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運動(2)(1 / 3)

六網球小知識

1.網球基本術語

Deuce:在一局比賽中兩名選手都已經勝了3個球後任何一次平分的比分狀態叫做Deuce。

Ad-in(占先):發球方在Deuce後又贏了一個球,叫Ad-in。

Ad-out:接球方在Deuce後又贏了一個球,叫Ad-out。

BreakPoint(破點):當比分是30~40或Ad-out的時候,如果接球方勝了下一個球,那麼便破掉對方的發球局。這種比分情況叫做“破點”。通常能聽到解說員講“2個破點”,“3個破點”,這是指比分是15~40或0~40的情況,即接球方有兩次或三次機會破掉對方發球局。一般場地上的比賽選手都不使用這個術語,除非他想嘲笑對方。

Fault:這個指球員任何違規的動作。例如球拍觸網;或是指發球落在發球區外。

Cannonball(炮彈式發球):指速度很快的大力發球,沒有多少旋轉。這是那些“發球機器”的重要得分手段。

DoubleFault(雙誤):連續兩次發球都落在發球區外,送給對手1分。世界頂尖選手也會出現雙誤,特別是在搶7局。

Let(擦網):如果發球擦到了網子,滾了過去,並落在發球區內,那麼這個球不算Fault。但不管這時是第一發球還是第二發球都要重發。

2.網球場上的身體保護

網球場上不大常見諸如骨折、流血、腦震蕩等嚴重的意外事故,但是一些勞損性傷病卻能夠不知不覺地成為球員的好朋友。一些突發性的拉傷、扭傷等也會給你的正常生活加入一些不大不小的變奏。比如得了網球肘後,擰毛巾、提水時就會感覺腕、肘部疼痛;再比如小腿拉傷了就會影響走路辦事等等。人體有時就像件衣服,破損過的地方無論後來被修補得多完美也終究會留下補過的“記憶”,不同的是補過的衣服沒準會成為時尚,而“補過”的身體可能就無此幸運。

(1)常見傷痛

抽筋。此學名為“肌肉痙攣”,最易發生於小腿及足底。抽筋的原因大致可有以下幾個:

寒冷刺激。肌肉受到低溫的影響,興奮性會提高,易導致痙攣。在氣溫比較低的環境中運動時,如果未做準備活動、做得不充分或未注意保暖,肌肉痙攣就更容易發生。

肌肉連續過快收縮而放鬆不夠。在練習或比賽中,肌肉過高頻率地連續收縮而放鬆時間又太短,收縮與放鬆不能協調地、成比例地交替進行,這很容易引起肌肉痙攣。這在訓練水平不高的新手中比較多見。

疲勞。身體疲勞會影響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疲勞的肌肉往往血液循環和能量物質代謝有改變,肌肉中會有大量的乳酸堆積,乳酸不斷地對肌肉的收縮物質起作用,致使痙攣產生。特別是局部肌肉疲勞狀態下再進行劇烈運動或做些突然緊張用力的動作則更容易引起肌肉痙攣。

肌肉拉傷。肌肉拉傷在體育運動中極為常見,應引起朋友們足夠的重視。肌肉主動強烈的收縮或被動過度的拉長超過了肌肉本身的負擔能力,其所造成的肌肉細微損傷、肌肉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稱為肌肉拉傷。肌纖維部分斷裂者,早期用冷敷、加壓包紮,還要把患肢放在使受傷肌肉鬆弛的位置以減輕疼痛,48小時後開始按摩,手法要輕緩;懷疑有肌肉、肌腱完全斷裂者,應在局部加壓包紮,固定患肢,立即送醫院確診,必要時還要接受手術治療。肌肉拉傷後的練習應量力而行,一般以不感覺傷處疼痛為準。注意加強易傷部位肌肉的力量和柔韌性練習,使屈肌和伸肌的力量達到相對平衡,這是防止肌肉拉傷的有效措施。

扭傷。扭傷屬於突發性的意外事故。打網球時幾個容易扭傷的部位是腳踝、膝、腰。腳踝扭傷多數是急停或奮力奔跑時以腳外側先觸地麵,而單側腳踝難以承受身體因慣性或製止慣性所產生的強大的力量,從而導致踝關節韌帶、肌肉以至骨骼的損傷。腰部突發性扭傷往往發生於球員急停並變向(尤其是向後變向)轉身跑的時候;發球時的背弓及反彈背弓發力的動作也容易使腰部吃力不起而招致損傷的發生。膝部扭傷多數要歸於側向的急跑和急停,這與腳部比較相像。

