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紅生的流派

王鴻壽·李洪春

王鴻壽(老三麻子)的表演風格形成於清末,是京劇紅生行當的創始人,所表演的紅生戲別具一格,於繼承前輩藝人米喜子、程長庚等表演藝術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創造與發展,被尊為紅生之祖。王鴻壽擅演關羽,久在上海等地演出,他突破了原北派(即米、程一係)關羽戲的局限,變北派塑造關羽形象以肅穆莊嚴為主的演法為南派的威武激昂,衝淡對關羽的過分神化,而加強其剛勁雄武的描繪。王鴻壽對關羽的扮相、服飾、工架、武打、唱、念、表演作了多方麵的豐富與創新:變關羽的揉胭脂臉為勾銀朱臉,增加了臉譜的線條,加濃臉譜的色彩;變關羽戴黑滿或黑五綹髯口為黑三綹;為關羽設計了獨用的夫子盔、掩心甲、軟靠,特製了青龍刀;借鑒關羽的各種塑像、畫像設計了多種優美的造型,又設計了特殊的趟馬和刀花亮相;唱法上,他以高亢的嗓音唱徽調,並以昆曲吹腔、梅花板、南韻撥子、西皮、二黃、嗩呐二黃等互相配用的方法作為關羽獨有的唱腔;注重做派,融合文武老生、武生及架子花臉的表演特色,使之兼有莊重、沉雄、勇猛、威武等多種特色,並增設一名馬童來豐富關羽的舞蹈動作。王鴻壽改變了北派強調關羽的神化了的偶像式演法,成功的塑造了符合關羽性格的形象,得到活關公的美譽。王鴻壽還根據演義小說、曆史故事、傳說等提供的內容,變演新戲,大量的豐富了關羽戲的劇目,及自《斬熊虎》關羽出世起,直至關羽成神止,包括《三結義》、《斬華雄》、《虎牢關》、《斬車胄》、《屯土山》、《斬顏良》、《灞橋挑袍》、《過五關》、《古城會》、《漢津口》、《臨江會》、《華容道》、《戰長沙》、《單刀會》、《水淹七軍》一至四本《走麥城》等共30餘出。他對關羽戲的豐富創造成為後來無論南、北演關羽戲的楷模。

王鴻壽的戲路極為寬博,關羽戲之外,靠把戲、短打戲、尤其衰派和做工老生戲也都有很深的造詣,如《徐策跑城》、《掃鬆下書》等均甚精彩。他還善於運用髯口、紗帽翅、翎子和耍眼等特技以增加戲的氣氛。王鴻壽弟子周信芳、林樹森、李洪春等均有各自的成就,其中全麵繼承並發展王派紅生藝術的是李洪春。

李洪春將關羽戲由王鴻壽的36出增加到40餘處;結合武術刀法創關公十三刀的刀式,又精心揣摩關羽的有關圖像創關公48式亮相,突破了關羽形象的雕塑美。因戲設腔,揉入各種唱法。念白則綜合文武老生的莊重沉著,武生的剛毅,花臉的粗獷,並用鄉音(關羽係山西人)裝點而獨具一格。表演允文允武,不受傳統演法的拘束而多所創新,著重刻畫人物的性格,突出其儒雅肅穆的一麵,進一步完善了紅生行當的表演。此外,他的戲路亦很寬,武生、老生、諸行當都能勝任,劇目也極寬泛。

