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區域經濟(3)(1 / 3)

其他雜糧

馬鈴薯馬鈴薯又稱土豆,俗稱“洋芋艿”、“洋番薯”、“紅毛芋”。清代引入。民國13年(1924),諸暨縣種植3.69萬畝,總產21.4萬擔。品種有黃種(形圓、多粉、食味較佳,結薯較多)、紅種(形橢圓、味較差,結薯少而大)。50年代,引入荷蘭種、克新3號、高原3號、深眼窩、蒙古種、男爵等。1957年,新昌審定有團紅、長紅兩個品種。1990年,嵊縣、新昌、紹興3縣種植2.01萬畝,總產3890噸(諸暨、上虞和紹興大部分作蔬菜用,未統計在內)。

粟春秋戰國時開始種植。南宋嘉泰年間,已有早粟、晚粟、糯粟、百箭粟、木粟、羊角粟、牛繩糯粟、椎頭糯粟、胭脂糯粟、白杆粟、毛粟、丁鈴粟(穗生兩枝)、灰粟、罌子粟等品種。清末《上虞縣誌》載:二月種至夏熟曰早黃粟,五月種至秋熟曰晚粟,與晚粟同熟者曰糯粟。別有倭黃米粟、望海粟、烏粟、毛粟、狗尾粟、篰粟。民國初,諸暨縣常年產粟4000擔;民國12年(1923),種植1萬畝,產1.4萬擔。22年,嵊縣產粟5.4萬擔,34年產850萬擔。50年代,粟日益稀少,僅在山區旱地零星種植。

高粱稱稷。春秋戰國時開始種植。明萬曆《紹興府誌》載:越人謂之穄粟,或稱蘆穄。越中種植甚少,山邊人間有種之。民國12年(1923),諸暨、新昌、紹興3縣種植3900畝,總產3020擔。50年代,引種多穗高粱。70年代,引種晉雜5號等雜交品種,食性欠佳。80年代,僅少數農戶利用山地及田間隙地少量種植。諸暨同山鄉一帶種植稍多,用以釀蒸白酒。品種有高腳和矮腳兩種,前者色黑質差,後者色黃質較佳。

蕎麥宋嘉泰《會稽誌》載:七月種,九月熟。畏霜,得霜即枯,秋無霜則大熟。凶年民饑,或於麥壟間雜下蕎子,麥苗未長而蕎已刈。浙東種麥有至九月者,故土人亦有刈蕎再種麥者。清光緒《上虞縣誌》載:山區種植蕎麥,俗呼甜麥。春社前後種曰苦蕎麥,其味苦惡,但可備荒。民國時,嵊縣年產5000至25000擔,諸暨年產1000擔至3000擔。1953年,嵊縣種植3250畝,產170噸。50年代中期,因低產而改種其他作物,僅在少部分山區旱地及久旱水田少量種植。品種有紅花、白花及苦蕎麥三種,用作蕎麥果,以調節口味。

經濟作物

春秋戰國時,越國出現桑、果、麻、葛業。唐代,越州桑、茶、果發達,以質優聞名。宋代,引種棉花。明代引種油茶。清代,發展黃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開發紅麻和蔬菜業,形成茶、桑、果、棉、麻、蔬菜、油菜七業為主的經濟作物格局。茶、桑、果由零星分散向專業園發展。推廣良種密植,加強肥培管理,種植水平不斷提高,產量逐年增加。80年代,實行農業綜合開發,建立一大批優質農產品基地,經濟作物迅速發展。1990年,全市經濟作物產值8127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5.71%。各種經濟作物產值所占比重,除蔬菜作物外,依次為茶葉占26.5%,蠶桑占13.3%,果類占7.2%,油料(油菜、花、芝麻)占6.7%,棉花占6.6%。以下依次為麻類、藥材、糖料和煙葉。5縣均為全國茶葉生產基地縣,嵊縣、新昌又為全國珠茶生產基地縣。新昌、嵊縣為全國香料煙生產基地縣。諸暨、嵊縣、新昌、上虞為省蠶桑生產重點縣,上虞為省棉麻生產重點縣。

