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第四本《偉大的勵誌書》(1 / 3)

奧裏森·馬登成功學之父

不要等待非同尋常的機會在你的麵前出現,而要抓住每一個普通的機會,讓它在你的手中變得非同尋常。

——奧裏森·馬登

作者簡介

奧裏森·馬登(Orison Marden,1848~1924年),美國《成功》雜誌的創辦人,美國現代成功學運動的奠基人,最偉大的成功勵誌導師,被譽為“成功學之父”。馬登將人們陳舊而狹窄的成功概念引入到一種更新的境地,他的著作將拿破侖·希爾、奧格·曼狄諾、安東尼·羅賓等人引入到了當今世界著名成功學家的殿堂。

1848年,馬登出生於美國一個偏僻的森林地區。其父親是農民,擅長伐木和鋸木。馬登出生後不久,這個家庭開始麵臨不幸。先是馬登的母親在1852年去世,數年之後,他的父親不幸落入一個捕獵熊的陷阱中,身受重傷,隨後也離開了人世。馬登未滿10歲就成了孤兒,此後,馬登“忍饑挨餓,衣不遮體,經常挨打,而且每天都要幹十幾個小時的活”。馬登開始自立奮鬥的道路是從到一家鋸木場打工開始的,那家鋸木場的老板福斯允許馬登用一些時間去上學,並鼓勵他多讀書。幾年之後,一個偶然的機會,馬登讀到了英國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的名作《自己拯救自己》,而這成為了馬登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的轉折。經過艱苦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馬登讓自己接受了中學和大學教育,並且在事業上開始有了進展。

到1893年之前,馬登擁有4家旅館,旅館的經營充分授權。這樣,馬登就有時間來實現他少年時代的夢想——寫作一本能夠激勵人心的好書,去鼓舞那些渴望出人頭地卻又苦於“沒有機會”的年輕人。馬登的書名叫《偉大的勵誌書》,他要讓那些“沒有機會”的年輕人堅信,通過自我教育、自我激勵,再加上勇氣、決心和品格,普通人完全有可能獲得成功。

1897年,馬登創辦了《成功》雜誌,銷量很高,當時就高達50多萬份,幾百萬讀者。到了1912年,這一出版物因遭遇到經濟困難而停刊。1918年,馬登又重新創辦了一份新的《成功》雜誌,銷量迅速增加,幫助無數人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馬登一生寫了大量鼓舞人心的著作,主要有《偉大的勵誌書》、《一生的資本》、《思考與成功》、《成功的品質》、《高貴的個性》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馬登的著作和他所倡導的成功原則,改變了世界各地千百萬貧苦人民的命運,使他們由一貧如洗變成百萬富翁,從無名之輩變成社會名流,從而受到來自各方麵的讚譽。

美國第25任總統麥金萊,在給全美年輕人的推薦語中說:“馬登的書對所有具有高尚品格和遠大抱負的年輕讀者,都是一個巨大的鼓舞。我認為,沒有任何東西比馬登的書更值得推薦給每一個美國的青年人了。”

作品導讀

《偉大的勵誌書》是馬登的第一本著作,是他實現自己理想的第一步。這本書是在大量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對眾多成功人士經驗進行提煉寫成的。書中包含了大量激動人心的、講述那些成功人士如何征服困難獲得成功的例子,是青年人完善自己的素材。在這本書中,馬登對任何人物的評價標準都不是看他們擁有多少金錢,而是看他們的成長曆程;不是看他們的地位,而是看他們實際的個人能力;不是看他們的財富,而是看他們的品格。

拿破侖·希爾說:“馬登的《偉大的勵誌書》,讓整個國家的態度由消極變為積極,影響了整個世界。”將一本書與一個國家和全世界聯係起來,可見這本書的影響力之大。

把精力集中在一個方向上

馬休斯博士說過,那些同時有著很多目標、精力分散的人會很快地耗盡他們的精力,隨著精力的耗盡,隨之而來的就是原先雄心壯誌的消磨。

“永遠不要抱著投機的態度來學習,”沃特斯語重心長地告誡我們,“這種學習態度隻能導致一無所獲。首先要給自己製訂一個計劃,確定一個奮鬥目標,然後腳踏實地地為之努力,把你所有的精力和才幹都用在上麵,這樣你就離成功不遠了。我所說的投機的學習態度,是指那種由於認為所學的東西在未來某個時候,可能會帶來好處而毫無方向地進行學習的態度。”

明確的目標也是所有偉大藝術的共同特征。如果說某位畫家想要在一張畫布上同時表現多種創作理念,並且給予所有的對象同等的重要性,那麼他必定稱不上藝術上的巨匠。真正的藝術家是那種細致入微地給予不同的對象不同表現程度的人,而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他們始終有一個中心主題和中心形象,並使所有居於次要地位的人物、光線和陰影為其服務。

