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敢於在重壓之下,重新起跳(3)(1 / 3)

正如前麵所述,每個人自身都蘊藏著無限的潛能,隻是未被激發或受到壓抑。如果對否定或批評反應過了頭,則可能偏離正軌,使前進受阻。如果你見了生人就害羞,如果你懼怕新的陌生環境,如果你經常覺得不適應和擔憂、焦慮和神經過敏,如果你感覺緊張、有自我意識感,如果你有類似麵部抽搐、不必要的眨眼、顫抖、難以入眠等“緊張症狀”,如果你畏縮不前、甘居下遊,那麼,說明你受到的壓抑太重,你對事情過於謹慎和“考慮”得太多,限製了個性的發揮和表現。假如你是由於潛能受壓抑而遭到不幸和失敗,就必須有意識地練習解除抑製的方法,讓生活中的你不那麼拘謹,不那麼擔心,不那麼過於認真。學會在思考之前講話,戒除行動之前“過於仔細”的思考。

每一個人,即使是創造了輝煌成就的巨人,在他的一生中,利用自己大腦的潛能也不過1/10。人類的大腦是世界上最複雜、也是效率最高的信息處理係統。別看它的重量隻有1400克左右,其中卻包含著100多億個神經元;在這些神經元的周圍還有1000多億個膠質細胞。人腦的存儲量大得驚人,在從出生到老年的漫長歲月中,我們的大腦足以記錄每秒鍾1000個信息單位。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像愛因斯坦那樣偉大的科學家,隻用了自己大腦的1/10的功能,絕大部分腦細胞仍處於待業狀態。而人腦不同於機器,使用久了會有磨損,而是越用越好用,就像有人學外語,一旦掌握了一兩門外語,再學第三門外語就會容易許多。人在一生中,僅僅運用了頭腦能力的1/10;也就是說,還有9/10的頭腦潛能白白浪費了。而最新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以前人們對頭腦的潛能估計太低,我們根本沒有運用頭腦能力的1/10,甚至連1/100也不到。

有個男孩,從小就是一個講究平衡發展的學生。他每一科成績都維持中上,運動也在行,但稱不上明星球員;頗有創作天分,但若要做個真正的藝術家,卻不怎麼熱衷;在考大學時,語文成績幾乎與數學成績不相上下。在他大一時,所選的全是科學課程,還打算主修理論物理。(他那望子成龍的父親是個很實際的人,他說,學物理可以,但是理論兩個字得去掉)。一年後,做兒子的發現,物理學動人之處在於抽象的部分——公式、比例與理想概念。所以真正令他動心的其實是物理中的數學,於是他改為主修數學。(務實的老爹絲毫不興奮,學數學將會有什麼出息?作統計學家?教授?)父親的憂慮沒維持多久,兒子到了三年級又有了新想法。他雖喜歡數學的井然有序,但受不了那冷冰的感覺。於是又決定改攻藝術。(這時,素來忠實的父親禁不住自問:“我們到底是哪裏錯了?”)好不容易,錢也花了,時間也付出了(整整七學期),這位年輕人終於到達目標,做了建築師,從此再也未改變過誌向,而且做得有聲有色。雖然他父親曾一度絕望,認為這個兒子怎麼都不成材,但事實上,這個孩子行動大膽而明智,他好不容易發現自己真正的性格與才華,然後選定一個行業,從一而終。物理學使他了解物體結合的原理,數學給他度量與秩序感,藝術則造就他的眼光與靈巧的雙手。每當學生們憂慮地問:如果16歲尚未決定將來是否要學法律,或者在大一未修完企管研究所必備的學分,這一生就是不是沒指望了?就請看看上麵這個故事,這些憂慮事實上是杞人憂天,因為根本沒人能在16、17歲作好決定,為自己的一生定好方向,即便勉強而為之,也是弊多利少。

成功人士孩子的書本可以說是世界一最,是他們的父母將蜂蜜塗抹在書上,因此成功人士的孩子們從小就認為書是一種聖物,他們甚至長大之後也沒有忘記小時的感覺,始終不放棄學習,從來不承認自己比別人差,在成功人士的字典中隻有現在,沒有永遠的差距,他們相信自己現在的能力能夠使自己提升到新的層次。人活到老,學到老,挖掘個人潛能,才是終生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