茶葉

沿革漢代,上虞縣東南山區有野生茶樹,稱作“大茗”。唐代,越州茶葉生產遍及會稽、山陰、上虞、剡縣、諸暨。陸羽《茶經》載,茶葉品質浙東以越州為上。唐釋皎然《飲茶歌》雲:“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花飄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由於《茶經》傳播種茶、采茶技術,至北宋,已是“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鑄第一”(歐陽修語)。其時,會稽日鑄嶺所產日鑄茶,芽纖白而長,味甘軟而永,名聞天下。山陰臥龍山所產臥龍茶“幾與日鑄相亞”。日鑄茶、臥龍茶均列為貢品。越產之擅名者,還有諸暨之石筧茶,嵊縣之西白山瀑布茶,紹興蘭亭之花塢茶。《宋會要·食貨誌》載:宋高宗三十二年(1162),紹興府產茶38.5萬斤。南宋年間,紹興府產茶居全國之首。明代,山陰張岱創花茶,其香如蘭,其色如雪,名為“蘭雪茶”。明嘉靖年間(1522~1566),上虞縣創後山茶。清乾隆《諸暨縣誌》引明隆慶《諸暨縣誌》稱:“茶產東白山者佳,今充貢。”清康熙年間(1662~1722),每歲會稽貢茶30斤,嵊縣貢茶18斤。珠茶以“貢熙”茶名出口,形成“平水茶區”,茶業進入盛期。寧波為通商口岸後,茶葉迅速發展,年出口茶葉20萬箱(約10萬擔)。同治年間(1862~1874),嵊縣前岡村創製“泉崗煇白”,因其色澤翠綠顯白,故名煇白。光緒年間(1875~1908),平水茶區包括紹興、上虞、嵊縣、新昌、諸暨、餘姚、奉化、東陽8個縣,主要生產珠茶,年產量12~13萬擔。

民國初,茶葉生產繼續發展。《中國實業誌》載:民國21年(1932),5縣茶葉種植麵積9.99萬畝,產茶16.71萬擔、其中綠茶13.51萬擔,紅茶3.2萬擔。(包括餘姚、奉化、鄞縣、東陽4縣運入珠茶約1.5萬擔)。22年,平水珠茶出口量約占全國綠茶出口量的三分之一。30年日軍入侵,茶葉生產衰落,平水茶區60%茶園荒蕪,20%毀茶種糧。抗日戰爭勝利以後,物價大漲,茶葉生產成本增加,政府采購過遲,毛茶無人收買,茶葉生產受嚴重打擊(《浙江經濟年鑒》)。1949年,紹興5縣茶園麵積7.74萬畝,產茶3583噸(7.16萬擔)。

農村土地改革後,各縣設立茶葉指導機構,發放茶葉專項貸款,墾複荒蕪茶園,發展一批新茶園,茶農走上集體化道路。1955年,國家對茶葉經營單位收取茶葉改進費,用於發展茶葉生產。1956年,區農技站配茶葉輔導員,加強技術指導。1957年,5縣有茶園11.30萬畝,產茶5932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46%和65.56%。1958年,各縣建立國營茶場,成為高產示範基地。各地興辦一批集體所有製的公社茶場,茶園規模擴大。紹興縣青陶公社越聯生產隊1000多畝茶園,產茶935擔,國務院授予其建設社會主義農業先進單位獎狀。紹興縣墳山公社上旺大隊社員,在黨支部書記王金友的帶動下,靠“八把鋤頭”起家,在荒山丘陵上開發梯形等高條植茶園500多畝,修築茶園梯坎167條,成為全國農業先進單位。“層層梯茶繞山轉”,外國專家考察時,稱讚這是中國山地種茶的一大創舉。

1959至1961年,經濟困難,糧食緊張,茶園普遍間作雜糧,導致樹勢衰敗。1961年,5縣12.41萬畝茶園產茶2253噸,比1949年減產37%。1962年,毛澤東號召“以後山坡上要多多開辟茶園”,國家提高茶葉收購價格,對茶葉投售實行獎售糧食、化肥、棉布政策。各地大辦社隊茶場,對茶園加強培育、留養,引導茶園退出間作,開發低丘緩坡,建設條栽專業茶園;茶樹樹勢得到恢複,新茶園迅速增加,產量連年上升。60年代後期,各縣先後在重點產茶公社聘用茶葉輔導員。1970年茶園麵積增加到22.20萬畝,產量超過1957年,達到6146噸。