腱鞘炎。這是體育運動中常見的一種勞損性傷病,是對局部運動量過大的一種不適應性炎症反應,多發生於手腕、掌指關節、腳踝後部、肩前部等。腱鞘主要分布在跨越手指、手腕、肩、踝關節等部位的肌腱上,它像套子一樣套於肌腱之外,其作用是減少肌腱活動時與相鄰肌腱的摩擦。在網球、乒乓球等項目中,由於擊球動作的特點,手腕及肩部肌肉反複收縮牽拉肌腱,使這些部位的腱鞘受到過度摩擦或擠壓而引起腱鞘發炎。其征兆是在做揮拍動作或在上臂外展上舉動作時感到手腕或肩部疼痛。平時也有壓痛出現。對腱鞘炎的處理,在急性期應休息或停止運動,積極找醫生治療,以免發展為慢性;合理安排訓練,防止局部過度負荷;運動前後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和局部放鬆運動,運動後按摩和熱敷也對預防有積極作用。

網球肘。操作性炎症反應引起疼痛。其症狀,初期隻感到肘關節外側酸痛和輕微疼痛,或僅在用力伸腕及前臂用力旋前、旋後時出現局部疼痛。病情發展時,肱骨外上踝部發生持續性疼痛,疼痛可向前臂外側放散,患者手的力量減低,持物不牢,端提重物、擰毛巾、反手擊球時,肘外側疼痛尤為顯著。上述文字讓大家對“網球肘”有了一個概況的了解。如果打球時已經出現肘疼的現象,那麼無論輕重你都應該開始對“網球肘”多一些警惕,否則一旦與它打上交道,你將不得不忍受它所帶來的諸多痛苦和不便,並且極難在短時間內治愈。

對網球愛好者來說,“肘疼”或者說得“網球肘”最根本的原因,一是直臂擊球,二是發力時腕、肘部的翻轉太劇烈、太誇張,三是超負荷練習。

(2)緩解辦法

①糾正直臂擊球的動作,讓大臂和小臂無論在後擺還是前揮的時候都保持一個固定且具彈性的角度。

②用支撐力較強的護腕和護肘把腕、肘部保護起來。限製腕、肘部的翻轉和伸直。

(3)預防

加強腕、臂部力量訓練,防止前臂肌肉疲勞積累。做好準備活動及練習後的放鬆,提高肌肉的反應性,正確掌握“反手”擊球技術。早期發現疼病,及時治療。

最後,在這裏有必要說一說“超時練習”的問題。在一些喜歡打網球的朋友中,有的可被稱為“超級愛好者”,原因是他們在網球場上一次能耗掉4~6個小時,連飯都帶到場地上吃。雖然網球場上有太多樂趣,有太多有形、無形的吸引人的東西,但人的精力、體力及智力在一定意義上都是有高潮、低潮,也都是有極限的,其最佳的組合才能帶給人最怡情的樂趣,而4~6個小時對打網球來說未免有些太漫長了。另外,若想提高網球水平的話,增多練習時間並不是惟一的辦法,當然也不是最好的辦法,隻有在保證練習質量、提高練習效率的基礎上增加練習時間才有意義。筆者曾就這一問題做過專門的調查、訪問,得出的結果是:業餘網球愛好者每次練球1~2個小時,練習質量最好(最有感覺、心理愉悅程度最高、疲勞感覺也最適宜)。這個結果應該值得那些“超級愛好者”們做一參考。做好預防工作的話,“常見”傷病是可以變成“罕見”傷病的,在這裏,科學的態度和方法至關重要。

