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漫長的道路上,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來自親人的關懷、愛人的嗬護以及朋友之間的友情。親情、愛情、友情缺一不可,無論缺少哪一種,我們的人生都是有缺憾的。但在我們內心深處總有一些不能向親人訴說,也不能向愛人傾訴的事情,而恰恰朋友能給我們許多心靈上的慰藉。人生知己最難求,朋友在於經營,需要用心去維護。要掌控你的生活,就要掌握一些交友之道,讓友誼之花開滿人間。
人生路上不能缺少朋友
朋友作為一種資源,不僅能在我們需要幫助時伸手扶我們一把,而且在相互交往中能使我們學到許多東西,從人脈資源中獲得一種受益終生的“人生資源”。
德國大音樂家貝多芬和舒伯特之間的友誼被傳為千古佳話。
兩人共同生活在維也納35年之久,雖然隻見過一次麵,但卻成為知己。
在貝多芬作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事業如日中天時,舒伯特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音樂創作者。貝多芬生性孤僻,舒伯特深知他的個性且兩人社會地位相差懸殊,所以從不敢貿然造訪。
直到後來,因為一位出版商的盛情邀請,舒伯特才帶著一冊自己的作品前去登門拜訪,不巧的是恰逢貝多芬外出,舒伯特隻好留下作品,悵然而回。
後來貝多芬患病,友人想緩解他的寂寞,隨手拿起桌上的一冊書放在他的枕邊,讓他翻閱消遣,這冊書正是舒伯特留下的作品集。貝多芬馬上被其中的作品吸引住了,細心品味了一會兒,大聲叫道:“這裏有神聖的閃光!這是誰的作品?”友人告訴了他舒伯特的名字,貝多芬大加讚賞,大歎素昧平生。
從此,一段偉大的友誼誕生了,二人互相勉勵,共同前進。
當貝多芬彌留之際,托人把舒伯特召至床前說:“我的靈魂是屬於舒伯特的!”貝多芬死後,舒伯特終日鬱悶。一日他與三四個友人去酒店飲酒,一友人舉杯提議:“為席上先逝者幹杯!”舒伯特應聲站起,一飲而盡。仿佛是應驗了可悲的讖語,18個月後,舒伯特也告別了人間。臨終的時候,他向親友留下遺願:“請將我葬在貝多芬的旁邊!”後人對他們之間的友誼給予了最美好的讚譽,並為他們鑄起了並立的銅像,至今仍屹立於維也納廣場。
通過與朋友的交往,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全麵地了解自己。以為自己最了解自己,是每一個人都容易犯的一個毛病。事實上,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極為有限,幾乎無法具體地描述自己的個性、能力、長處和短處。一般而言,人們所認為的“這就是真正的自己”,通常隻看到“有意識的自我”和“行動的自我”,而這些僅僅隻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已。
全麵地認識自己的唯一辦法就是拿自己與周圍的人比較,或者從與人的交往中逐漸看清楚別人眼中的自己。人們有時候必須在多次受到長輩的斥責和朋友的規勸之後,才能恍然大悟,真正達到自知之明。“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失去了別人這麵鏡子,我們將無法知道自己是什麼樣子。
通過與朋友的交往,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全麵地了解人生。漫漫人生旅途中,每個人無時不在受著他人的影響,這些人可能是父母、親友,也可能是自己的上司和同事。從他們身上,我們不僅可以更全麵地認識自己,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整個社會,同時也會從他們的生活態度中認識人生的另一個側麵。
友誼讓人間充滿陽光
兩隻螞蟻相遇,隻是彼此碰了一下觸角就向相反方向爬去了。爬了很久之後……突然都感覺遺憾,在這樣的廣闊時空中,體型如此微小的同類居然不期而遇。
“但是我們竟然沒有彼此擁抱一下。”一隻小螞蟻心想:“隨著宇宙空間的進一步開拓,我們的體型相對更加微小了。到那時,還能遇到幾隻可以碰一下觸角,打一下招呼,然後對視一會兒,最後緊緊擁抱在一起的螞蟻嗎?”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碰見幾個可以擁抱一下的朋友呢?
朋友的“朋”字是個象形字。可以看成是兩個人的身體並排站在一起,足見朋友的親密程度。朋友如歌,有歌唱的人生是美妙的,有朋友的人生不會寂寞。
這是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每次來辦公室,老師們都會爭著跟他說話,他的表情和動作都會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一天,又跟往常一樣,他和另外兩個小朋友一起來改作業。進來後,男孩的眼睛一直盯著老師桌子上的藍貓玩具槍,那是他夢寐以求的。老師看到這個情景,隨後說,他將提出一個問題,回答最好的孩子,可以得到這個玩具。
其實,老師提的問題十分簡單:“你的理想是什麼?理由又是什麼?”男孩偷偷地笑了,眉宇間是藏不住的得意。他認為自己一定能贏得一片掌聲,贏得這個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