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對蘇(俄)貿易史
一、新疆與俄國的政治關係及中國西部邊界的變遷
新疆位於中國西北,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是我國麵積最大的一個省份,南北最寬處1650公裏,東西最長處約2000公裏,麵積達160多萬平方公裏,約占中國領土麵積的六分之一。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四麵遠離海洋(距海洋最近距離為2250公裏),周圍高山環繞,地形特點是高山與盆地相間排列,北有阿爾泰山,南有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天山橫亙中部,將新疆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部是塔裏木盆地,北部是準噶爾盆地,盆地為高山環抱,俗稱“三山夾兩盆”。習慣上把天山以南稱為南疆,天山以北稱為北疆。新疆分別與蘇聯[1]、蒙古、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五個國家接壤,邊界線全長約5400多公裏,占中國陸路邊界總長度的四分之一,其中與蘇聯的共同邊界最長,達3145公裏。
有文字記載的中國西部地區與中原地區的相互交往關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自漢代起,中國文獻把我國西北邊疆稱為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權建立西域都護府,其西北統轄範圍至蔥嶺(今帕米爾高原)、費爾幹納盆地巴爾喀什湖一線,西域成為中國中原王朝直接管轄的一部分。長期以來,曆史上的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建設和開發著祖國的西北邊疆,共同守護著祖國的西部國土。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與西方交流的孔道。在世界古代陸路交通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即東西穿越新疆全境。這條聯係東西方文明的古道,使古代歐洲與亞洲的經濟、文化得以相互溝通,相互促進、交相輝映。十五世紀以後,隨著世界航海和海運業的發展,絲路古道漸失去了昔日的繁榮,但新疆地方西向與中亞及其周圍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仍頻繁往複,一直沒有中斷。
由於地理位置和特定的曆史條件,新疆與蘇(俄)之間的經濟貿易關係由來已與中國西部地區的厄魯特蒙古部發生了接觸,貿易關係也隨之產生,國家之間的政治關係往往直接製約和影響著雙邊經濟交往,所以,有必要在本書之首,對新疆與俄國的政治關係和近代新疆西部與俄國邊界的形成作一概述,以說明雙邊貿易關係的曆史背景,同時也有助於理解新疆對蘇(俄)貿易中的一些特點。
16世紀初,莫斯科公國統一了俄羅斯。當時其疆域:“北達白海,南至奧卡河,西及第聶伯河上遊,東抵北烏拉爾山支脈。”[2]是一個地道的歐洲國家。俄國東南邊疆以外,東起額爾齊斯河下遊,西至黑海克裏米亞半島,包括伏爾加河中、下遊這一大片歐亞草原,是韃靼蒙古人的遊牧領地。16世紀中葉,俄國邁出了向東方擴張的步伐,1552年,攻占了喀山汗國;4年後又兼並了阿斯特拉罕汗國,占有了伏爾加河中、下遊地區。1581年,俄國殖民軍越過烏拉爾山,進入了亞洲。1632年,於東西伯利亞勒拿河畔建立了雅庫茨克寨堡,勢力隨即抵達亞州的東端。在短短50年時間裏,俄國在亞洲征服了麵積超過100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17世紀初,俄國在向東方的擴張中逼近了中國西北邊疆的北部。
16至18世紀中期,厄魯特蒙古部遊牧於中國西部地區。1755年,清中央王朝出兵統一新疆。1757年和1759年又分別平定阿睦爾撤納和南疆大、小和卓勢力的叛亂。至此,新疆天山南北,東起哈密、西至巴爾喀什湖。包括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及帕米爾地區均置於清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1762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了軍政合一的地方政權機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伊犁將軍。下設參讚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等,分駐新疆各地,管理地方軍政事務。
清統一新疆後,通過實地調查與測繪,把西北邊疆的山川地理和邊界所至載入《西域圖誌》、《大清一統輿圖》等諸官方圖籍,確立版圖,昭示中外。新疆西部沿邊地區,分別由伊犁將軍下屬駐塔爾巴哈台、伊犁、喀什噶爾三處的參讚大臣管理。
塔爾巴哈台參讚大臣治所雅爾(今烏爾紮爾,現屬哈薩克斯坦境內。1767年內遷至楚呼楚,即今新疆塔城市。),管理邊界地段自額爾齊斯河之鏗格爾圖喇,往西經喀爾滿嶺(原蘇聯卡爾賓山)轉向西南,經愛古斯河(原蘇聯阿雅古斯河)至巴爾喀什湖北岸東端。
伊犁參讚大臣治所惠遠城(今新疆霍城縣境內),所轄疆界地段自巴爾喀什湖北岸東端,沿湖北岸往西至吹河(又稱楚河),轉向西南至塔拉斯河,再轉向東南過哈喇布拉嶺至納林河。
喀什噶爾參讚大臣治所徠寧城(今新疆疏勒縣),所轄疆界地段自納林河往南,經噶布蘭,蘇提布拉克兩山嶺(位於原蘇聯古裏察與鄂什之間)至阿賴嶺,沿阿賴嶺往南至帕米爾南之噴赤河上遊。清政府對新疆西部疆界製定了嚴密的巡邊製度,規定每年秋天各參讚大臣分派一支數百人的巡邊部隊在規定的地點會哨。[3]