高爾夫球

一運動簡介

打高爾夫球是一項具有特殊魅力的運動。它是人們在天然優雅的自然的綠色環境中,鍛煉身體,陶冶情操,提高技巧的活動。關於高爾夫運動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流傳最廣的一種是古時的一位蘇格蘭牧人在放牧時,偶然用一根棍子將一顆圓石擊入野兔洞中,從中得到啟發,發明了後來稱為高爾夫球的運動。因此,“高爾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4世紀蘇格蘭議會中的文件中。率先涉及打高爾夫球的是蘇格蘭北海岸的士兵,後來逐漸引起宮廷貴族和民間青年的濃厚興趣,最終成為蘇格蘭的一項傳統項目。而後傳入英格蘭,19世紀末傳到美洲、澳洲及南非,20世紀傳到亞洲。由於打高爾夫球最早在宮廷貴族中盛行,加之高爾夫球場地設備昂貴,故有“貴族運動”之稱。20世紀,高爾夫運動傳入我國。1931年,上海成立了高爾夫球遊戲中心。同年,中、英、美商人合辦高爾夫球俱樂部,在南京陵園體育場旁開辟高爾夫球場。進入80年代,高爾夫運動在我國得到很快發展。1985年,中國高爾夫球協會成立。最近幾年,高爾夫球運動在我國已迅速普及和發展起來。作為一種時尚或某種身份的隱約暗示,高爾夫球已逐漸滲透到我們的都市生活之中,並令不少人向往。“高爾夫”本是英語Golf的譯音。在英語中,Golf一詞是由綠(Green)、氧氣(Oxygen)、陽光(Light)和友誼(Friendship)這四個單詞的打頭字母組成的。一項運動,能兼有上述四項誘人的內容,在崇尚休閑的現代社會中,難怪它能成為人們的寵兒了。

二場地介紹

高爾夫球場呈帶狀,鋪設在一片開闊地上。球場包括有開球草坪。開球時將一支球托安插在平整的草坪上的一個位置,然後把高爾夫球放在球托上,之後用球杆將球擊出。擊球的目的是為了把球擊進或擊向一個球洞。球洞也挖在一塊平整的草坪上,用一個標誌旗示意球洞所在。球被擊進洞後,該洞所在的草坪即變成新的開球草坪,把球擊向下一個球洞。然而,一個洞一個洞地擊球決非上麵文字所描述的那樣容易。首先,洞與洞之間一般相距為90米到540米不等,世界上兩洞距離最遠的是日本一家高爾夫球俱樂部所擁有的球場的第六和第七洞之間,相距830.8米。第二,每個球洞周圍都有天然的或人工設置的種種障礙,例如:沙坑、草叢、小溪、池塘,或是灌木叢。而且非經特別允許,無論球落在球場的何處,均不得移動,必須在落球之處繼續擊球。如果非經移動而無法擊球時,運動員則可站在落點處,麵向下一個球洞,手持球舉過肩,從背後將球擲下,然後再在新落點處繼續擊球。球洞與球洞之間的設置通常依次為開球草坪、開闊草地、地勢起伏區或灌木叢、障礙區、球洞草坪。由於很少有人能夠一杆把球從開球草坪擊進下一個球洞,而且又要保證高爾夫球賽的難度並具有競爭性和刺激性,因此,從開球草坪到下一個球洞須規定一個標準擊球杆數。一般在球洞草坪上允許有兩次擊球機會,而從開球草坪至球洞草坪,視其遠近和障礙難易程度允許1~4次擊球機會,即球洞與球洞間的標準擊球杆數可以有3杆、4杆、5杆或6杆。通常將近200米的距離,需用3杆才能把球擊進洞內。要一杆把球從開球草坪擊進下一個球洞極難,但也不是沒有。世界上的高爾夫球場在鋪設時,球洞與球洞之間的標準擊球杆數不盡相同,有的以兩洞間的距離為主要考慮因素,有的以球場的總長度為依據。如以兩洞間距為標準,一般兩洞距離少於228米時,規定標準擊球杆數為3,稱三杆打或三杆洞。兩洞距離介於228米至434米時,規定標準擊球杆數為4,稱四杆打或四杆洞。兩洞距離超過434米時,規定標準擊球杆數為5,稱為五杆打或五杆洞。女子高爾夫球賽中,洞與洞之間超過526米時,規定標準擊球杆數為6,稱為六杆打或六杆洞。而整個球場的標準擊球杆數即把該球場全部18個球洞的各個標準擊球杆數相加得出。如某高爾夫球場18個球洞中,有四個三杆洞,四個五杆洞和10個四杆洞,那麼該球場的規定標準擊球杆數為:(4×3)+(4×5)+(4×10)=72。此球場被稱為72杆打或72杆球場。若以球場的長度為標準,球場的規定擊球杆數一般是固定的。通常一個高爾夫球場各個球洞在設置時,三杆洞、四杆洞和五杆洞須有一定比例。以經常進行國際比賽的72杆打球場為例,其各類球洞比例為:四個三杆洞、四個五杆洞和十個四杆洞。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高爾夫球場是設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博爾頓球場,長7,609米,它規定的標準擊球杆數為77杆。而世界上最高的高爾夫球場是秘魯的塔克圖球場,該球場最低點位於海拔4,369米處。世界上最低的球場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死亡峽穀的克裏克球場,球場低於海平麵82.9米。