70年代,茶區廣泛開展“學上旺”活動,開展畝產超“雙百斤”競賽。1975年,嵊縣恢複生產“泉崗煇白”。1977年,嵊縣成立茶葉科學研究所,上虞、紹興縣亦相繼成立。1978年,全地區產茶15091噸,茶葉產量躍居全國首位,成為全國最大的茶葉生產基地。1980年,紹興縣恢複生產的日鑄茶,被省供銷係統評為省一類名茶;諸暨恢複生產石筧茶,新昌縣創製望海雲霧茶。嵊縣茶葉產量突破5000噸,在全國產茶縣中名列第二。1981年,5縣均被列為全國年產2500噸以上茶葉生產基地縣。1982年,茶園麵積擴大到50.29萬畝,產茶29218噸。是年,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茶園分戶經營。1983年茶葉滯銷,茶葉經營單位拒繳茶葉改進費。翌年茶葉收購壓級壓價,限收、停收,導致茶園大片荒蕪,部分地方毀茶改種其他作物,茶園麵積減為49.28萬畝,產量降到26556噸。

1984年,國務院決定,茶葉實行多渠道經營。各地根據國內外市場變化,調整茶類結構,陸續興辦鄉鎮精製茶廠90餘家,開發多茶類生產。嵊縣、新昌、上虞建立2萬噸珠茶生產基地,紹興建立5000噸紅茶生產基地,諸暨建立2000噸花茶生產基地,各縣建立20多個名茶生產基地。是年,省農業廳命名石筧茶為省級名茶。1985年,紹興縣成立茶農協會,為茶農開展生產技術服務和流通服務,得到農業部肯定,並在全國茶葉服務體係會議上介紹推廣。隨後,嵊縣一些產茶區和諸暨縣亦相繼成立茶農協會,開展生產流通服務。1986年,茶葉價格提高,銷售活躍,茶農改造低產茶園,每年改造1至2萬畝。紹興縣富盛鎮倪家村,把“枝條疏朗朗,風吹茶樹晃”的700多畝低產茶園,全部改造成密植豐產茶園。翌年,全村1000畝采摘茶園,總產達6100擔,成為全省茶葉第一村。1988年,全市產茶36405噸,達曆史最高水平。

1989年初,茶葉流通轉滯,各地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名優茶,為茶葉產銷打開新的渠道。1989年5月,嵊縣創製的金種茶被省農業廳授予省名茶證書;諸暨西施銀芽被評為省一類名茶,7月被農業部命名為部級優質茶。全市生產的名茶,還有新昌雪芽、西白毛尖、雲峰銀芽、五洩毛峰、榧香玉露、舜皇雲尖、雪地五針鬆、娥眉綠、越州紫筍、金庭毛峰、北崗煇白等30餘種。這些名茶,如螺形、如鬆針、如銀毫,如翡翠,外形優美,風味極佳。1990年,全市325個鄉鎮中,產茶鄉252個,其中小台地茶園106個鄉,麵積占32.5%;山崗、山穀茶園146個鄉,麵積占67.5%。全市采摘茶園45.55萬畝,產茶33684噸,平均畝產73.95公斤,其中產名優茶227噸。

茶樹品種迄至民國,茶樹品種以群體中小葉種為主,也有諸暨雞冠山種、上虞龍山種等少量地方良種。50年代,從福建、貴州、安徽、江蘇和本省調入良種茶籽和茶苗。1958年,紹興縣龍虎山茶牧場被列為省良種繁育基地。1960年,諸暨縣城南茶場建立,開展良種繁育,其餘各縣亦先後建立良種母本園和繁育苗圃。1975至1982年,全地區開展良種引進和良種茶園建設,紹興地區農林局,每年從茶葉改進費中撥出8至10萬元資金,扶持良種基地建設。各地建立良種母本園150畝,良種扡插繁育基地100畝。1983年,茶葉銷售不暢,良種茶園發展速度減緩,良種母本園降至50畝,良種扡插苗圃降至30畝,每年僅展良種茶園1000至2000畝。80年代後期,在機械化采茶和發展名優茶的推動下,加快無性係良種茶苗培育。1990年,全市有良種茶園12萬畝,占茶園總麵積的四分之一。種植麵積較多的有福鼎大白茶6.5萬畝,鳩坑種3.2萬畝,祁門櫧葉種0.9萬畝,貴州苔茶0.2萬畝,以及政和大白茶、毛蟹、迎霜、翠峰、龍井43等。

