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驅逐恐懼情緒,可以被環境打敗不能被自己打敗(1 / 3)

具有恐懼情緒的人往往害怕麵對衝突,害怕別人不高興,害怕別人,害怕丟麵子。所以在擇業時,因怯懦,他們常常退避三尺,縮手縮腳,不敢自薦。在用人單位麵前他們唯唯諾諾,不是語無倫次,就是麵紅耳赤、張口結舌。他們謹小慎微,生怕說錯話,害怕回答不好問題而影響自己在用人單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在公平的競爭機遇麵前,由於怯懦,他們常常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以至於敗下陣來,錯失良機,於是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導致自我評價和自信心的下降。要掌控你的情緒,就必須端正心態,摒棄恐懼的心理,以一顆健康的心態努力生活。隻有這樣,才能戰勝自己,超越自己。

輕度恐懼有益健康

正常的恐懼心理可以訓練我們應對真正的威脅。這點從野生動物的例子也可看出。

馬裏蘭州貝色斯達國立衛生研究所的研究員史渥米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猴子看到蛇,目不轉睛地跟它相互瞪眼,通常都不長命;如果母猴教得好,凡事小心謹慎的小猴子,反而不容易早死。”

密西根大學的中古史專家米勒出了一本書——《神秘的勇氣》。書中從曆史觀點闡述了畏懼心理,指出,勇氣其實是害怕的幻影,隻不過被榮耀化了。

米勒研究了許多英勇武士的背景,結論是:“剛猛不是正麵的特性,而是負麵的特性,缺乏自省能力的人才具備這種特性。”他認為,大部分人都不是剛猛之士,也就是不勇敢、心存畏懼的普通人,隻願麵對少許的可怕狀況,而不願不顧一切地豁出去。他說:“麵對的可怕狀況不致造成生命危險的話,我們反而認為具有娛樂效果呢!大多數我們喜歡的娛樂,不就是有一點點危險嗎?”

哈佛大學心理係主任卡林說:“養成凡事稍微害怕的心理,有個重要的作用:教我們明白四周環境裏,有些東西必須十分注意、十分小心。這本領是可以訓練的。”

不要恐懼失敗

有個人的簡曆是這樣寫的:

22歲生意失敗,

23歲競選州議員失敗,

24歲生意再次失敗,

25歲當選州議員,

26歲情人去世,

27歲精神崩潰,

29歲競選州議長失敗,

31歲競選選舉人團失敗,

34歲競選國會議員失敗,

37歲當選國會議員,

46歲競選參議員失敗,

47歲競選副總統失敗,

49歲競選參議員再次失敗,

51歲當選美國總統,

這個人就是亞伯拉罕·林肯。

許多人認為他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的確,“失敗”是個消極的字眼,它的聲音都是消極的。除了“死亡”之外,沒有別的字眼能比它更令人聽而生畏。但是它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它。那究竟應該怎樣去麵對它呢?告訴自己:“我要成功!我真的很不錯!”然後你會發現,在以前你認為自己不行的事情,現在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績來。

不要恐懼失敗,問題出現時,光去叫嚷、埋怨是沒有用的,關鍵是要努力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而這個方法,最終隻有一個人去完成,那就是你。因為終有一天,你要獨立去麵對自己的人生!

麥克·英泰爾是一個平凡的上班族,三十七歲那年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放棄薪水優厚的記者工作,隻帶了幹淨的衣服,從陽光明媚的加州,靠搭便車橫越美國。

他的目的地是美國東海岸北卡羅萊納州的恐怖角——這隻是他精神快崩潰時做的一個倉促決定。某個午後他忽然哭了,因為他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有人通知我今天死期到了,我會後悔嗎?答案竟是那麼的肯定。雖然他有好工作,有漂亮的女友,但他發現自己這輩子從來沒有下過什麼賭注,平順的人生從沒有高峰或穀底。

他為自己懦弱的上半生而痛哭。一念之間,他選擇了北卡羅萊納的恐怖角作為最終目的,借以象征他征服生命中所有恐懼的決心。

最後,麥克·英泰爾成為美國媒體中傳頌的知名人物。

克服恐懼看起來非常困難,但改變卻在一念之間。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恐懼和擔心完全是我們想象出來的,想要驅除它必須在潛意識裏徹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