三基本技術

1.如何握杆

許多高爾夫球愛好者因握杆方式不正確,而導致無法打出漂亮球。按照以下握杆的詳細步驟要求,情況可能會大有改觀,並對您的揮杆方式起到正確引導的作用。

常見的錯誤是先將杆頭著地,後再調正握杆的位置,這往往造成左手掌持杆過多。應該先將左小臂抬高,放於胸前。定目標方位,手輕握杆,臂帶動球杆直對擊球點。為了確保最佳的擊球位置,在揮杆時反向重複下述步驟:

①右手握住球杆下方的金屬柄,球杆保持在您的正前方。

②將左手移至杆柄,做出握手動作,指抓住杆柄時,前臂保持正對前胸。

③確定右手握杆位置,在左手五指端底部握住杆柄。

④最後,球杆頭部對準球。

采用指握法,左臂緊貼前胸,保證您一次擊球成功。擊出的球帶旋轉,這樣可使您的出球更直,更有力。

2.如何打出右旋球

(1)右旋球打法

90%的高爾夫球手打出的旋球,有70%是右旋球。其具體含義是為了讓球飛向右方,而朝左方擊球。那麼為何有如此多人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呢?實際上,這是頗為符合邏輯的,大部分的新手打出的都是右旋球。我們可以從一名高爾夫球新手的站位點來觀察。開始時,他本能地站到球邊,對準目標,揮杆路徑很平。這是很好的現象。但是他往往沒有掌握好擊球點與衝擊麵的正確角度。這是由於握杆力度過大,身體動作不協調,過分緊張等等原因所造成的。結果是,球開始是走直線,飛出後就向右偏斜。經曆過幾次後,他才意識到要想擊中目標,應該先向偏左方擊球。此後,他便自然而然地就變成右旋型專業球手。

如何估計左向與目標間的偏差呢?典型的方式是,先向左擺肩,調整站姿與球的位置。向左揮杆數次。此時,容易出現一個關鍵性的錯誤,即在揮杆時將杆柄推向左掌心內。另外,由外向內的下揮杆動作造成接觸麵過大。事實上,用這種方式來校正偏差度,效果更糟。惟一能控製右旋球的穩妥方法是,反複觀察球的走向及旋轉弧度。這需要先從擊球麵開始。如果您想讓球按照預定的弧線飛出就要學會調整擊球麵角度。記住,要向左打直線球,這樣做是為了通過向左擊球,來測定您的目標及揮杆的高度。

(2)擊球練習

①輕握杆是正確的方法。擊球時輕握杆柄,有助於手臂的脫離。擊出球後,右手及右前臂應位於左手上方,這一鬆杆動作往往在打完旋球後被忽視。對於下揮杆時,瞄準擊球點是極為關鍵的。擊球時叉開雙手拇指和食指握住杆柄,這會減弱前臂頂端的緊張程度,便於手和臂的靈活轉動。

②盡早放鬆杆柄。有時您需多次練習才能校正您的不良習慣。在這個練習中,擊球時,請在擊中球的刹那前,放鬆手臂,體驗一下擊球麵對準擊球點的感覺。如果您是位地道的左翼球球手,立刻就能將球從左翼打出。然後在瞄準您的目標,調整您的擊球角度和揮杆弧度,最後確定出與目標的偏差度。

3.如何打出左旋球

(1)左旋球打法

除右旋球打法外,另一種主要打法稱左旋球打法,即由左向右揮杆。顧名思義,此類型的球手在對準目標前,向其右側擊球,使球左旋轉至目標,這類球手經常需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他們在對準擊球點後的揮杆路徑要求特別直。第二,他們必須控製擊球麵不向後旋。難做到的是擊球麵在揮杆時應該向內側旋,當杆頭向後直揮時,帶動身體由左向右側後方轉動。形成腰部反向扭轉,這一動作導致球杆由內向外揮出。右手脫杆時,身體自動鎖定了肩部扭轉動作,這樣,您才能打出左旋球。然而打這樣的球常常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球手們總是盡量向左側瞄準,想讓球向右旋轉,但是事不如願,擊出的球不是飛向左側目標,而是繼續飛向目標的右側,落在球場的某一處。