茶樹栽培清代,均為山地散植茶園。新昌縣中采鄉金家村始種條植茶園。民國時,茶樹多為叢栽,種植方法有穴播、育苗移栽或挖掘野生茶苗移植,畝植數十至百餘叢。民國11年(1922),吳覺農在家鄉上虞縣嶺南泰嶽寺創辦茶場,采用集中條栽種植。22年,實業部國際貿易局調查,紹興各地“均為零星茶園,專業茶園絕無僅有”。茶叢間多間作雜糧,套種綠肥,隨間作物進行耕作、除草和施肥,采茶多為單手捋采,多采春茶和夏茶,采秋茶者很少。

50年代初,國家貸放餅肥,扶持茶農加強肥培管理;開展“每戶百蓬茶活動”,對零星茶園進行補植;推廣深耕淺播技術,發展集中成片的條栽茶園。茶園栽植密度為1.5×0.3米,畝植1330餘叢,山地坡度小的等高種植,坡度15~25度的砌坎築梯。1951年,嵊縣崇仁迎聯村采用茶籽育苗移栽方法,栽植新式條栽茶園,試行老茶園夏季台刈,重修剪,增產顯著,1954年成為全省三個茶葉模範合作社之一。50年代中期,形成冬季施用豬牛糞,土雜肥作基肥,春季施用化肥作催芽肥,全年中耕除草3至5次的培育管理方式。改變“一捋光”的傳統采茶法,推行“分批、及時、留葉”、采養結合的方法。1957年,諸暨縣城南農業生產合作社選用茶樹優良單株、短穗扡插育苗成功。各地推廣幼齡茶園定型修剪技術。

1963年3月,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科學研究所與嵊縣林業特產局,聯合在民勝公社迎聯大隊設立科研基點隊,在嶺頭山大隊設立輔導點,進行老茶園綜合改造的科學實驗,總結出“以培育樹冠為中心,改土補缺為重點,肥、剪、采、保相結合”的經驗,在茶區多點推廣。

70年代,推廣冬施基肥,春夏秋3次追肥與根外追肥相結合的施肥方法。采摘推廣春留大葉、雙手提手采茶。對老茶園進行“改土、改園、改樹、改管理方式”,加快綜合改造。1974至1975年,地區和各縣多次組織茶葉科技幹部和部分社隊幹部、茶農赴貴州湄潭、餘杭潘板參觀,學習密植速成栽培技術(畝植茶樹8000至10000株),在各地試點推廣。1976年,為解決夏秋季經常出現的嚴重旱情,推廣茶園噴灌。1978年,進行機剪、機采小區試驗,機剪比手工修剪提高工效5至10倍,機采比手工采茶提高工效20多倍。

80年代初,嵊縣開元鄉慶豐村、上虞縣上浦鄉小塢村、諸暨縣西山鄉夏宅埠村、新昌縣東茗鄉長樂村種植的密植免耕茶園,畝產超過500公斤,成為紹興地區的高產典型。1984年,全市共有密植免耕園3.4萬畝。是年春季,新昌縣在30個鄉73個村采用機械化修剪,麵積達6043畝,並在部分茶區推廣機采。

80年代中期,施用化肥增多,一般每畝施純氮5至6公斤。應用稀土微肥、植物生長激素、微量元素肥料及化學除草等新技術,年化學除草5至6萬畝次。1987年冬至1988年春,全市45.15萬畝生產茶園,施用欄肥11萬噸、餅肥6400噸、化肥10335噸。1990年,全市有噴灌機2000餘台、機采機械328台,機采4187畝次,修剪機械64台,機剪7490畝。改造低產茶園2.39萬畝。