18世紀中期以後,俄國加快了對中亞哈薩克地區的兼並步伐。1822年,俄國政府頒布了《西西伯利亞吉爾吉斯人條例》。[4]標誌著俄國對中亞哈薩克地區的兼並基本完成,俄國勢力開始逼近新疆西部疆界,19世紀20至30年代,俄國多次侵入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清政府或派兵驅逐、或照會抗議,迫使俄國退出其侵占的新疆西部沿邊地區。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在西方列強的入侵下,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俄國利用清王朝國勢衰落,複於新疆沿邊展開蠶食擴張。1844年至1847年,俄國軍隊先後數次侵入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阿拉套山一帶,建立了科帕爾堡(今哈薩克斯坦卡帕爾),控製了由俄國謝米巴拉金斯克南下通往新疆喀什噶爾和中亞浩罕、塔什幹的要衝。1854年,俄國軍隊又侵入新疆伊犁河中遊以南地區,在古爾班阿裏瑪圖建立了維爾內堡(今哈薩克斯坦首府阿拉木圖)。科帕爾堡和維爾內堡的建立,奠定了俄國“占領新疆外伊犁地區的基礎”。[5]在19世紀40—50年代末不到20年的時間,俄國通過武裝入侵、構築軍事堡壘、強行移民等手段,不斷入侵和侵占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隨即企圖通過不平等條約,使其占有的中國領土合法化。在此其間,185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對俄國開放伊犁惠遠城和塔爾巴哈台綏靖城。《伊、塔通商章程》是中俄關係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雖是一個通商條約,但對於俄國向新疆的擴張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正如沙俄殖民者所供認:《伊、塔通商章程》“不僅是在商業關係上,而且在政治關係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成為深入中亞細亞繼續進攻活動的強有力的動機”。[6]
1856年至1860年,英法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俄國以調停有功,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其中第二條規定: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此後應順山嶺,大河之流及現在中國常駐卡倫等處及一千七百二十八年即雍正六年所立沙賓達巴哈之界牌末處起,往西直至齋桑淖爾湖,自此往西南順天山之特穆爾圖淖爾南至浩罕邊界為界。這一分界規定以新疆境內的山河、湖泊及常駐卡倫作為劃界標誌,企圖迫使中國對俄割讓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新疆領土。1862年8月至1864年10月,中俄雙方就劃分新疆西部邊界,在塔城舉行多次會談。在談判中,俄方堅持以新疆境內的常駐卡倫為界。為了配合桌麵上的談判,俄國軍隊通過它建立的軍事堡壘線,按預定的計劃向新疆伊犁、塔城方向縱深推進。1864年下半年,俄方進一步向清政府施加壓力;同時,新疆爆發農民起義,清王朝在新疆的統治搖搖欲墜。10月7日,清政府代表被迫在《勘分西北界約記》上畫押。這一不平等條約將北起阿穆哈山、南達蔥嶺,西自愛古斯河、巴爾喀什湖。塔拉斯河一線,東臨伊犁九城、塔爾巴哈台綏靖城總麵積數十萬平方公裏的中國西部領土劃入俄境,其中四分之三以上在新疆西部。同時,條約又規定:地麵分在何國,其人丁即隨地歸為何國管轄。大批原新疆西部遊牧民族和定居人口被強行劃歸俄屬。近代新疆對俄貿易正是在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之時,在俄國侵占中國西部大片領土和眾多人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二、新疆對蘇(俄)貿易關係的曆史回顧
自漢代以來,遊牧民族居多的西域與中原定居農業區之間的經濟交往不斷加強。雙方在物資上互通有無,有著悠久而密切的經濟交流關係。在曆史的發展中,西域與中原地區在經濟上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直至16世紀末,遊牧於額爾齊斯河和鄂畢河中上遊、葉尼塞河上遊及準噶爾盆地一帶的中國厄魯特蒙古部,仍然保持著與內地中原地區的頻繁經濟交往。
很難以一個準確的年代來作為中國西部厄魯特蒙古部與俄國通商開端的標誌。一般在論述雙邊政治、經濟等交往時,大致是以17世紀初為起點。然而早在16世紀後半俄國向東方殖民擴張時,即已注意到與厄魯特蒙古人的貿易關係。《斯特羅幹諾夫編年史》在1574年的條月下記載:“沙皇敕令在西伯利亞的托博爾、額爾齊斯和鄂畢等河的沿岸建築城堡,並規定凡布哈拉、喀爾木克(即厄魯特蒙古)和哈薩克等族的人攜帶商品前來的,可準許他們免納稅金進行貿易。”[7]惟厄魯特蒙古部原遊牧於蒙古西部,16世紀後半開始西遷,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占據額爾齊斯河、鄂畢河中上遊、葉尼塞河上遊及準噶爾盆地一帶。所以要把1574年作為新疆與俄國貿易關係的開端看來是不合適的。本書將敘述中國西部厄魯特蒙古部與俄國貿易關係的上限框定在17世紀開端,即1600年,正好也與本書的下限1990年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