李洪春的傳人極多,弟子李萬春、宋遇春、王金璐、李和曾、曹藝斌、袁金凱及子金聲、玉聲等之外,奚嘯伯、高盛麟、李少春、傅德威、茹元俊等亦從其習藝。

京劇武生的流派

俞菊笙

俞派為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手,係俞菊笙所創立,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念、做和武打方麵,以剽悍迅猛的風格著稱。俞菊笙的戲路極寬,長靠戲、短打戲均所擅長,並擁有一批神怪戲的劇目,刻畫雄壯、粗獷、強恒、暴烈的人物形象,扮演各類神仙魔怪都十分生動。他首創武生勾臉的演法,以表現介乎生、淨兩行當之間的角色。他因曾習武旦,乃有於武生戲中引用武旦打出手技藝的創造,均係前人所未有。俞菊笙武技精熟,台風威猛剽悍,開打勇猛,身手極快,使觀眾目不暇接。他身高力大,一出台即有先聲奪人之勢,所用兵器也往往加大、加長,如《豔陽樓》高登所用之大刀和《挑華車》高寵所用之大鏟頭槍,均為俞派所特有。俞菊笙的聲音宏亮,不擅唱而擅念白,因幼時曾拜張二奎為師,故念白多從奎派,渾厚宏亮,極為生色,尤其在神怪戲中,每一口宣佛號時,能使舞台為之震響。俞派的劇目《鐵籠山》、《金錢豹》、《豔陽樓》、《挑滑車》、《賈家樓》、《百草山》、《混元盒》等均富特色。第五子振庭能承家學,並吸收武術的技巧創造了新穎的武功表演,亦能勇猛精悍見長。弟子楊小樓、尚和玉都在繼承俞派藝術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發展,各自成家。其中,楊小樓的變化、創新較多,尚和玉以繼承、保留為主,各有弟子多人。因此俞派的風格流傳極廣,影響大於其他武生派係。

李春來

李春來所創的武生表演藝術體係,是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一,稱李派,以獨特的翻撲功夫見長,輕捷迅疾是這一流派的表演特色。李春來武工精熟,身手輕靈,動作及其迅速,開打幹淨利落,翻跌筋鬥極衝,腿功尤佳。他不但繼承了短打武生的表演傳統,並吸收了武醜、武旦的打法和民間武術中的拳術,劍術的招式,大大的豐富了自己的表演藝術,多在各個劇目中,穿插獨特的武技來突出李派武生的特色。如《花蝴蝶》劇目飾演薑永誌,有在三張高桌上拿頂,隨即翻下,同時於空中拔刀,跪腿時落地時壓刀亮相的表演,一係列高難動作於瞬息完成,姿勢優美而且從容不迫,為一般武生演員所不能。又如《八蠟廟》劇中飾演黃天霸,與費德功開打時,有飛鏢打費的特殊技藝。短打戲之外,李春來的長靠戲也很有特色,如《伐子都》中,種種難度很大、動作複雜的翻撲也都精彩無比。李派的常演劇目有《花蝴蝶》、《白水灘》、《挑華車》、《界牌關》、《獅子樓》、《鄚州廟》、《講堂鬥智》、《四傑村》等。李春來在北方學藝成就後,主要在南方演出,影響較為廣泛。傳人有蓋叫田、張德俊、李蘭亭及再傳弟子梁慧超等,均以武打迅捷勝。其中,蓋叫天在李派武生的基礎上,結合個人豐富的創造與發展,又形成了蓋派,成為與北方在俞(菊盛)派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楊(小樓)派對峙的一大武生流派。

黃月山

武生黃月山所創立的表演體係,為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一,黃月山和俞菊笙、李春來同為武生行當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黃月山以唱工刻畫人物和精妙的髯口功為俞、李所不及,表演風格以激昂蒼勁為主。黃武功精湛,且有嗓能唱,並有堅實的唱工基礎,在其獨有的劇目中多以蒼涼悲壯的二黃、反二黃唱段和淋漓激昂的說白表達人物的性格與處境,如《銅網陣》、《獨木關》、《巴駱和》等。他善於通過細致入微的表演來點染人物的特點,如演《獨木關》之薛禮,用薛禮由老軍扶持出場後的掙紮晃身,以刻畫抱病的英雄,為同行所歎服。黃月山能戲極多,且能兼演小生應功德《嶽家莊》和《群英會》、《黃鶴樓》,又能演老生戲如《四郎探母》。武生戲多為他自編自演,拿手劇目有《獨木關》、《鳳凰山》、《溪皇莊》、《絕燕嶺》、《百涼樓》、《蓮花湖》、《銅網陣》、《劍峰山》、《惡虎村》、《駱馬湖》、《翠屏山》、《潞安州》、《請宋靈》及《巴駱和》等。他擅於在劇目中飾演老年英雄人物,創作了形勢各異的表演特技,如《百涼樓》的撲火,《劍峰山》的詐瘋等,尤以耍髯口為一絕,如《絕燕嶺》中的定燕平,紮硬靠,戴翎子,掛白滿,著厚底靴,用雙槍,能於耍槍、耍翎子、耍靠旗的同時耍髯口,來表現人物的絕望和憤怒,有極強烈的藝術效果。其傳人有李吉瑞、馬德成、瑞德寶、楊瑞亭、李桂春(小達子)等,均屬黃派武生中的翹楚;富連成出科並擔任教師的沈富貴,中華戲校畢業的王金璐,均擅演黃派戲。女演員恩曉峰、露蘭春、何翠寶以高慶奎,盛麟父子,亦以能演黃派戲而受到內外行的重視。

