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跨越代溝感悟親情,品味生活中最珍貴的幸福(1 / 3)

親情是世界上最彌足珍貴的一種感情,關係到家庭和睦、人生幸福。親情關係和諧與否,對於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重大的影響。惡劣的親情關係往往使人處於內外交困之中,對健康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要想擁有和諧的親情,不但需要家庭中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時間。要掌控你的生活,就要珍視生命中的親情,多些溝通、理解與寬容。

父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每一個人成長起來的家庭,是塑造一個人的品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學校。正是在家庭中,在父母的關愛中每一個人受到他最好的或者是最壞的道德熏陶,因為正是在家庭中他接受了貫穿其一生、直到生命結束才會放棄的行為準則。

在幼年時期環境的影響對任何人哪怕是對最有才智的人都會產生強有力的影響。世間不可能存在一出生就成為一個自力更生的人,他必須依賴他周圍的人並從中獲得營養和教育。從他的第一次呼吸開始,他的教育也就開始了。當一位母親帶著她4歲的孩子去問一位牧師她應該什麼時候開始對孩子的教育時,這位牧師回答說:“夫人,如果您還沒有開始對孩子的教育,那麼,您已經耽擱了4年的時間。從嬰兒臉上第一次露出微笑開始,您就應該抓住機會開始教育。”不過,即使這樣,教育也已經開始。因為小孩已經通過簡單的模仿進行學習,這種學習無需努力,幾乎是通過皮膚的毛孔進行的。有一句阿拉伯諺語說:“一棵無花果樹看著另一棵無花果樹,就變得碩果累累。”小孩子也是如此,模範是他們的第一位偉大的導師。兒時的品格構成成年時品格的核心;所有後來的教育都隻不過是在兒時品格基礎上的疊加,但是核心卻很少發生變化。因此,正如密爾頓所說的,“童年預示著一生,正如早晨預示著一天。”那些持續時間最長、紮根最深的推動力,往往淵源於我們出生之時。正是在那時,美德或邪惡、快樂或感傷的基因首次移植於人的身體,並決定了人一生的品格。

在你的童年時期,心靈的大門毫無遮攔地敞開著,時時準備接納新鮮事物。這時,你不僅接受能力強,而且記憶力強。少年學的,好比石上刻的。據說,斯科特在學會讀書寫字之前,通過他母親和祖母的朗誦,便已對民族文學如癡如醉。童年就像一麵鏡子,在日後的生活中反射著最早進入他生活的東西。第一次在孩子生活中出現的事情往往會影響其一生。第一次喜悅,第一次悲傷,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敗,第一次輝煌,第一次災難,構成了一生的一種生活背景。

與此同時,品格也經受著錘煉,也在不斷進步——性情、意誌和習慣——這些都是日後幸福生活的依托。

我們可以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其實,你對於生活的很多理解,很多原則,是來自你的父母,父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經常回家看望父母

那首《常回家看看》的音樂電視,唱出了多少父母的心聲;那則《常回家看看》的公益廣告,再現了多少兒女看不到的父母的孤單。如果,你與父母同住一城,每周末最少要用一天與父母團聚。如果,你遠離父母,在節假日的時候,一定要回家看看。

每當秦月看到那則公益廣告,她就充滿了對父母的愧疚。因為,她過著“北漂一族”的生活,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她不知道,那些與父母同住一城的兒女,是否都能做到經常回家看望他們的父母,如果是她,在那樣便利的條件下,她一定會經常回去,哪怕隻是吃頓飯。

秦月因為工作忙,平時就不常回家,父母也不曾來他們這裏住過。有一年國慶,秦月打電話叫父母到他們這裏,好陪二老玩幾天。可父母就是不來,無奈秦月隻好回家探望父母。她嗔怪父母說:“想我們就到我們那裏住上一段時間嘛!我們工作在那邊,沒辦法經常回來。”母親歎了一口氣說:“我不是不想去,去了怕給你們添麻煩。從小你姥姥就說:隻要還能走出大門,就不要去麻煩別人。我要是身體好,腿腳靈便,肯定去你們那裏住。還能給你們做做飯、洗洗衣服,家務活不讓你們操心。唉!可現在媽的身體不行了,你們每天那麼忙,我去了就是個累贅。”秦月看著母親,心裏不是滋味。

母親年輕的時候,父親經常出差,家務都是母親一個人做。她怕影響孩子們學習,幾乎沒讓秦月做過家務,秦月上大學前連自己的衣服都沒洗過幾回。如今母親的關節炎,一變天就會疼,糖尿病也讓她行動起來渾身不舒服。可一聽說秦月他們要回家,她就會去遠處的大市場,買很多秦月愛吃的東西,做一大桌的飯菜。

可如今,秦月卻常常因路途遙遠而推遲了回家探親的時間,想到這些秦月慚愧不已:“隻要還能走出大門,就不要去麻煩別人。”可我們卻麻煩了父母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