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知識,就好像是一個圓,當你的知識積累越多,你的知識圓變大,你就越發能感到自己無知的東西更多。不斷地擴大你自己的知識的半徑,才能跟得上別人的腳步,甚至走在別人的前頭。
不學習就沒有進步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要想不斷地進步,就得活到老學到老。在學習上不能有厭足之心。從古至今,有成就的人,哪一個不是從勇於學習、不斷鑽研中受益的呢?
而不斷地學習,就要尋師。人從小就要通過學習來豐富自己。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斷地學習吸取別人的長處,自己才能進步。
世間有“知足者常樂”一說,而且,大多數人都承認,知足常樂是一種美德。是的,這是一種美德。但是,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環境,知足常樂的道理也是如此。在物質生活上,知足者常樂。如果不知足,就永遠不會有幸福。而在事業上,在學習上,總是知足就會裹足不前。所以,在學習上,要知道精進才行。
什麼是精進呢?精是專一,進是不斷。專一而不斷地進取,才是對學習的態度。
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不斷進步。這就需要有善於發現別人長處的能力。隻有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才可能向別人學習。
如果一天到晚總是在挑別人的毛病,而不去看別人的優點,就很難說有什麼可學了。到頭來學不到本事的是自己。
所以,一個善於學習、勇於進取的人,要知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待別人,要多看別人的優點,少挑別人的毛病,否則對自己不會有什麼好影響的。
一、學習創造曆史
1、學習是個體生存的必要手段
動物和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學習。學習是動物和人與環境保持平衡、維持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也是適應環境的手段。
動物要在後天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種群延續,首先要依靠先天遺傳的種群本能行為,但這種先天本能隻能適應相對固定或變化較小而緩慢的外界環境。
動物和人為了生存下去,還必須通過學習獲得個體經驗。這種後天習得的行為經驗可適應相對迅速的環境變化,與先天本能相比,其意義顯然要重要得多。譬如,一隻小羊羔通過不斷地向羊媽媽學習,知道了哪裏可以尋找到豐富的食物,知道了怎樣躲避狼的追捕。如果小羊不學習,就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也就無法生存下去。
然而,學習對個體生活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程度,在各種動物之間的差異很大。越高等的動物,生活的方式越複雜,本能行為的作用也越小,學習的重要性就越大。在低等動物中,習得的行為很少,獲得的速度也很慢,學習對其生活可以說不起什麼作用。例如原生動物剛出生不久,其一生中的大部分動作就已出現了,後天所需要的反應也已大都具備。它們學習的能力很低,保持經驗的時間也很短,因而學習的結果對它們生活的作用是很小的。
人是最高等的動物,生活方式極為複雜,固定不變的本能行為最少。人類行為的絕大部分是後天習得的,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習在人類個體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人類嬰兒與初生的動物相比,相對來說,獨立能力低,天生的適應能力也低。可以說,離開父母的養育,嬰兒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人類卻有動物不可比擬的學習能力,可以迅速而廣泛地通過學習適應環境。如,種植穀物,獲取糧食,靠的是學習;戰勝毒蛇猛獸等天敵,對付可怕的瘟疫,以免於被消滅,靠的也是學習。總起來看,人和自然界的其它動物如獅子、老虎甚至麻雀相比,很多方麵都處於劣勢,人能夠成為萬物之靈,靠的是學習。國外有句名言,叫做“不學習就滅亡”。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發表著名的研究報告,題為《學會生存》,就把學習同生存直接聯係在一起,可見學習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2、學習可以促進人的成熟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生理和心理會逐漸成熟。但成熟並不是完全脫離環境和學習影響的純自然過程。學習對成熟的影響作用,首先得到了動物心理研究的支持。
近二三十年以來,許多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發現,動物,尤其是初生動物的環境豐富程度,可以影響動物感官的發育和成熟,也會影響其大腦的重量、結構和化學成分,從而影響智慧的發展。
心理學家克雷奇(D.Krech,1966)將幼鼠分成三組:對第一組給予豐富刺激,使它們的反應越來越複雜;讓第二組在籠中過著通常的生活;第三組與環境刺激完全隔離。80天之後對三組幼鼠進行解剖比較分析,結果發現,在大腦皮層的重量和密度方麵,第一組最優,第三組最差;在與神經衝動的傳遞密切相關的乙酰膽堿酯酶方麵,三個組也呈現重大差異,第一組含量最豐富,第二組次之,第三組含量最少。
另一位心理學家羅森茨韋格(M.R.Rosenstein,1972)也發現,接受豐富多變的環境刺激和適當學習訓練的一組幼鼠與另一組在環境單調貧乏而又缺乏學習訓練的幼鼠相比,在4-10周中,前者大腦皮層的重量與厚度增加,神經膠質細胞數量增多,神經突觸增大或增多,乙酰膽堿酯酶含量更豐富且活動提高,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的比率也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