楊小樓

楊小樓幼秉家學,轉益多師,融合、繼承了楊月樓、俞菊笙、楊隆壽、譚鑫培、張淇林諸家武生藝術的精粹,又重點吸收南派夏奎章、王鴻壽和其他行當的表演藝術,做了較大幅度的發展與創新,建立了新的表演體係,是為楊派,不僅被北派武生演員奉為圭臬,對其他行當也有很大的影響,以做、打、唱、念的全麵技藝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是其最大的特色。

楊小樓嗓音高亢寬亮,雖不以大段唱工見長,但無論散板、搖板、流水板及曲牌、引子,歌來均富特色,他的唱腔吸收張二奎的唱法,不使巧腔,而逢高必起,多順字滑腔的唱法,鏗鏘爽朗。昆曲牌子得自張淇林,更能滿工滿調,神完氣足。他很講究音韻之美,故演唱韻味極濃,《駱馬湖》、《連環套》、《長阪坡》、《戰冀州》、《霸王別姬》、《挑華車》等劇的唱段都是楊派名唱。楊小樓的念白尖團分明,感情真摯爆滿,處處吻合劇情與人物的特定性格,側重於英武脆爽,善於以似斷實續的粘連念法加強舞台氣氛,如《霸王別姬》中項羽念:悔不聽範增之言……至有今日唉!《長阪坡》中趙雲念:當謝天地啊,主母!等句,均在歎詞之後點斷,別具風采。楊小樓有堅實的幼功,並有八卦拳等武術功底,雖身材高大卻極其敏捷輕靈,上下場、亮相優美大方,武打衝、猛、跪、帥、刀、槍、錘、棍、叉、石鎖等兵器的運用各有獨到的功夫,尤其突出一個快字:首先是步法,靈活而不瑣碎、善於用偷步、倒步等方法汰去冗繁,一步到位。其次是手法,迅疾而不疏略,講究動作洗煉,招招準確到家,與同台角色相比似顯穩健,實則以簡勝繁,以少勝多,其速度為人所不能極。

楊小樓對於前人武生藝術所作的發展主要在於刻畫人物細膩,一切表現手段都嚴格服從於劇情和人物的需要,一腔一字,一招一式都帶出人物的性格與感情。盡管開打矯捷輕健卻不賣弄,不炫耀,因此一直被認為是武戲文唱原則的典範。形成這種風格,他的做工是占有較大比重的。他善於用動與靜、快與慢、含與露等等的對比、反襯來加強表演,如對眼神的運用就是如此,無須明顯做戲時微眯二目,處於收斂狀態,待到用時猛然張目則精光四射,格外有懾人力量。他又善於吸收各個行當的長處豐富表演,如采用小生的三笑方式使笑聲上揚,化用淨行的工架及用嗓技巧。他所塑造的各類人物有血有肉,形象豐滿且格具特性:相同扮相的不同人物表演絕不雷同,如馬超與趙雲,前者突出其勇猛,後者則著重表現其凝重。又如牛邈(《飛杈陣》與金錢豹同是戴蓬偷、勾臉、使叉,觀眾卻絕不致有相混的印象。相同的表演程式用於不同人物時就有不同的效果,如同為跑圓場,《回荊州》中趙雲是以走代跑,快速優美,於英武中顯從容沉著,《豔陽樓》中高登的趟馬圓場步法急遽衣袂展揚,於瀟灑中見輕浮驕縱。經他演出的人物和表演程式都已成為楷範,猴戲藝術也為後學所宗法,無論武打、身手、身段、表情都著力突出猴學人的仙猴形象。楊小樓對臉譜、服裝等均作了大量的革新,如霸王以白多黑少的愁連示其失勢敗亡結局,李元霸勾紫臉加紅套金示華貴威嚴;創造了林衝的夜奔盔,趙雲的白夫子盔和霸王的黑夫子盔,孫悟空的繡團花直裰衣等。武場亦有改革,如為了強調趙雲的身份性格,將其上下場時的急急風、硬四擊頭分別變為紐絲和軟四擊頭等。

