核心之一就足夠滿意。特別是在跟大長腿結婚之後,讓他成為了一個真正有家室的男人,野心也就更少了幾分。
十四在年輕的時候,也有野心,可能甚至想過拿下天後灣,幹一番事業。但是自從那一次傳說中親眼目睹母親死在後,這份野心早就沒了。現在的他,是沒有任何野心的,憑他的本事,想要拉起一支隊伍闖點名堂出來並不難,如果他想這樣做的話,之前的幾年也不會在藍道混了。而現在跟了張北羽,也算是找到了歸宿。
王小闖就更不用說了,他單純的像沒大腦一樣,野心僅限於做個榕崗掌門罷了。
張耀揚則與他們不同,從踏入三高到現在為止,他的野心從來沒有任何的消減,反而因為自己在四方的地位一點點提升而愈演愈烈。隻不過,正是因為“忠誠”二字,他才把自己的野心牢牢壓製。
“野心從未消失”的這一點,實際上很早就有表現出來,隻是沒有人發現。
……
時間回到今年的那場初雪。
四方與童古陣營在渤原路展開最後的決戰,那注定是一場不死不休的對決,雙方完全搏命,打得昏天暗地。兩邊接連有人重傷,甚至死去。
最後時刻,蘇九被童古重傷,奄奄一息。張北羽因此分神,被童古抓住破綻,正欲發出致命一擊,張耀揚舍身而來,以幾乎是主動尋死的方式,擋住了童古。
戰後,張耀揚重傷,因此在床上度過了小半年的時間。
在那之後,很多人都對此表現出不解。
當時那種情況的確很危險,但是在張耀揚第一次擋住童古之後,張北羽就有了喘息的機會,完全可以逃走,所以,張耀揚後麵幾次對童古不依不饒的追擊,完全沒有必要,看上去有些令人感到奇怪。
包括鹿溪和江南在內也沒有想通,最後張耀揚說,是因為自己當時神經太過緊繃。
而真正的原因,但現在為止,也隻有他一個人知道罷了…
那個時候,四方已經能夠看到勝利的曙光,隻要能夠贏下那場天王山之戰,渤原路必定屬於四方,隨之而來的就是關於渤原路掌門的事。
沒錯,早在那個時候,張耀揚就已經考慮到這個問題了,可以說,他正是為了這個原因而故意受傷。
受傷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為了表現自己,舍命救下了張北羽。第二則是他很清楚接下去的一段時間,自己肯定會留在渤原路養傷,這給了他很大的機會。
因為他知道,張北羽的腳步不會停止,一定會派人去攻打其他地盤,那麼隻有留在渤原路人,才有更大的機會成為掌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