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讓小學語文課精彩紛呈
裝備在線
作者:王蔚
低年級階段的小學生不容易集中上課注意力,並且自製能力比較差。低年級階段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初級階段,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低年級小學語文教學備受關注。然而,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筆者發現存在一些弊端,製約著課堂教學效率,影響著教學的效果。這些弊端主要體現在:一是有些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死板,不知變通;二是個別教師學習能力不足,無法巧妙使用各種信息技術;三是部分教師照本宣科,導致學生獲取知識渠道過於單一;四是師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缺少互動交流。種種問題,嚴重影響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因此,小學低年級階段的語文教學求新求變成了一種必然。
伴隨著近年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內外在教育方麵的不斷交流、促進,中國傳統教學的弊端逐步顯露,特別是在語文教學方麵,如果教師還一味按照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達到理想水平。近兩年,很多教師開始嚐試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掛鉤,通過巧妙運用多種信息技術,演繹了不一樣的教學模式。對於小學語文教學來講,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在多年的小學教學實踐中,筆者見證了很多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結合的案例,自身也進行了不斷探索。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結合主要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常用信息技術,創設課堂情境
學習語文最重要的就是情境的設置。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單純的讀寫已經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對於小學生而言,更加熱衷於視覺和聽覺感官上刺激。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創設不斷變化的視覺情境、聽覺情境,或者既包括視覺又包括聽覺的情境。通過不斷變化的情境,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聽,讓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始終保持在比較興奮的狀態,從而增強教學的效果。現代信息技術功能強大,包含各種圖像處理技術、音頻播放技術等。因此,巧妙運用這類信息技術,對於情境的創設非常有幫助。
比如在教學楊萬裏的《小池》時,筆者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做了一些圖片:學生在用鼠標點擊第一張圖片時,就出來淙淙的流水聲;點擊第二張圖片的時候,是樹陰下的波光粼粼的水麵;第三張圖片點擊後,是一個含苞待放的蓮花,有一隻蜻蜓停在上麵。通過這樣逼真的畫麵,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這三張圖片分別看到了什麼?請用一百個字來描述。”先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筆者讓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優秀代表來進行複述,最終多媒體上出現了《小池》這首詩。基於先前的理解,學生很快理解了這首詩的內容。並且筆者讓學生通過前後自己的描述和詩歌進行對比,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發現。此時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學生紛紛表達看法:“看來還是古人厲害啊,能夠用那麼簡潔的字表達如此真切的內容!”“詩人的詩有詩意,而我們寫的語言缺乏了意境美”……通過學生的自行摸索、發掘,他們更深切地感悟了詩意,也就在潛移默化之中將詩意的語句靈活運用到作文中來。通過類似的師生互動,學生理解了詩意,得到了鍛煉,更促進了合作與交流。
2 敢用信息技術,鼓勵自主學習
學生的好奇心是無窮的。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雖然應該以課本教材為主,但是絕不能僅僅局限於課本。課本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對於小學生,尤其是對於那些語文學習能力較強學生來講,他們對於課本外的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求。因此,教師應該學會在教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去探求課本之外的知識。當然,課外知識的引進需要把握一個度,過猶不及,令很多教師感到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