劇目方麵的創新更多,《霸王別姬》、《陵母扶劍》、《薛剛鬧花燈》、《甘寧百騎劫魏營》、《壇山峪》、《康郎莊》、《野豬林》等,大多能結合時代和突出愛國思想。傳統楊派名劇依外形劃分有長靠戲《長阪坡》、《冀州城》、《陽平關》、《取桂陽》、《回荊州》、《連營寨》(趙雲)、《挑華車》、《鎮潭州》、《戰宛城》等;短打和箭衣戲有《連環套》、《翠屏山》、《惡虎村》、《八大錘》、《駱馬湖》等;勾臉戲有《晉陽宮》、《鐵籠山》、《狀元印》、《豔陽樓》、《金錢豹》等;猴戲有《安天會》、《水簾洞》等,還有昆劇《夜奔》、《麒麟閣》等。偶亦串演老生戲如《法門寺》之趙廉等,但不見長。關羽戲演出不多,僅《灞橋挑袍》、《屯土山》幾出。

楊派武生著名的有周瑞安、沈華軒、孫毓堃、李萬春、李少春、高盛麟、王金璐、劉宗楊等。其中孫毓堃為俞菊笙之外孫,得楊親灸,又經俞振庭、丁永利指點,並兼有俞(菊笙)、楊兩派的風格,其餘演員大都由丁永利指授。丁永利熟知楊派藝術的規律,傳藝時能揆其精要,楊的外孫劉宗楊所擅劇目亦為丁氏所傳。票友中朱家溍、朱作舟等頗得楊派三昧。李少春傾慕楊派藝術,雖未及得到楊小樓親炙,但受業於丁永利,更由於他能潛心研習,青年時期即演出了質量較高的楊派戲,後來在學楊的基礎上,廣為吸收,有所發展,尤其在刻畫人物方麵能遵循武戲文唱的原則,所演出的劇目都能將楊派風格榮辱自己的表演當中,武技全麵,唱做兼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王金璐、高盛麟等忠實地繼承楊派藝術,也有較好的成績;李萬春則在楊派的基礎上有所變化。

尚和玉

尚派武生是北方武生重要流派之一,形成於民初,創始人尚和玉,表演以繼承俞(菊盛)派為主,有一定的創造性,以穩、準、狠為其主要風格,而不尚險峭與佻巧。尚和玉的基本功較其他同期演員紮實,腰、腿功夫尤其過硬,武技純屬、穩練,身段、把子、工架都講求氣度,台風樸厚大方,沉著凝重。他的昆曲底子好,且戲路寬,武生、武淨、長靠、短打均佳,尤以勾臉戲和表現大將風度的長靠戲為傑出。尚和玉的開打,於穩、準中求脆、帥,舉手投足猶如鋼澆鐵鑄,一招一式見棱見角,手、演、身、步均有準譜,而且在尺寸、角度上,無一處不送到家,交待清楚,決不虛浮飄晃。更為難得者,雖然武技精熟,卻不賣弄技巧。表演能認真理解劇情,對於人物的性格、身份、心理及武打都能給予合理的表現。如《神亭嶺》中飾太史慈的踢腿、耍劍穗子下場,《蘆花蕩》中飾張飛的走邊,《鐵籠山》中飾薑維的點將傳令,《四平山》中飾李元霸的撚轉雙錘等等,都恰當的刻畫了特定環境中的人物。尚和玉對於武打的程式由許多獨特的創造,如《長阪坡》中飾趙雲,抱槍的琵琶式和大戰時與曹洪槍換刀後的大刀戰四將;又如《竊兵符》中飾白起持一丈長的鐵鏈作為兵器開打時,分別雙折或四折代做長槍、大刀或鞭、鐧的打法,與鬼魂激戰一場於桌上搬朝天鐙接筋鬥翻下等,都是尚派的獨有武技。其他如山膀、雲手、踢腿、跨腿及走邊、趟馬、起霸等基本動作於城市,尚和玉演來也均有自己的特點,與一般演法不同。尚派的傳人較多,韓長寶、朱小義、婁廷玉、傅德威、侯永奎、天津稽古社的蔡寶華等,都能在繼承尚派的基礎上分別有所發展。

