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寬容,是成就事業的需要。三國時那個在政治上頗不得誌的曹植,卻說出了一番富含哲理的話:“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恢宏的氣度,自古至今皆然。據《宋稗類鈔》記載,呂蒙正初入朝堂時,有一朝士指著他說:“這小子也參政?”呂蒙正裝著沒聽見。而與呂蒙正同列的人卻幾次讓呂蒙正追問那個人是誰,呂蒙正不允,說:“若知其姓名,怕以後不能忘記,所以還是不問的好。”呂蒙正後來終於成為北宋的宰相。
清朝金纓說得好:“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朱熹在《朱子語類》中也說:“心隻是放寬平便大,不要先有一私意隔礙便大。”學會寬容,關鍵是要剔除心中的私欲和雜念,淡泊明誌,有所追求;同時要推己及人,以德報怨,與人為善。在此奉上朱老總《遊七星岩》詩共勉:“腹中天地寬,常有渡人船。”
四、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記得有一位著名作家說過:“一個人善待自己的最好辦法是善待別人,善待別人的最好辦法是寬容別人。”然而,我們時常會看到街上行人,或朋友,或近鄰等為芝麻大小的事爭吵不休,以至大打出手,令人暗自歎息。難道人與人之間的情義就如此脆弱、人與人之間的恩怨竟有如此難容的芥蒂?
全然不是,人畢竟是有感情的,人本是善良的,在為人處世之道上,問題出在彼此之間缺乏了“寬容”。其實,寬容不僅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而且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沒有一顆寬容的心是絕對不行的。可能有人說,當你寬容別人的時候也就是你吃虧的時候了,然而怕吃虧的人往往是吃盡苦頭的人。所以,為人處世應光明磊落,坦誠相待,助人為樂,做到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這樣,急難之時自然有人扶。相反,如旁若無人,自命清高,就如崇山峻嶺,則草木不茂,那還有誰敢與你接觸、和你親近呢?
當然,“容人之過,卻非順人之非。”所以我們的寬容就必須有尺度。“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允許別人犯錯誤,但不是允許別人堅持錯誤。對於錯誤,我們更多的應是批評和指正,而不能遷就和縱容,那樣就適得其反了。
有人說過:人不一定都能成為偉人,但人可以不斷地使自己高尚起來。寬容大度是高尚的根本,有了它,才能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清醒地認識榮譽與批評,辯證地理解奉獻與索取。
高尚者的心靈世界比大海更深沉,比天空更廣闊。所以,我們在家庭或團體中,更要互相和睦相處,時刻存有寬容之心,這樣,我們工作、生活才能順利進行,才能沉浸於歡樂氣氛之中。
大衛向來對自己要求苛刻,也同樣苛刻地要求周圍的朋友。其實,他很聰明,對人也很熱情,又極其熱愛交朋友。可以這樣說,他根本無法忍受沒有朋友的那種孤獨和寂寞。然而,他又不允許朋友身上存在任何缺點和毛病,甚至不允許存在與他不同的個性和為人處事的方法。一些朋友能同他保持一段時間的友誼,隻好時時刻刻壓抑著自己。可是,壓抑自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誰也不能堅持長久。
於是,大衛一邊熱情地結交著新朋友,一邊在挑剔中淘汰和失去老朋友。久而久之,他連一位朋友也沒有了。
有這樣一位男士,無論儀表、舉止言談、家庭條件還是工作事業,在女士心目中都是非常優秀,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可親可愛的。可是,在婚姻問題上,他從來就沒有成功過,就是因為他不懂得寬容別人的缺點。
第一位妻子,因為懶惰被他“逐”出家門;第二位妻子,因為過於自私貪圖小便宜,也被他“逐”出家門;第三位妻子,因為過於奢侈和遊樂又被他“逐”出了家門。好心朋友為他做媒,他接近的第四位女士卻說:“這人有病。”連他家的“門”也不進了。
有這樣一位年輕人,從農村考進大學,畢業分到縣城一所高中當老師。可以說他是一位非常懂得交朋友的人。
有位嗜酒如命,有酒必喝,酒後必醉,醉後因為失控,常常鬧得人家整夜難安的朋友。因為這個缺點,很多以前的朋友每遇之如見蜂蠍,惟恐躲之不及。而隻有這位老師,每次都能奉陪到底,並且盡力限製他酒後一切不合理行為,還能把他安全送回家中。
在他的朋友中,有個人性格極其暴躁,語言極其刁鑽刻薄。常常在朋友相聚時,不知誰一句不經意的話,就會惹得他大發雷霆,甚至推翻桌子摔碎茶杯;或者突然說出幾句刁鑽刻薄的語言,讓某人丟盡顏麵,無地自容。後來,很多朋友也都對他“敬而遠之”。隻有這位老師還依然同他保持著良好的友誼。
有些人對這位老師很不理解,背後也常有微責之詞,甚至有人說:“能和那種人是好朋友,你身上也一定有那種人的個性因素。”但不管別人怎樣理解,他總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每個人身上都有別人不喜歡的東西。但我們能成為朋友,那是因為我們身上都有我們各自喜歡的東西。何不多一點寬容,寬容我們所不喜歡的,珍惜我們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