其實,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在一種和諧的生活中不管你的學識修養多麼廣博精深,但肯定會存在一種核心的精神、核心的才能,使得你的其他才幹相對隻是一種陪襯,並使得它們各歸其所,有恰如其分的表現之地。

年輕人經常被教育要誌氣高遠,但是我們的目標也必須是符合內心渴望並切合實際的。如果你隻是含含糊糊地給自己確定一個大概的目標,希望在行動的過程中再加以調整或更改,那麼,即便你的目標再遠大宏偉,也隻能是如海市蜃樓般虛無縹緲。

要知道,離弦的箭是不可能在半路之中兜幾個圈子再決定射往哪裏的,它隻能是筆直向前地奔向目標。磁針也並不會一一指向星空中所有閃爍的天體,然後才決定它最終指向什麼地方。事實上所有的天體都在吸引著它。太陽光芒燦爛、輝煌耀眼,流星在向它頻頻召喚,滿天的星鬥都在向它眨眼,希望它能夠指向自己。然而,磁針卻憑著自己的本能,從不迷失方向,不論是在溫暖和煦的陽光下,還是在狂風怒雨的風暴中,它的指針都始終如一,永遠堅定地指向北極星。因為從遠古一直到現在以至遙遠的將來,當所有其他的星星都在不知疲倦,飛繞著它們的中心旋轉運動時,北極星卻在它自己的軌道上極其緩慢地移動著,從地球上看,它的位置幾乎是永遠不變的,因而航海和旅行的人常靠它來辨別方向。

在我們生活的旅程中,同樣也是如此,會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向我們頻頻招手,試圖誘使我們偏離對既定目標的追求——也是偏離對真理和自身職責的追求。但是,正如月亮雖然憑著借來的光華可以銀光四射,流星雖然在天際璀璨耀眼,但它們都無法為迷路的旅人指示方向一樣,我們也絕不能讓形形色色的誘惑迷住了雙眼,從而偏離了真正切合自己的既定人生軌道。

保持良好的行為舉止

良好的舉止足以彌補一切自然的缺陷。通常,一個人最吸引我們的,不是容貌的美麗,而是舉止儀態的讓人誠服。古時候,希臘人認為美貌是上帝的一種特殊恩寵,但同時,如果一個美貌的人表現出某種不好的內在品質,就不再值得我們膜拜。在古希臘人的理想中,外在的美貌其實是某種內在美好品質的反映,這些氣質包括快樂、和善、自足、寬厚和友愛等。政治家米拉波是法國一個出名的醜男,據說他長了一個麻子臉,但卻沒有人不被他的風度所折服。

一種性格的美就像藝術上的美一樣,就在於它的流線沒有棱角,線條始終保持連續、柔和的弧形。有很多人的心靈之所以不能更上一層樓,向世人展示更優美的品質,正是由於個性中存在的棱棱角角。無論有什麼樣出色的品質,一旦表現出粗暴、唐突,不合時宜,其價值自然而然就會受損。而實際上,隻要我們多加修飾,注意舉止文明,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據說,古希臘著名畫家阿佩利斯為了畫好日後風靡希臘的美神圖,事先曾專程到各地遊曆,以便仔細觀察各類年輕貌美的女子,將她們的長處都彙集到他畫的美神身上。整個過程曆時數年之久。同樣的道理,一個舉止文明的人,應當注意觀察、研究他所接觸的各種文化圈子的人,擇其善者而從之,才能使自己擁有真正的教養。

一個聰明人曾經打過一個比方說,我們扔一塊骨頭給一隻狗,狗會撲過去用嘴銜住,不過它的尾巴並不會擺動。但如果我們把狗喊過來,撫摩它的腦袋,親手把骨頭遞給它,狗就會做出感激涕零的樣子,尾巴來回擺個不停。連狗都懂得好歹,知道用什麼方式表示感激之情。但一些無情無義、不懂得分辨是非好壞的人竟然從來不會表示感激之情。

創造成功的機會

不要等待非同尋常的機會在你的麵前出現,而要抓住每一個普通的機會,讓它在你的手中變得非同尋常。

1838年9月6日早晨,在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的蘭斯頓燈塔裏,一位年輕的女子被外麵尖銳恐懼的呼叫聲驚醒了。外麵正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如注,海浪在怒吼翻滾,一陣淒厲的呼叫聲穿越呼嘯的風聲與咆哮的波濤聲傳來。而她的父母卻什麼也沒有聽見。通過望遠鏡,她看見9個弱小的身影,他們正拚命地抓住一艘失事船隻的漂浮木板,而船頭卻懸掛在了半英裏之外的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