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片藍天下,沐浴著一樣的陽光,但人人卻有不同的命運。有人說人生如美酒,芳香醇厚,甘飴醉人;有人說人生如苦海,風波險惡,浩渺無邊。其實,人生的成敗得失、高低起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命運的孰好孰壞,是禍是福,關鍵在於自己以怎樣的心態去看待。
哲人說:境由心生。譬如麵對夕陽如血的黃昏,頹喪者看到的隻是一片悲涼淒迷之景,想到的是日薄西山,英雄末路的落寞;進取者卻能從中領略到一種博大恬適之美,想到“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豪放。可見,同樣的境遇,由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我們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有一鞋業公司派了兩個業務員到非洲探訪市場,經過一番明察暗訪後,各自都傳真資料回來,其中一個較悲觀的業務員說:“沒有用啦!這裏根本沒有人穿鞋。”而另一個較樂觀的業務員則是說:“嗯!很好啊!這裏的人都沒鞋穿,市場很大。”而公司就采用那個較樂觀的業務的建議書,果然生意很好。
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開染布作坊,小兒子做雨傘生意。每天,這位老母親都愁眉苦臉,天下雨了怕大兒子染的布沒法曬幹;天晴了又怕小兒子做的傘沒有人買。一位鄰居開導她,叫她反過來想:雨天,小兒子的傘生意做得紅火;晴天,大兒子染的布很快就能曬幹。逆向思維使這位老母親眉開眼笑,活力再現。
其實事情都是一體兩麵的,那就看自己是從什麼角度去看待它。
有位老師進了教室,在白板上點了一個黑點。他問班上的學生說:“這是什麼?”大家都異口同聲說:“一個黑點。”老師故作驚訝地說:“隻有一個黑點嗎?這麼大的白板大家都沒有看見?”
那麼,你看到的是什麼?是否也隻是看到了白板上的那個黑點呢?人生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當你確實無助時,你可以換一種角度去生活,那樣的話,你會覺得生活是相反的美麗。
一家醫院的小病房裏住著兩個病人。由於房間很小,隻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見外麵的世界。其中一個人,在他的治療中,被允許在下午坐在床上1小時(有儀器從他的肺中抽取積液),他的床靠著窗。而另一個人終日都得平躺在床上。
每天下午,睡在窗旁的哪個人在坐起的那1個小時中,他會把窗外的景致描繪給另一個人聽:從窗外向外看,可以看到公園的湖,湖裏有鴨子和天鵝,孩子們在那兒撒麵包屑、放模型船,年輕的戀人在樹下攜手散步,在鮮花盛開、綠草如茵的地上,人們玩球嬉戲……還有美麗的天空。
另一個人傾聽著,享受著每一分鍾。他也“看到”一個孩子差點跌到湖裏,一個美麗的女孩穿著漂亮的夏裝……臨窗病友的述說,幾乎使他感覺到自己就生活在外麵的世界裏。
然後,在一個天氣晴朗的午後,他心想:為什麼睡在窗邊的人可以獨自看到外麵世界的權利呢?為什麼我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他覺得不是滋味,他越這麼想,就越想換床位。他一定得換才行!
於是,後來的幾天裏他一直活在不快樂當中,沒過多久他覺得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了,於是他自殺了。如果這個病人能逆向思考,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像以前那樣聽那個人的描述,或許他的結果會不一樣吧。
夏天,一個炎熱的傍晚,有一名叫婉清的美麗少婦投河自盡,被正在河中劃船的白胡子老頭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