茶樹保護民國時,茶樹害蟲以茶毛蟲、茶尺蠖、茶蓑蛾、天牛為主,卷葉蛾、刺蛾、蛀梗蟲、棉條蓑蛾次之,此外尚有白蠟介殼蟲、紅蠟介殼蟲、斑蛾、葉蟬及茶蚜。病害主要有茶雲紋葉枯病、茶炭疽病、茶輪斑病、白紋羽病、茶苗白絹病、茶赤葉斑病、赤枯病及菟絲子。茶區對病蟲害基本上不防治。“蟲害最烈為蓑衣蟲,農民視為天災,除求神祈禱外,別無防治方法”(民國23年《中國實業誌》)。27年,嵊縣農業推廣區設立茶樹病蟲研究室,進行防治研究。

50年代中期,開始使用有機氯農藥防治。60年代初,長白蚧等蚧類危害逐步加重。60年代末、70年代初,小綠葉蟬、蟎類、卷葉蛾類害蟲發生率顯著上升,成為主要害蟲。防治改用有機磷農藥,並推廣秋季石硫合劑封園。

1971年,諸暨縣為浙江省茶樹植保聯係點。1974年,諸暨縣茶樹病蟲測報站建立,設立27個聯係點,采取“以站組網”的形式開展測報。後各縣相繼建立茶樹植保組織,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應用“二查二定”的測報方法,有效地開展病蟲防治工作。

80年代中期,全市茶園發生的蟲害有小綠葉蟬、蚧類、蟎類、茶毛蟲、茶尺蠖、黑刺粉虱、卷葉蛾類、象甲類等30多種;病害有雲紋葉枯病、茶炭疽病、茶煤病、茶芽枯病、茶白星病、茶圓赤星病等10餘種。防治上使用高效低毒的菊脂類農藥,推廣低容量噴霧機具,一般年防治病蟲害6至8次。

蠶桑

沿革新石器時代,越人飼養家蠶,越地河姆渡出土文物中有雕刻蠶紋和編織紋的牙雕小盅,並有木卷布棍、骨機刀和木經軸等紡織工具。春秋戰國時代,越國以“勸農桑”為國策,句踐夫人自織,大力發展蠶桑。東漢王充《論衡》載:“桑有蠍,宜治”,開展桑樹治蟲。研究蠶繭出絲率高低與繭層厚薄的關係:“蟲繭重厚,稱其出絲,孰為多者”。三國吳時,諸暨縣出“禦絲”。唐代,農家以永業田種植桑等經濟作物,桑業大興。農戶普遍養蠶織絲,“機杼之聲,比戶相聞”。南宋,紹興平原“鬱鬱桑連村”,山區“高陸犁荒種桑柘”,“絲縷之供,仰給東南”。蠶農開始飼養夏秋蠶。明、清人口增加,糧田擴大,植棉業興起,桑田大量減少,但旱地仍“多種桑、茶、苧”。明弘治《嵊縣誌》載:“農桑衣食之本,治理所當先也”。種桑麵積減少,畝產桑葉增加,養蠶次數增加,民間有一歲養五蠶者。清道光十九年(1839),諸暨人周春溶著《蠶桑寶要》。光緒二十年(1894)左右,新昌人呂桂芬撰《勸種桑說》,呂廣文編《蠶桑要言》,介紹推廣栽桑養蠶經驗。

民國7年(1918),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於諸暨設立育蠶製種場。17年,省蠶業改良場在紹興各縣設指導所5個,有指導員35人(包括蕭山),指導440蠶戶。19年,增至10所,指導員47人,指導2417蠶戶,蠶業迅速發展。20年春,省國民政府緊縮經費,撤銷指導所,蠶業停滯。21年,5縣桑園麵積21.5萬畝,其中諸暨9.4萬畝,嵊縣7.5萬畝;蠶農15.43萬戶,其中諸暨7.4萬戶、嵊縣5.4萬戶;產蠶13.93萬擔,其中諸暨5.4萬擔、嵊縣5.7萬擔(《中國實業誌》)。30年至34年日軍侵占時期,桑園麵積減少65%,蠶繭產量減少73%。抗戰勝利後,36年,恢複蠶業指導所,諸暨為省第九蠶業推廣區,下設5個指導所;嵊縣、新昌為第十蠶業推廣區,下設5個指導所,蠶桑生產開始恢複。是年春,諸暨、嵊縣、新昌3縣共收繭8612擔(《浙江經濟年鑒》)。1949年,5縣桑園麵積3.08萬畝,產繭734噸(14680擔)。