(2)擊球練習

左旋球打法的球手需要多做轉身練習使球盡量轉起來。做到這點,必須放鬆手臂,通過身體的旋轉來控製球杆的運動幅度。球杆揮動弧度越大,身體自然擺動的線路越平直。使身體的重心自然移動,通過身體向後扭轉來調整上下高度,這樣有助於使擊球麵正對擊球點。此後,像右旋球球手一樣,按誤差角度的大小打出直線球,而擊出的旋轉球會自然而然地飛向目標。

4.怎樣控製旋轉球的擊球點

可使杆頭擊球麵控製球旋轉的擊球點。讓手臂放鬆,膀部旋轉帶動球杆,球杆杆頭自外向內揮動,這時擊球麵逐漸向上旋轉。為驗證這一點,當球杆向回擺動至與地麵平行位置時停止動作,在這一點擊球麵的前沿與你身體旋轉的角度相同,這說明你身體的轉動自然地帶動了擊球麵的旋轉。另外球杆杆柄在旋至一半時應當直對你的皮帶扣位置,說明揮杆弧度更充分,有助於你向內側稍稍偏離目標線的角度向下揮杆。

5.隨身體運動揮杆

瞄準高爾夫球,向下揮動球杆,直至杆把末端揮至腹部。慢慢轉身,注意擊球麵前沿在揮杆時保持適當的弧度,即擊球麵在揮杆過程中所走的弧線。看起來像是從外向內揮杆對準擊球點,然而這正是你瞄準目標打出弧線球的要領。

6.怎樣在斜坡上擊球

如果想在斜坡上高出你腳麵的停球點打出更大的弧度,就需在球杆頭轉至腳部時轉臂,球杆會自然地隨著你身體的動作旋轉,這樣球杆會劃出由外向內再向外的揮杆路線。這樣,擊球麵也會在揮杆的過程中相應旋轉。

7.揮杆

在高爾夫球技術中,所有技術動作的最終目的就是用球杆打球使球向預定方向飛行、到達意想的目標,而這一目的就是通過揮杆來完成的。揮杆動作的全部內容包括杆後擺或後擺杆、上揮杆、揮杆頂點、下揮杆、衝擊球、順勢動作、結束動作幾大組成部分。一些專家認為,高爾夫的揮杆技術是一種圍繞縱軸的旋轉運動,身體基本上沒有向右或向左的橫向移動及向前或向後的俯仰動作,即使有也隻是一種感覺而已。要認為這個縱軸從頭部通過身體中心,以此軸為中心,用兩臂、兩手揮動球杆,肩部也做必要的充分回旋,在假想的圓筒中轉動肩部、腰和下肢。從後擺杆開始到最後完成結束動作都以這個軸為中心轉動。如前所述,揮杆的目的不單純是擊球,還要使球正確地飛行。球能否正確飛行,最終取決於球杆頭的杆麵衝擊球時是否正對著球的飛行方向,而衝擊球時球杆麵的狀態又受揮杆軌跡及揮杆軌跡中的每一瞬間球杆麵所處狀態的製約。所謂揮杆軌跡是指揮杆過程中杆頭通過的路線,這個軌跡應該是一個較為均勻的大圓弧。如果把球杆的杆身掃過的路線連接起來就形成一個傾斜的平麵,這個平麵叫做揮杆麵。揮杆軌跡的大小及揮杆麵的傾斜度與所使用的球杆有關,使用長杆時軌跡的圓弧大,揮杆麵的斜度也大,反之則小。要保持揮杆軌跡和揮杆麵的均勻性和正確性,是保證衝擊球時杆麵正確狀態的先決條件之一。注意揮杆麵應該是一個均勻的圓形,決不要描成“8”字形。在揮杆過程中杆麵的正確狀態應該是:在最初後擺杆時杆麵正對目標,隨著球杆被逐漸上揮,杆麵逐漸打開,朝向身體正前方,至揮杆頂點時,朝向身體前上方,後傾大約45度,在下揮杆過程中又逐漸還原,衝擊球時正對目標方向。

