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教師資格製度介紹
俄羅斯教師資格製度
俄羅斯對教師資格的規定比較簡明:師範學校畢業合格者可以擔任1~4年級教師;師範學院畢業或大學畢業(受過教育專業訓練)者具有中學教師的資格;教師每經過5年要進行一次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繼續擔任教職。為提高教師的權威和刺激教師的工作,從1974年開始定期對教師的進行審查。審查的目的是為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業務能力和教學技能,進而推廣先進經驗,加強教師的責任感。俄羅斯在普通學校實行係統的合格審查製度,其原則是:①普遍性——合格審查以中小學教師為主,也包括校長、課外或校外活動的輔導員等。②係統性——教師的合格審查定期進行,每5年實施一次。這不是一時性運動,而是采用以教職員為對象係統性活動的方法。③全麵性——合格審查時,要考慮到從事教師工作必須達到的重要指標以及個人的實際情況。即在審查、評價教師工作時,正如合格審查規程所表明的那樣,主要是看課堂教學和學生指導的質量,參加教授法活動所起的作用,對國家、社會的責任與態度等。④協商性——在教師的合格審查中所出現問題,由專門委員會負責解決。全國及各地的合格審查委員會必須慎重地不斷地研究提出的基準或資料,明確現任教職員從事教育工作是否合適的基準,並以此作出適當的評價。⑤公開性——合格審查以公開的方式進行。這被認為是社會主義教育製度的民主主義體製,完全符合列寧對職員工作的原則。合格審查的最後階段要對教師作出結論。合格審查委員會提出了四個考核與評價標準:①一級教師(給予獎賞,如授予優秀教師稱號等)。②稱職合格教師。③基本上稱職,但必須履行評定委員會的要求,努力克服存在的不足之處(根據審查委員會的要求,通過在教育大學的函授部或自學後而達到標準者)。④不稱職者。在1980年完成了第一次合格審查,有200萬教師接受了審查,其中1萬名以上的教師獲得“高級教師”、“教師·教授法專門家”的稱號,30萬名以上的教師是完成既定條件的教職合格者,還有1000名教師被認為是從事教職不合格者。對此,當然也引起不少爭論。
總之,延長師資培養年限並將教師的資格提高到碩士或博士的水平是主要國家共同的發展趨勢。現代教職正在逐步走上專業化,各國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嚴格的教師資格製度能否得到貫徹實行,卻與教師的待遇製度有著密切的關係。
俄羅斯教師任職要求
一、教育內容的更新對教師的業務水平要求
今天,世界各國均把教育視作優先發展的社會領域,俄羅斯也同樣如此。這是因為,國家發展與繁榮的基礎在於社會的潛在智力的開發,而這正是學校教育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這個意義而言,我們可以說,教育的質量是社會發展的基礎。這個觀點已成為各國的共識。與提高教育質量有著直接關係的是教育內容的更新。社會對學校的新的需求導致對新的教育內容的需要,教育內容的更新因而成為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麵。為確保教育的高質量,同時又能以多樣化的教育廣泛適應各地區、各受教育者的特殊需要,教育部在以個別化、區分化的方式與地區一起開展工作的同時,製定了臨時的國家教育標準,以便在既代表地區,又代表國家利益的立場上,維持統一的國家教育空間。
作為國家教育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是俄羅斯聯邦教育部於1993年製定的普通教育機構基礎教學計劃。它是國家的基本性規範文件。基礎教學計劃由不變部分與可變部分組成。前者包括俄羅斯聯邦各學校的統一必修科目(母語、第二語言、社會科學、藝術、數學、自然科學、保健-體育、技術)和最低授課時數;後者包括地方性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各地方、州的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可自行決定教育的內容。所謂地方性必修是指某一地方所有學校必修的科目和授課時數,其目的是加深或鞏固不變部分的教學內容,如:外語、韻律體操、倫理學、經濟學入門、發展課等;選擇性必修規定了各學校設計、選擇的科目和授課時數,可由學生根據愛好、興趣、特長自行選擇學習內容,設置個別教學計劃課程,實施個別和小組教學形式。
1994年,小學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更新:設置了新的不同水平的文學閱讀課程;編製了帶有鮮明的生態學傾向的教學大綱、教科書和參考資料;開設了綜合課程“民族學導論”、“你的宇宙”等;出版了8種新的平行的教學法叢書。此外,人文學科的內容也進行了更新,增強了邏輯學、心理學、電影製作、熒屏文化、宗教音樂等科目。人文學科的開設從直線式過渡到圓周式,基本上到9年級完成。教育部還為加深學習的人文類學科編寫了大綱和教科書。同時,還為10~11年級自然科學方向的學生提供了新的人文學科的教學構想。
