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運動起來,讓生活朝氣蓬勃、氣象萬千(1)(1 / 2)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而鍛煉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的體質也越來越下降,盡管我們的身體看起來還是很健康,但其實很多人是處於一種亞健康狀態。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運動能夠強身健體,能夠使人心情愉快。但是運動也要講究和諧,每個人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運動時間以及運動量。要掌控你的生活,就要進進行和諧的運動,這樣生活才能充滿朝氣。

生命在於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是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一句名言。他揭示了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一旦生命的存在形式——運動停止了,生命也就終止了。

生長、發育、成熟、衰老是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每個人都要經曆衰老階段。衰老是一切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發的必然過程。她表現為一定的組織器官衰老及其功能、適應性和對外界有害因素抵抗力的減退。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最好從中年開始,長期堅持,成效顯著。老年人離退休後更應重視運動鍛煉,預防和延緩肌肉功能減退。由於衰老所至的心功能降低、肌肉萎縮無力、關節僵硬和骨質疏鬆等變化,其中近一半的功能減退,可借助長期堅持的體育鍛煉來預防或逆轉。老年人應采取適量的運動,不可急於求成。可適當進行步行、慢跑、騎自行車、遊泳及其他有氧運動。因為這些運動可自我掌握或調節運動量。長期堅持每小時步行3裏左右距離,對延緩衰老或疾病康複是行之有效的。慢跑、騎車、遊泳等亦可得到相同效果。這些運動可使肌肉有節律地收縮與舒張,促進血液循環。下肢肌肉的運動更有助於血液循環,特別有利於血液流回心髒。下肢肌肉的積極主動收縮,例如步行或遊泳,可產生30%以上的所需能量,促進血液流動。這樣,可以減少同等量的心髒工作。老年人可通過長期鍛煉促進機體耐力和承受應激的能力。如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鍛煉下去,可達到年輕10~20歲的效果。某些小運動量的項目是針對老年人的,對心血管和肌肉兩方麵有益。大運動量的運動項目對老年人不但無益,甚至危險有害。老年人不可像青年人那樣去拚搏,隻有適度運動才有益於健康。為了取得有益的活動量,老年人應每天運動30分鍾,每周至少三次,每次鍛煉間隔不要超過兩天以上。一個人必須學會數自己的脈搏。在運動前後要數一下脈搏,運動後的脈搏要達到亞極性心率,即195減去自己的年齡,作為對運動是否有效的評估。評估某一項運動的效果,對老年人來說首先表現在增加血輸出量、心搏量及最大心率,與此同時,肌力和耐力增加、關節彎曲度增加、骨質脫鈣推遲甚至可逆轉。

運動對老年患者有一種鎮靜效果,因此可減輕或消除患者焦慮和憂鬱情緒。在康複醫院廣泛采用體育療法。病人通過體療,不僅增加運動的耐受性,有了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產生了自尊心和樂觀情緒。因此,運動對調整心理平衡產生重要作用。

俗話說,“人強人欺病,人弱病欺人。”人體較完善的免疫係統,保證著身體的健康。研究資料表明,科學合理的身體鍛煉可進一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老年人適度運動能延緩因年齡增長而帶來的生理機能的衰退,可加速體內新陳代謝,有效地提高心腦血管功能;能調節體內各器官的機能,增強免疫力,起到抵禦病毒的作用。

隨時隨地來健身

“要活就要動”這個道理好像人人都懂,但付諸行動的人卻少之又少。

對於想運動卻抽不出時間或是負擔不起健身中心費用者,健康專家建議可先進行生活形態的體能活動。包括步行、快走、園藝、遛狗、洗車、做家務等,隻要提醒自己少坐,多站,常走動,例如能走路就盡量少搭車或電梯;看電視時盡量不要坐著,站著可做一些運動;車子不一定要停在公司附近,以增加步行機會,坐公車回家,提早一站下車;睡前做適度的伸展運動有助於入睡,如果有足夠的空間也可做地板運動。

運動不用挑選時辰,也不用等待風和日麗,更不需要特定場地,隻要帶著一顆愉快的心,隨時隨地都可以活動身體。

就算你是天字第一號大懶人,任何一種運動與你都沾不上邊,怎麼也不想換上泳裝、運動服,甚至對健身房裏充滿激勵、進取的氣氛充滿敵意。但隻要你心底有一個小小的聲音,告訴自己運動未嚐不是件好事的話,這樣還是有救的。且看以下提供的懶人運動30招,不需特別安排運動的時間、地點,卻讓你不知不覺愛上身體活動的感覺,非常值得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