1952年,國家提高蠶繭收購價格,向蠶繭經營單位征收蠶桑改進費,用於發展蠶桑生產。5縣桑園麵積擴大到8.72萬畝,產繭1792噸。1954至1956年,連續3次提高收購價格。蠶區農技站配備蠶桑輔導員,加強技術指導。1958年,栽桑麵積12.49萬畝,產繭2014噸。1959年,盲目追求養蠶數量,強調“片葉利用”,采摘過度,樹勢衰敗,加上糧食緊張,大批毀桑種糧和桑園間作。1962年,桑園麵積減少到6.59萬畝,產繭量降至1153噸。1963至1966年,國家采取發放蠶繭預購定金,收購蠶繭獎售糧食、化肥、棉布,撥出培育桑苗和幼齡桑園專用化肥,蠶繭價格提高10%等措施。1968年,桑園恢複到9.67萬畝,產繭2059噸。1969年,重點蠶桑鄉鎮聘用蠶桑輔導員。

70年代,重點轉入建設高產桑園,每年發展密植桑園3000畝以上。1970年,開發低丘緩坡和溪灘地,推廣無杆密植,建立密植速生桑園。1974年,建設水平梯地密植高產桑園和成片集中基地。新昌、嵊縣利用玄武岩台地棕泥土(占全省90%以上)具有高磷、中鉀、微量元素多,適宜植桑的優勢,發展大批優質桑園。1975年,桑園麵積13.33萬畝,產繭3500噸。1980年,諸暨、嵊縣、新昌列為省蠶桑重點縣,全地區62個鄉建設蠶桑基地64000畝。至1982年,蠶繭產量突破5000噸。

1985年,各地探索蠶桑產銷體製改革。諸暨趙家鎮實施種桑、養蠶、繅絲一條龍服務;永寧鄉建立蠶業服務公司,實行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新昌澄潭鄉辦蠶絲聯合企業,返利給蠶農。上虞實行以廠扶桑,把蠶桑基地作為第一車間來辦,4年蠶繭產量翻了一番。1988年,諸暨楓橋區、嵊縣臨城區、新昌澄潭區、上虞章鎮區蠶繭產量均超萬擔。1990年,全市有蠶桑生產鄉227個、村2837個,10.16萬養蠶戶,年產500噸以上繭的鄉10個,每產100至500噸繭的鄉32個,各級蠶桑技術人員163人。是年,全市桑園麵積12.13萬畝,其中高產桑園5.3萬畝,繭產7718噸,畝桑產繭63.63公斤。桑園麵積比1949年增長2.94倍,繭產量增長9.51倍。

種桑宋代栽培桑樹品種有臨安桑、雞桑。宋王十朋《會稽三賦》雲:“檿桑,山桑也”。諸暨“諸山(今南山鄉和青山鄉一帶)出第一檿桑,文采如博,棋方正駢”,“檿桑之奇,號為第一”。清代,主要地方品種有嵊縣青、望海桑、檿桑、錦桑和大墨鬥,還有黃桑、青桑、剪刀桑、紅頂桑等。民國時,桑園蟲害屢發。民國21年(1932)前後,諸暨、嵊縣,新昌三地桑蟥危害甚烈,嵊縣桑天牛為害亦甚。防治無良法,隻以鉛絲引釣、石灰撒於孔口。嵊縣、諸暨有用火柴、半夏塞入者,以圖毒死(《中國實業誌》)。嵊縣開源、崇仁、富潤三地創辦苗圃1200畝,年產苗木30萬株,供應當地和鄰縣蠶農。29年,新昌商界人士吳朝福在鼓山周圍創建新昌桑苗圃,繁育桑苗10萬株,無償饋贈農民。其時,桑樹大都零星種植,以中杆和高杆為主。“舊紹興屬諸暨、嵊縣、新昌、蕭山等處多為畔植,植於房屋隙地、田塍、地角和山坡梯地”。諸暨、嵊縣沿江兩岸植有桑樹、桕樹混合林。平原主要產區集中栽植的桑園,畝植數十株至一二百株,且多間作糧食和林木。