1995年度,教育部製定了適用於側重人文方向的學校的自然科學類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編寫了綜合理科課程,並為基礎學校與中等學校編寫《生態學》、《性學》、《學生生活活動安全基礎》等教科書。在自然-數學類學科的教學方麵,俄羅斯學校在繼承其重視自然-數學教育的傳統,努力維持現行大綱與教科書高度的科學理論水平的同時,提出要編寫不同難度水平的教科書,以適應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自然-數學教育的改革主要反映在對側重麵與水平的區分。學校的基本教學計劃中充實了下列綜合性課程:生態學與辯證法、人與自然、自然的利用等。同時,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生態學的內容也進行了更新。除此以外,還開拓了一個全新的教育領域——技術學,其中包括勞動與職業教學大綱、製圖和“作為人的日常生活手段的技術學”課程,如:農居與家庭(5~9年級)、人-勞動-職業(8~9年級);選修課程有:藝術刺繡、藝術編織,以及5~7年級的“勞動教學”,5年級的布料加工、烹飪等。
總之,教育內容的更新導致了師範教育中職業主義的加強,即要求教師掌握紮實的、深刻的、係統的學科知識,經常閱讀本學科的專業書籍、教學法參考資料和科普讀物,及時了解相關科學領域中發展的新動向,對專業保持持久的興趣和鑽研精神。為提高業務水平,教師必須有目的、按計劃進行自學和接受在職培訓。
二、發展性教學目標對教師教育觀念、教育技藝的更新要求
教學的發展性功能作為主要的教學目的被提到學校工作的首位,這意味著學校應在最大程度上關心學生個性的形成並揭示每個人獨特的能力。為此,教師應善於積極運用問題教學、活動教學等現代教學模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確保教學內容、形式和方法能有效地發揮發展作用。以發展為目的的教學強調形成學生自我發展的機製。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采用各種手段,發掘教學內容、方法與組織形式的資源以及與學生交往的合適方式,去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為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應在進行教學的同時,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基本技能與技巧。合理安排學習活動的能力以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為促使學生的個性、心理和身體的健康發展,教師應注意協調學生的課內外、校內外的活動,學生的學科活動與社會公益活動,學生的腦力勞動、體力勞動與身體鍛煉,學生的認知活動與審美活動。總之,強調發展的教學要求教師關注人的整體和諧發展。加強教師與家長的聯係,加強學校與家庭在兒童教育中的協作,注意在家長及居民中進行教育科學知識的係統、深入的宣傳,在兒童的教育工作中給家庭以個別化的幫助,這些應成為確保教育工作順利進行的最重要的條件。
三、學校的民主化進程對新型的教師人際關係的要求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社會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性走向多元化,權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也發生了變化。社會變革的進程對學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學校內部管理的民主化。這意味著使每所學校辦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特有風貌,從學生的各自特點、社會的不同需要出發,促使學生的發展達到最優化。為此,學校內部管理的民主化首先意味著是在領導、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形成、發展真正的民主關係並使之發揮作用,從而使學校的教育能取得最佳效果。在傳統學校中對學生的評價僅由教師作出,對教師的評價則由其上級作出。目前,學校中出現了新的由選舉產生的管理機構——學校委員會,由教育者、學生、家長、社會人士組成。校內非正式的教師組織教師俱樂部、各種文藝小組等也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這些組織的活動有利於提高教師的一般文化修養和教學技藝。此外,在學校中還出現了可供選擇的新的教學法體係,如打破學科的限製,以自願為原則,在心理相容的基礎上建立的創造性的微型小組。這些小組致力於同一教學法體係,教師之間取長補短,開展交流,加強了教師之間主動的、創造性的學術探討與研究。小組內和諧、融洽、寬鬆的氛圍,有利於教師之間的交往和創造精神的弘揚。總之,學校管理民主化的前提是校領導對教師的尊重與信任,以及校領導對教師的獨立性、主動性、首創性的愛護與鼓勵。同時,校領導還應該關注教師的個性特點,知人善用,注意以區別方式對待教師,並幫助教師學會自我控製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