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認同與自覺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主體訴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作者:陳三寶
[摘 要] 認知和認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依次演進的前提基礎,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追求則是更高層次的文化反思和創新。認知、認同、自覺追求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主體訴求的三個重要維度,由認知理解領悟,進而凝聚主流價值認同,形成自覺的文化追求,最終構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主體訴求的根本價值指向。
[關鍵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眾化 主體訴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隻有深入到人民群眾的道德意識中,內化到民眾的內在心理,外化為群眾的實踐行為,真正轉化為大眾的自覺追求,即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才能從精神力量變為物質力量。根據傳播學理論,傳播係統包括四個主要環節——源頭、渠道、信息、接受者。為了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目標,則必須注重接受者的主體訴求。本文從接受主體的認知、認同、自覺追求三個維度探尋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新路徑。
一、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前提基礎
認知,指認識和理解客觀事物的過程。要形成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12個詞的真正認知理解,明確其含義、功能、意義等,這就需要“詮釋”和“灌輸”兩個環節來完成。
第一個環節,詮釋,即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發展的背景下,解釋這12個詞是如何隨著曆史潮流發展而來的,闡釋出中國特色和傳統文化底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曆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曆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為三個層麵。首先,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層麵。富強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夙願。從西周的成康之治、西漢的文景之治、唐代的開元之治、明代的永樂之治到清代的康乾盛世,都體現了國家富強的圖景。民主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儒家時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體現著民主政治思想。文明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特征。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和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體現了和諧的個人修為;“禮之用,和為貴”,體現了和諧的社會秩序;“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體現了和諧的大同世界。其次,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層麵。自由在中國古代語境中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怡然自得、休閑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內心感受;二是指正統思想的對立麵,即放縱、散漫的態度。平等和公正一直是人們的美好願景。私有製的產生和階級的出現,導致了人們在社會地位和社會關係上的不平等。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最後,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層麵。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傳統源遠流長,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敬業是我國古代的重要道德規範。“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體現了敬業是古往今來立業之根本。誠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民無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忠信之士”等都體現了誠信的價值。友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範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古代曆來重視關係的和諧,注重友情。
隻有在中國曆史傳統背景下,具體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將曆史與邏輯聯係起來,將理論與實踐聯係起來,將抽象與具體聯係起來,才有利於加深廣大民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理解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