蓋叫天

蓋叫天繼承南派武生創始人李春來的表演藝術,結合個人的條件加以發展,形成南派短打武生又一個重要流派,世稱蓋派。他曾習武術,將武術的功底作為武打技藝的基礎,又博采前人之所長,融會於自己的表演之中,故蓋派的武打獨具一格。中年以後,風格有所變化,講究武戲文唱,於穩練從容之中兼有脆率利落。表演方法根據劇情及人物性格而各自不同,善以豐富變化的武打和造型表現不同的人物。同一人物在不同劇目中的塑造方式也不相同,如武鬆在《打虎》、《獅子樓》、《十字坡》、《快活林》、《蜈蚣嶺》各劇目中的神態、武技都有所區別,比較清晰的勾勒出了武鬆思想變化的脈絡,樹立了可信的英雄形象,有活武鬆之譽。蓋叫天在劇目等方麵有很大的發展,早年曾創演一批獨有戲,如《乾坤圈》、《劈山救母》、《伏虎羅漢》、《烏江渡》、《普陀山》、《四大金剛戰悟空》等,並對劇目的兵刃、武打技巧、服裝甚至舞台美術都有所創新,如《乾坤圈》中的哪吒的耍圈,《四大金剛戰悟空》中的彈琵琶、耍青龍、耍寶傘,《劈山救母》中沉香耍斧先變斧杆再變紅綢,《普陀山》中黃龍真人轉瞬間由人變龍等表演。在《烏江渡》中還改革了項羽的服裝與扮相,都很火熾、新穎。蓋叫天在北方學藝,南方成名,南方武生戲大都宗法蓋牌。代表劇目除《武鬆》外,還有《三岔口》、《白水灘》、《一箭仇》、《洗浮山》、《鄚州廟》、《鬧天宮》等。他演猴戲與其他各派扮相也有所不同。蓋叫天之子張翼鵬、張劍鳴(小蓋叫天)、張二鵬均工務生。張翼鵬也是武生中的奇才,創造了很多高難武功技巧,可惜英年早逝。

鄭法祥

鄭派武功出現於清代同光年間,完善於本世紀20年代,以猴戲的表演藝術為主要內容,創於鄭長泰,由鄭法祥加以發展、完善,是重要的南方武生流派之一。鄭長泰是武生演員,早期在北方演出,因善演悟空戲有賽活猴之譽,清光緒初年南下,在上海享名,所演猴戲突出孫悟空的機智、勇敢、靈活和愛憎分明的性格。子法祥幼年亦曾習猴戲,青年時期觀摩了大量名家的演出,如楊小樓、尚和玉、郝振基等表演的猴戲等,又廣泛向有一技之長的同行和舞台工作人員求教,刻苦研讀《西遊記》,並借到各地演出之機潛心搜求有關孫悟空形象的畫像、塑像資料,同時吸收武術中的十二形與猴拳,進而由形到意即由外貌到內容的理解和揣摩,又經長期的藝術實踐,終於歸納出悟空戲專用的鄭討厭記,於近40歲時成名。他的表演方式與北派及南方其他武生流派有較大的不同,較其父的老鄭派也有較大的發展變化,兼有尚派的威,楊派的美,郝派的細和鄭門本派的真。鄭法祥講究四法(身法、手法、步法、棒法)、三功(做功、念唱功、筋鬥工)、一扮相,其中每一項又都有各自的要點和口訣,如手法包含三掌:叼掌、扣章、伸掌;二拳:卷拳、螺拳;步法又分為登雲步和踏雲步等等,綜合成為一套特有的藝術規律。他突破傳統的表演,作了大量的革新創造,著力於表現孫悟空宏偉的氣度和高大的形象,調動一切演技來強調孫悟空舞台形象的美觀大方、灑脫累累。他融合了紅生、武老生、架子花的唱、念及用嗓特點,用於悟空的唱與念,以突出其雄壯豪邁,氣勢磅礴;多使用高架子、大步伐,不用抓耳撓腮、躥躥蹦蹦的表演,使其美中有威,諧而不俗。武打中從不使脊背著地的筋鬥,以免破相等等。對於悟空所用的棒反複修改,製作了尺寸長於身體,中間較醋、繪虎皮紋,兩頭較細、襄有金箍的古銅色棒,外形既有沉重結實的感覺,更有利於表現悟空的所向無敵。因在改製金箍棒的過程中多次變換用法,進一步豐富了武打技巧,又將出手化入對打中,使開打變化多端,新穎別致。他結合自己的臉型創造了一套桃子形臉譜,著重體現悟空幽默詼諧的精神,臉譜的色彩與線條依劇中悟空的身份、性格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還采用猴頭毛套和寬袍大袖的服裝。念唱講究韻味和傳情,少用上口字和不因腔害字也是他的特點之一。鄭法祥的戲路更寬。他的悟空戲除20多本連台《西遊記》外,還有《悟空出世》、《刀劈混世魔》、《水簾洞》、《鬧地府》、《大鬧禦馬監》、《鬧天宮》、《兩界山》、《鷹愁澗》、《黑風山》、《高老莊》、《黃風嶺》、《流沙河》、《大鬧五莊觀》、《三打屍魔》、《黃袍怪》、《平頂山》、《烏雞國》、《火雲洞》、《車遲國》、《通天河》、《女兒國》、《琵琶洞》、《雙心鬥》、《三調芭蕉扇》、《懸絲診脈》、《智盜紫金鈴》、《盤絲洞》、《無底洞》、《豹頭山》、《金刀鎮》、《泗州城》、《搖錢樹》等30多出,內容、詞句、武打大都經過他的加工。鄭法祥的弟子有鄭正柱、李仲林、小王桂卿等,南方演悟空戲大多宗鄭,李少春少時,亦曾吸收鄭派的表演。