(1)後擺杆

是指將杆頭從擊球準備時的狀態開始向球的後上方擺動的動作,從開始啟動到進入屈腕動作為止。後擺杆是上揮杆的起始部分。使左臂與球杆成為一個整體,不要屈腕屈肘,保持兩臂與肩構成的三角形,左肩、左臂和左手與球杆形成一體,以左肩依次帶動臂、手、球杆,將球杆杆頭慢慢向球的飛行方向正後方引擺30厘米左右。在此過程中一定要保持杆麵始終正對球的飛行方向,也就是說,從杆頭啟動到杆頭向球的後方擺動至右足尖前方,兩臂與球杆仍然保持擊球準備時的關係狀態,杆頭的底麵幾乎貼著地麵水平地向後運動。後擺杆的關鍵是慢而直。所謂慢就是指杆頭的向後運動要緩慢,這樣有利於整個上揮杆的節奏;所謂直是指球杆的杆頭要直線向後擺動,而且杆麵保持正對球。在兩手到達右膝的前上方處之前,因為球杆和兩臂、身體一起同步運動,所以球杆的握柄尾端要始終指向臍部,這也是檢查後擺杆動作是否正確的簡便方法之一。

(2)上揮杆

從揮杆動作的整體來看,後擺杆和上揮杆之間並沒有區間界限,也沒有任何停頓,後擺杆是上揮杆的起始,上揮杆是後擺杆的延續,甚至可以說後擺杆就是上揮杆的一部分。繼後擺杆之後,繼續保持肩與兩臂構成的三角形,以杆頭帶動兩臂及左肩向右轉動,在兩手到達右腰部高度時,左臂如同向右上方伸出一樣繼續上舉。左腋夾住,右臂的上臂基本保持固定,右腋夾住,肘部隨左臂的上舉徐徐彎曲。左肩繼續在臂的帶動下向右轉動,同時帶動左腰和左髖也向右扭轉。在上體和髖的轉動作用下,左腿向內旋扭,左膝內扣,大腿內側肌肉被拉緊。右腿在扭轉力的作用下,仍然保持內扣,維持兩膝間的距離,以阻抗右腿也被迫向右扭轉的趨勢,所以右腿如同彈簧般被充分扭轉壓緊。右足內側承擔大部分體重,其餘部分由右足前腳掌內側承擔。在上揮杆過程中,頭頸部與脊柱保持一體,可以假定身體扭轉運動的中心軸即是從頭頂部穿過頸、背、腰,最後到達骶尾部的。兩眼注視球,頭頸部固定,保持正直,不要有任何左右搖擺或扭轉,左肩最終回旋至下頦的下方。後擺杆以後,兩臂仍然與球杆保持同步運動,左臂伸直,盡量保持較大的上揮杆幅度。左手手背在手臂的運動過程中,逐漸由朝向球的飛行方向轉為朝向身體前方,球杆麵也逐漸打開,在兩手到達腰部時,左手手背基本正對前方,此時杆頭繼續領先。左臂帶動左肩充分轉動,左手拇指指腹支住球杆握柄,左手向拇指方向屈曲,完成屈腕動作。保持手腕的正直,左手手背與左前臂位於同一平麵上。右肩也有意識地參與上體回旋運動,以使身體轉動得更加充分,肩部轉動90度左右,腰部轉動45度左右,兩臂充分上舉,兩手到達右耳的位置,左踵稍提起,左膝在扭轉作用下靠向右膝,左肩指向球的右側,進入揮杆頂點。在上揮杆過程中,左臂要一直保持擊球準備時的狀態,肘部不要彎曲,手腕要伸直。如果肘部屈曲,就會使揮杆的幅度變小,這樣很可能導致左肩轉動不足,使擊球的衝擊力減小;手腕若不伸直,會影響揮杆的軌跡,從而造成各種各樣的失誤球。屈肘屈腕是一般初學者最容易出現的錯誤,需要特別注意。另外保持身體左側的主導作用也很重要,如果右臂和右手過於積極,就會造成球杆杆麵過早打開,左肩轉動不足並下沉,右腋張開,左腕彎曲等一係列錯誤,而這些都是導致球向左旋的原因。所以初學者一定在開始學習時就注意這些問題。

