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有句名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那些自認為沒有天賦的朋友不要悲觀,要相信,隻要付出勤奮的勞動,就一定會有收獲;而那些很聰明的朋友們,也不要在誇耀聲中驕傲,要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耕耘,是不會在豐收的季節獲得碩果的。
天賦與勤奮是一個古老而又常新的話題。從古人到今人,大都承認人與人之間在天賦方麵會存在一定的差別,但翻檢史籍,則不難發現,一個人能否最終有所成就甚至為社會進步做出較大貢獻,往往並不純由天賦決定,而恰恰與一個人的勤奮努力密切相關。
毋庸置疑,古往今來,聰明伶俐的孩子總是招人喜歡,但卻未必能成大器,如王安石在《傷仲永》中所說的方仲永便是一例;而資質中等的子弟憑著勤奮,卻大多能有所成就和建樹;而如果一個人有超常的靈性又加上個人的勤奮,則“才、學、識”可得而兼備。前者往往為古往今來的人所歎息,而後者又好比天馬長翅,遨遊太空,世所罕有;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才智和天賦不過中等,但在治學治事上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人,他們取得的成就往往讓人讚歎不已,而其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卻更讓人欣賞和豔羨。
研究太平天國曆史的著名大師羅爾綱先生,一生著述逾500萬言,編輯史料達2000餘萬字。他在《困學記》中坦承自己青少年時體弱多病,但勉力向學。為搜求史料,他不畏艱苦,十年如一日,從南京圖書館70餘萬冊圖書中逐冊逐卷地通讀檢閱,真如淘沙瀝金,終於找出許多寶貴史料和珍本秘笈。他留下的傳世巨著《太平天國史》,前後共耗時30年。羅爾綱先生取得如此輝煌的學術成就要訣無他,一生勤奮再加上持之以恒而已。
俗世如此,釋、道亦然。釋家的參禪悟道,就特別強調“十年麵壁成空相”。由此可見,不但古人所言“勤能補拙”非虛,而且勤奮還能產生靈性,創造奇跡。
四、勤奮造就天才
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有兩種,一種是鷹,一種是蝸牛。不管是天資奇佳的鷹,還是資質平庸的蝸牛,能登上塔尖,極目四望,俯視萬裏,都離不開勤奮兩個字。
一個人的進取和成才,環境、機遇、天賦、學識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賴於自身的勤奮與努力。缺少勤奮的精神,哪怕是天資奇佳的雄鷹也隻能空振羽翅望塔興歎。有了勤奮的精神,哪怕是行動遲緩的蝸牛也能雄踞塔頂,觀千山暮靄,渺萬裏層雲。
俗話說:“笨鳥先飛”。意思是要不落後,就要比別人勤奮,就要比別人先行動。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自恃天資聰穎,不肯“先飛”,不肯勤奮學習,而又藐視“笨鳥”,這種思想和行為是極端錯誤的。“笨鳥先飛”是一種不甘落後、勇於爭先的表現。愛迪生就是發揚了“笨鳥先飛”的勤奮精神,才從一個智力平常的孩子成為大發明家的。但是,天賦好的“靈鳥”也要先飛,否則就有變成“笨鳥”的危險。方仲永4歲就能做詩,後來不再學習,才華漸漸消失,以至於從神童變為凡夫俗子,這不正是“靈鳥”變成“笨鳥”的例子嗎?
魯迅先生說過:“偉大的事業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勞動就有一份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會出現”。
戰國時期的一位謀士蘇秦,他開始向諸候宣布自己的政治主張時,沒被接受。他深感自己的學問不夠,無法說服人,於是回家刻苦功讀,常常苦讀到深夜。有時實在太累了,眼睛睜不開,他就用錐刺自己的大腿,痛醒了就繼續讀書。最後,終於學有所成,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
傳說李白小的時候學習不用功,缺乏毅力。有一天,他讀書讀到一半,就不耐煩了:“這麼厚一本書,什麼時候才能讀完啊!”過了一會兒,幹脆把書一扔,溜出門玩兒去了。
李白連蹦帶跳地跑著,突然聽到“嚓,嚓,嚓”的聲音。“這是誰在磨東西呢?”他尋著聲音走去,看見一位老奶奶坐在小板凳上,正用力地在磨刀石上磨著一根鐵棒。李白的好奇心被勾起來了。他蹲下來,兩隻手支著下巴,傻看了好一陣。老奶奶也不理會他,隻是全神貫注地磨著。
李白忍不住了,問道:“奶奶,您這是幹什麼呢?”
“磨針。”老奶奶頭也不抬。
“磨針?”李白更加奇怪了,“這麼粗一根鐵棒能磨成針?”
老奶奶這才抬起頭來說:“孩子,鐵棒再粗,禁不住我天天磨呀!隻要我不間斷地磨下去,再粗的鐵棒也能磨成繡花針的。”
李白聽了,心裏像打開了兩扇窗戶:“對呀,隻有要恒心,再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他轉身就往家跑,拾起扔在地上的書本,專心致誌地讀起來。經過長期刻苦的學習,他打下了紮紮實實的基礎。後來,李白成了中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