京劇早期的小生

(1)龍德雲

時漢調演員。1830年左右到北京。龍演唱用奔嗓音高調,聲音且雄,猶如虎嘯,與今日小生唱法差別很大,時成龍調小生。1845年左右,搭和春班演唱京劇,擅演《轅門射戟》(呂布)、《黃鶴樓》(周瑜)等。

(2)徐小香

號蝶仙,與程長庾長期合作,程十分倚重。徐小香有京劇小生開山鼻祖之城。初為票友,後搭四喜班,後搭三慶班,為小生主演。徐小香嗓音寬厚響亮,扮相英俊,戲路寬博,文武兼山,昆亂不擋,唱做均屬上乘。他擅演的劇目很多,如《拾畫叫畫》、《舉鼎觀畫》、《奇雙會》、《玉堂春》、《石秀探莊》、《雅觀樓》、《八大錘》、《借趙雲》、《轅門射戟》、《鎮潭州》、《鳳儀亭》、《監酒令》、《孝感天》、《羅成叫關》、《小顯》等。尤其與程長庾演唱合作的《三國誌》連台本戲,飾演周瑜,最為精彩,時有活公瑾之美譽。後來的京劇小生,大多繼承徐小香的演唱路數。

(3)德珺如

滿族人。他出身貴族家庭,自幼酷嗜京劇,擅演青衣,常以票友身份串戲,後下海成為宜人。初演情誼,後改小生。他的嗓音寬亮高亢,渾厚剛勁,吸取了徐小香、龍德雲的唱法,演唱氣勢磅礴。他的天賦很好,大小嗓運用自如,結合自然,和諧悅耳。在演少年英雄時唱腔常常運用炸音、虎音,《羅成叫關·小顯》、《飛虎山》、《監酒令》、《孝感天》、《轅門射戟》、《白門樓》等戲最擅長。他對人物的揣摩深刻細膩,善於結合人物和劇情設計唱腔。在小生唱腔直腔直調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了一步。他還善於吸收其他藝術營養為我所用。孫菊仙演《未央宮·巡宮》唱二黃導板·回龍·慢板,他移植過來,譜成小生唱腔,對小生二黃唱腔有所發展和豐富。他演《轅門射戟》呂布,射戟時,引弓信手發箭,百發百中,堪稱一絕。他的戲路廣博,桃李滿門,而且各行角色都有,小生金仲仁,京郊金少山,老生孟小茹等都出自他的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