8.推杆

推杆,是在球洞區(果嶺)上使用的特殊球杆。球被打上球洞區(果嶺)後,要用推杆將其推擊入洞。也就是說,推杆是最終擊球入洞的球杆。在打高爾夫球時,用1號木杆將球猛擊出250米算1杆,用推杆推擊距離球洞隻有3厘米的球入洞也是1杆,在18洞的標準杆數中,推擊杆數基本上占1/2。職業高爾夫球界流傳著這樣一句古老的蘇格蘭諺語:“1號木杆給人看,推杆好了能掙錢”。由此可見,推杆使用的好壞對總成績有很大影響,所以,提高使用推杆的技術水平,盡量減少推杆次數,是提高成績的捷徑。

推杆的種類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有T型、L型、鐮刀型和鵝頸型等。T型杆因為杆身與杆頭的中部相接,較易於決定方向;L型推杆與鐵杆的形狀相似,易於掌握,但是杆麵容易出現開放或封閉的錯誤;鐮刀型推杆杆頭較重,球易於滾動。除上述種類以外,還有很多經過特殊加工的推杆,但是不論什麼形狀、結構的推擊杆,隻要長度、重量等與自己的身材、推杆方法、打球習慣等相適應,使用起來就能得心應手,否則,再昂貴的杆也是沒有用場。推杆的使用不同於其他球杆,擊球方法和動作與使用其他球杆時有很大區別,且又因人而異,故有“推杆無定式”的說法,也就是說使用推擊杆不必千“人”一律。握杆、站位、擊球可以隨各人所好,采用不同的方式。但是盡管如此,使用推杆也還是有一定的基本規律可循的。這裏我們僅將最為廣泛采用的推杆技術做一介紹。

(1)推杆握杆種類

推杆的握法有多種形式,初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習慣進行選擇,也可以使用自己獨創的握法。

①反疊搭式握法。這種握法大體與普通球杆的疊搭式握法相同,不同點為不是由右手的小指疊搭於左手的食指與中指的縫隙上,而是左手的食指和中指上,這種握法使用的最為廣泛。使用這種握法,在握杆時食指第1關節即掌指關節或食指的所有關節處於伸直狀態,在其手掌側肌肉、韌帶的張力作用下,可以防止左手腕向手背方向屈曲,這樣就可以避免僅僅依靠手腕的擺動動作敲擊擊球的錯誤。

②疊搭式握法。與普通球杆疊搭式握法一樣,用左手握住握把的後端,右手掌包住左手拇指,右手小指疊搭於左手食指與中指之間。使用這種握杆方法可以保證兩手有力地握緊球杆,能夠憑借右手的感覺推球。

③自然式握法。即棒球式握法。由於這種握法兩手指沒有交叉或重疊,兩手沒有成為一體,所以左右手的用力不易平衡。

④反手式握法。與自然式握法相同,隻是兩手的位置正好相反,將球杆舉至胸前時,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使用這種握法有助於防止左腕彎曲。應用反手式握法推擊球時,左臂和左腕基本固定,主要依靠左臂的伸推動作來完成。

(2)站姿

使用推杆時的站姿可以因人而異。一般站位時兩足基本保持與推擊線即方向線平行,站姿寬度以推擊球時身體不左右晃動,能夠保持身體平衡且又感覺舒適為宜。一般為與肩同寬或稍寬於肩。體重均勻地分布在兩腿上,左腿和右腿各承擔1/2體重。在球洞區上由於表麵起伏和草的朝向性的緣故,球洞的所在方向未必就是擊球方向即推擊路線。所以務必要注意兩腳應該與推擊線平行,而不是一定要和球與球洞的連線平行。

(3)球與身體的位置關係

一般說來,球的位置應該在左腳踵正前方線與推擊線的交叉點上,在擊球準備時,恰好位於左眼的正下方。

(4)擊球準備

取好站位後,兩手握杆,兩膝稍彎曲,上體前傾,背部形成弓形,頭位於球的上方,球在左眼正下方,兩眼連線與推擊線平行,兩肩放鬆,兩肘彎曲貼近兩側肋部。兩前臂與推擊杆構成一體,從側麵看基本形成一條直線,兩肩和兩臂構成五角形。將推擊杆的杆頭放置在球的後方,使杆頭的擊球點正對準球,杆頭底麵離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