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摩尼教(2 / 2)

長興元年,回紇宰相下令摩尼教五百七十三人入朝一同迎接公主,可見其藉回紇與唐關係,勢力已延伸到朝堂層麵。在元和八年(813年)宴歸國的回紇摩尼人,受令至中書見宰相,由此可見,摩尼教徒經常由回紇至唐,並得唐皇室禮待。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回紇被的黠戛斯擊敗,國勢衰落,唐廷對回紇和摩尼教的態度立即改變。

武宗會昌三年(843年),回紇國勢衰落,從中原撤兵,要求唐室‘安存摩尼’,但唐突改前態,下令禁江淮諸鎮的摩尼寺。

會昌滅法時,摩尼教亦難逃其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說:‘會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殺摩尼師,剃發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殺之。’事實上,朝廷於會昌元年(841年)已下令沒收摩尼教資產與書像等物,由於一些摩尼教沒反抗,致令長安女摩尼死者達七十二人。

摩尼教遭嚴重打擊後,轉而成為秘密宗教,現今流行於淮南、兩浙、閩地、江東、江西等地。”

杜大雷問道:“和尚,現在摩尼教的教徒很多嗎?”

泰欽答道:“應該是不少,摩尼教徒敬摩尼為光明之神,並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講究團結互助,稱為一家,認為世上光明力量終必戰勝黑暗力量。他們在民間秘密結社,互幫互助,所以誰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有多少人。”

泰欽頓了頓,開口問道:“杜施主,你剛才吟誦的短句,是從何得知的?你們不應該和摩尼教有瓜葛啊?”

杜大雷見四周沒人,就在泰欽耳邊小聲說道:

“和尚,這首短句,是我從千年之後得知的。”

“啊!”泰欽驚呼出聲,“怎麼,摩尼教竟然流傳了上千年?”

“嘿嘿,摩尼教不但流傳了千年,而且還在四百年後,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創建了一個朝代呢。”

泰欽驚詫不已:“竟然有此等事情!那我佛教如何了?有沒有被這個朝廷禁止?”

杜大雷笑著說道:“和尚,你不用擔心,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就大力的禁止明教的傳播,他把明教列為邪教,不遺餘力的打擊,後來造成了明教教徒多次造反,把他的子孫後代弄得焦頭爛額的。”

泰欽又問:“這位朱,朱什麼把國號真的命名為明教的‘明’嗎?”

“確實如此,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富家放牛。十六歲時,入皇覺寺出家。二十五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三年後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

同年,攻占金陵,將其改為應天府。十二年後,朱元璋擊破各路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泰欽不解的問道:“他不是佛門弟子嗎?怎麼又和摩尼教有了瓜葛?”

“朱元璋十五歲那年,家鄉發生了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

隻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裏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鄰居家的土地上。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在寺裏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不久,當地出現饑荒,寺裏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隻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隻好離開寺院托缽流浪。

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麵,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在外雲遊的三年,他聽到了民間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了不少明教的教徒。”

“白蓮教?這又是什麼教派啊?”

“白蓮教是明教的一個分支,當時在北方十分流行。”

“朱元璋是推翻了大宋後,才建立明朝的嗎?”

“和尚,朱元璋不是推翻了大宋,是幹掉了蒙元,才建立明朝的。”

“蒙元?這朝代的名號怎麼這樣古怪?”

“蒙元是來自於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國號為‘元’,就是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把國號定為‘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