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位置,關鍵是要找準。有的人不適合當領導,天生是塊榆木疙瘩,卻偏要往那座獨木橋上擠,把心置於欲望的磨石下反複擠壓,一旦升遷無望,就落魄潦倒一蹶不振。其實,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特點,隻要你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就能作出一番成就來。
公元前250年,當時李斯已經26歲了,還隻是楚國上蔡郡看守糧倉的小文書,他的工作就是負責登記倉內糧食的進出。他的地位雖然談不上重要,但也衣食無憂,日子也就這麼一天一天地過著。
改變李斯命運的說起來其實是一件極其平常的小事。一天他內急進廁所,不料卻驚動了廁所內的一隻老鼠。這隻驚慌失措的老鼠瘦小幹枯,探頭縮爪,且毛色灰暗,身上又髒又臭,令人惡心。李斯看著這隻老鼠,不由想起自己管理的糧倉中的老鼠,它們一個個腦滿腸肥,皮毛油亮,整日在倉中逍遙自在。與眼前廁所中的這隻老鼠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人生如鼠啊!不在倉就在廁。”李斯不禁長歎一聲,想著自己已經在小小的上蔡糧倉中做了8年的文書,從未出去看過外麵的世界,就好比生活在廁所中的老鼠一樣,不知道還有糧倉這樣的天堂。他告訴自己:一輩子能否榮華富貴,全看自己找一個什麼位置了。
李斯決定換個活法,第二天他就離開了這個小城,去投奔一代儒學大師荀況,開始了尋找“糧倉”之路。20年後,他成了秦始皇的丞相……
古人有雲:“駿馬能曆險,耕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斯言有理!一者用才貴在知人善任;一者有才必須盡其所能。隻有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有所作為。誠如李斯所說:人生如鼠,不在倉就在廁。而決定這命運是由你做出的選擇所決定的。選擇也是一種力量,然而這種力量卻常常被忽視。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被動的,在他們的人生裏,幾乎沒有想過要使自己的生活過得不一樣,對他們來說現狀是最好的,人生中已經沒有什麼可以乞求的。其實如果你能善用選擇的力量,你就能掌握更多的主動性,獲得更寬廣的生存空間。
趙本山還是一個農民時,有人說他重活幹不了,輕活不願幹,光會耍嘴皮子。但他硬是把嘴皮子耍成一門功夫,成了小品明星。籃球飛人喬丹成名前到一家二流職業棒球隊打棒球,成績一般,隻好悻悻而歸。可見,一個人要成功,必須找準個人能力和職業的最佳結合點。
陳安之是當今國際上繼戴爾·卡耐基、拿破侖·希爾、安東尼·羅賓之後的第四代成功學勵誌大師,也是世界華人中唯一一位世界級成功學勵誌大師。追尋陳安之所走過的足跡,就會發現找到自己的位置雖然不容易,但是隻要“入對行”,那麼回報也是迅速而巨大的。
陳安之十幾歲就負笈美國,他雖然有強烈的成功渴望,但身體中蘊含的力量卻找不到合適的爆發點。他嚐試過許多不同的職業,他做過服務生,賣過淨水器,推銷過汽車、美容保養品、電話卡,散發過超級市場折價券,從事過物流、郵購等工作,但這些都不能帶給他想要的一切。直到21歲遇到他的啟蒙老師安東尼·羅賓之前,幾乎是一事無成。
是安東尼·羅賓的兩句話重新點燃了他成功的欲望。這兩句話是:“這世界沒有失敗,隻有暫時停止成功。”“過去不等於未來。”陳安之決定追隨安東尼,投身到該公司的推銷和課程推廣中。
在這個行業中陳安之如魚得水,他在25歲時成立了陳安之研究訓練機構,寫了多本暢銷書,短短兩年半的時間,陳安之就由一個“迷途羔羊”成為億萬富翁,獲得了個人職業生涯的巨大成功。
陳安之的成功就在於他牢牢地掌握了選擇的力量,在反複的嚐試和失敗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糧倉”。他充滿激情地投入這個行業,平均每年閱讀300至500本書籍,並拜訪過100位以上世界各行各業的頂尖成功人士,終於建立了自己的成功學體係,邁向了金字塔的頂端。
可見,找準自己的定位是一切成功的基礎。找準自己的定位,就是如何去做正確的事。隻有在正確的位置上做正確的事,才會有價值、有效果。
1948年,加比出生在巴西的聖保羅州一個歐洲移民的家庭,她的理想曾是一名牙科醫生,可是,她剛進了醫學院就意識到自己走錯了路,於是她改攻心理學,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學的訓練仍未能訂下她的抱負,結果她棄學,隻身來到首都巴西利亞尋求新的出路。加比是一個不惜行動、敢於也樂於嚐試的人,在這裏她又試著學習繪畫,還參加了電影創作。19歲時,她獲得了巴西《國家報》新聞專業的進修結業證。這樣她滿懷熱情找到巴西《環球》新聞網的董事長馬裏奧,希望在電視或報界從業,然而,馬裏奧卻對她不屑一顧。吃了閉門羹的加比並未因此而灰心,在一次狂歡節的慶典中,她再次向這位巴西新聞界的巨頭提出申請。終於,馬裏奧被這個姑娘的執著感動,同意她到電視台當一名實習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