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達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超然灑脫的態度,也是人類個性最高的境界之一。
心胸狹窄,氣量短小之人,總愛為自己設計一些煩惱,製造一些痛苦,尋找一些無奈,給精神套上沉重的枷鎖,整日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負荷超重,心力交瘁,寂寞無助。他們總是用灰暗的目光觀察自然,用單調的思維考慮問題,用消極的態度對待人生,用孤獨的心靈感應生活,用嫉妒的心理待人處世,用脆弱的感情麵對困難,用絕望的方式屈服挫折,用貪婪的欲望追逐名利。他們理解不了人生的豐富內涵,體味不到幸福的豐腴甘甜,駕馭不住感情的航舵,尋找不到心靈的休憩港灣。而快樂和善的人生需要豁達,我們之所以說某些人心胸豁達,是因為這種人虛懷若穀,有海納百川的肚量。他們能包容別人,即使是對自己的嘲笑和諷刺。有這種心胸的人不會被生活所累,自然活得輕鬆快活。
據說公元200年,曹操的死對頭袁紹發表了討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袁紹把曹操的祖宗三代都罵得狗血噴頭。曹操看了檄文之後問官兵:“檄文是誰寫的?”官兵以為曹操肯定要大發雷霆,就戰戰兢兢地說:“聽說檄文出自陳琳之手。”曹操連聲稱讚道:“陳琳這小子文章寫得真不錯,罵得痛快。”
官渡之戰後,陳琳被曹操俘獲。陳琳心想:當初我把曹操的祖宗都罵了,這回非死不可。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曹操不但沒有殺陳琳,而且還讓陳琳做自己的文書。曹操與陳琳開玩笑說:“你的文筆的確不錯,但是,你在檄文中罵我本人就夠了,為什麼還要罵我的父親和祖父呢?”後來,深受感動的陳琳為曹操出了不少好計策,使曹操頗為受益。
可見,豁達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超然灑脫的態度,也是人類個性最高的境界之一。一位美國作家曾說:“沒有豁達就沒有寬容。”一個人隻有豁達、開朗、包容,才能接受別人,善於與他人相處,能承認他人存在的意義和作用,他也就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為集體所接納,就能與別人心無芥蒂地溝通和交流。
齊國國君齊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當時在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一個叫公子小白,當時在莒(jǔ)國(都城在今山東莒縣)。兩個人身邊都有個師傅,公子糾的師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襄公被殺後,兩個公子為了爭奪君位都急著要趕回齊國。
管仲在公子小白回齊國的路上埋伏了人馬攔截,對準小白拉箭射去。隻聽小白慘叫一聲,倒在車裏。
管仲以為小白死了,就不慌不忙地護送公子糾回到齊國。怎知公子小白是詐死,等到公子糾和管仲進入齊國國境,小白和鮑叔牙早已抄小道搶先回到了國都臨淄,小白當上了齊國國君,也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以後,魯國國君懼怕齊國入侵,於是下令殺死了逃到魯國的公子糾,並把管仲關在囚車裏送到齊國。鮑叔牙立即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齊桓公氣憤地說:“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還能用他嗎?”鮑叔牙說:“那回他是公子糾的師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對公子糾的忠心。論本領,他比我強得多。您如果要幹一番大事業,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桓公也是個豁達大度的人,聽了鮑叔牙的話,不但沒有治管仲的罪,還任命他為相,讓他管理國政。管仲幫著齊桓公整頓內政,開發財源,大開鐵礦,製造農具,後來齊國越來越富強。
每個人都有許多無法避免的缺陷,這是一種必然。不夠豁達的人往往拒絕承認這種必然。為了滿足這種心理,他們總是緊張地抵禦著任何會使這些缺陷暴露出來的外來衝擊。久而久之,心理便越來越脆弱。
豁達的人在遇到困境時,除了會本能地承認事實,擺脫自我糾纏之外,他還有一種趨利避害的思維習慣。這種趨利避害不是為了功利,而是為了保持情緒與心境的明亮與穩定。
豁達的人比較寬容,能夠尊重別人的不同看法、思想、言論、行為、宗教信仰。雖然他們也有不同意別人觀點或做法的時候,但他們會尊重別人的選擇,給予別人自由思考和行為的權利。有時候,往往是豁達產生寬容,寬容導致自由。
豁達是一種樂觀,樂觀是無價的,一個樂觀的失敗者終將有東山再起的時候,並且他的樂觀還能推動他人奮勇向前,而一個憂心忡忡的成功者顯然是不值得效仿的。
擁有豁達,便擁有了天空般的明淨高遠,擁有了大地般的遼闊厚重。擁有豁達,便擁有了一個風流不羈的自我,擁有了一個成熟純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