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自己的命運自己主宰(1 / 2)

每一個人的命運都存在於他自己的決定之中,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完全的責任,要讓事情改變,先讓自己改變;要讓生活的外在世界變得更好,先讓自己的內心世界變得更好,自己的命運自己主宰,所以,從現在開始,排除任何借口開始行動,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對自己的尊重,對自己人生的交待。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講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去觀音寺裏求神佛保佑,卻遇見一個與觀音長相極似的人,很詫異,就問他,你是不是觀音?那人回答說,對啊,我就是觀音。這個人更不解了,又問,你既然是觀音,為什麼還來拜自己啊,於是,觀音對那個人說:“求人不如求己。”

清代著名的書畫家、詩人鄭板橋有句名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人生在世想要安身立命,就要靠自己,也隻能靠自己,靠別人永遠不是長法。

有一天,大仲馬得知自己的兒子小仲馬寄出的稿子接連碰壁,便對小仲馬說:“如果你能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們附上一封短信,或者隻是一句話,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多了。”

小仲馬倔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以避免那些編輯先生們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親聯係起來。

麵對那些冷酷無情的一張張退稿箋,小仲馬沒有沮喪,仍在屢敗屢戰地堅持創作自己的作品。

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地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望重的編輯。這位編輯曾和大仲馬有著多年的書信來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仲馬的地址絲毫不差,懷疑是大仲馬另取的筆名,但作品的風格卻和大仲馬的迥然不同。這位編輯帶著興奮和疑問,迫不及待地乘車造訪大仲馬家。

令他大吃一驚的是,《茶花女》這部偉大的作品,作者竟是大仲馬的兒子小仲馬,在當時他還名不見經傳。

“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這位編輯疑惑地問小仲馬。

小仲馬說:“我隻想擁有真實的高度。”

這位編輯對小仲馬的做法讚歎不已。

《茶花女》出版後,法國文壇的評論家一致認為,這部作品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大仲馬的代表作《基督山恩仇記》。小仲馬靠自己的力量攀登到文壇的高峰。

一個人想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是靠空想就能實現的,而是要經過自己一番艱辛的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隻要認為自己做得正確,就須堅持走自己的路,無需去管他人的議論。做人的原則是;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的命運自己主宰,任何人都幫不了自己。

也許有人會說,我有一個高官顯位的親戚,或者是百萬富翁的父親,我不用努力就能比苦苦掙紮的人過得幸福。但你要明白:那不是你的資本,不是真正意義上屬於你的東西。隻有靠自己努力得來的,才是真正屬於你的。

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是家中12個男孩中最小的。由於家境貧寒,他12歲就到哥哥開的小印刷所去當學徒。他把排字當作學習寫作的好機會,從不叫苦。

不久,富蘭克林認識了幾個在書店當學徒的小夥伴,經常通過他們借書看。隨著閱讀數量的增加,他逐漸能學著寫些小文章了。

在富蘭克林15歲時,他哥哥籌辦了一份報紙《新英格蘭新聞》。報上常登載一些文學小品,很受讀者歡迎。

富蘭克林也想試一試文筆,但又不想通過哥哥來采用自己的文章。為此,富蘭克林化名寫了一篇小品,趁半夜沒人時把稿子悄悄地放在印刷所的門口。

第二天一早,他哥哥看到那篇稿件,便請來一些經常寫作的朋友審閱評論。那些人一致稱讚是篇好文章。有一位詩人竟斷定,這是出自名家的手筆。

從此,富蘭克林的文章經常在報上發表,但他的哥哥一直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誰。後來,他哥哥決心要識破這個謎,在半夜時藏在印刷所門口。他哥哥做夢也沒想到,這位“名家”竟是自己的弟弟小富蘭克林。

薩爾諾夫出生於一個猶太人家庭,9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由於家庭的清貧,沒有機會讀書。讀小學時也不得不利用放學時間及假日做工,掙點錢貼補家用。當他小學快畢業時,父親積勞成疾,過早地去世了,他隻好輟學到社會當童工。

他沒有抱怨父母給自己帶來這麼一種人生局麵,而是非常勤懇地工作,把掙得的點滴小錢供家裏人糊口,並省下幾角錢買書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