50年代初,蠶區改造老桑園,開發荒山和江河灘地,畝產桑葉200公斤以上。1955年,桑園由農業生產合作社經營,改進肥培管理,重視冬施基肥及種植綠肥,春施催芽肥,夏秋施追肥。畝產桑葉增加到300公斤以上。196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及省農科院在嵊縣浦口試點,研究防治萎縮型萎縮病。60年代,桑園種植密度增加到畝植300至400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桐鄉、海寧大量引進“桐鄉青”、“尖頭荷葉白”、“團頭荷葉白”和“湖桑197”四大良種桑苗,建立桑苗繁育基地,改桑園嫁接為苗圃嫁接,改稀植為密植(畝栽500至800侏),改高杆為中杆,畝產增加到500公斤以上。桑蟥危害逐年減輕,黃葉蟲、桑薊馬、藍葉蟲害漸趨嚴重,除人工防治外,開始化學防治。

1971年,省農業廳組織蠶桑科技人員和蠶桑重點公社,重點大隊幹部赴廣東省及餘杭縣等地,參觀學習無杆密植桑園栽培經驗,各地積極推廣。桑樹種植改穴種為溝種,改深耕深種為淺耕淺種,改中杆樹形為低幹樹形,改畝植800株為2000株,達到當年種植當年受益,“四改”後,出現一批畝產春葉1000公斤,全年產葉2000公斤以上的高產桑園。是年,諸暨璜山區農技站張朝驥,從當地農家桑樹中選育出璜桑14號新品種。1986年經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認定抗旱耐瘠,優質高產,獲浙江省優質桑樹品種證書。

80年代,桑園蟲害有葉蟲、桑象蟲、金龜子、桑薊馬、桑尺蠖、桑虱、紅蜘蛛等20多種,病害有黑枯病、萎縮病、炭疽病,根結線蟲病等10多種。諸暨和嵊縣先後成立桑樹病蟲測報站,指導綜合防治。1990年,以四大良種為主的良種桑園發展到9萬多畝,占總麵積80%以上。還栽培大種桑、睦州青育二號、璜桑14、火桑87等優良品種。一般每畝栽桑1000株,桑園春葉畝產普遍在500公斤以上,全年產青葉1250公斤左右。

養蠶南宋前,為保養桑樹,隻養春蠶,禁養夏秋蠶。南宋始,增養夏蠶或晚蠶,還有一年養三蠶者。養蠶有《蠶書》。“飼蠶勿用雨露濕葉,蓋蠶性惡濕。大抵春蠶多四眠,餘蠶皆三眠。越人謂蠶眠為幼,謂之幼一、幼二、幼三、幼大”(南宋嘉泰《會稽誌》)。養蠶季節,為避免蠶病傳染,“蠶家避客門門閉”。明、清時,有一年養五蠶者,以單養春蠶為主,品種為農家土種。清末至民國期間,地方品種有桂圓種,圓頭、榧種、小石丸、龍皇堂、餘杭、黃澤、嵊邑、華堂、後山、磴磉、玉蠶、車梢、中紫團等。桂圓種是諸暨飼養的主要地方良種,分大圓、中圓、小圓;小圓稱諸桂種,品質最佳,產量最高。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杭州蠶學館對諸桂種進行純係選育,其後50年間,一直為浙江省繁育一代雜交種一化性原蠶之一。光緒二十九年(1903),日本國小島米三郎從杭州蠶學館和曹娥下木村將諸桂、特大諸桂、桂圓、青桂、黃澤、後山、清國20號、清國5號等品種引入日本國,經整理後被命名為國蠶中一號、二號、四號、六號、八號、九號。

民國9年(1920),新昌、嵊縣53個村製造蠶種,有80餘萬張土蠶種銷往杭嘉湖一帶。民國中期,推廣改良蠶種(一代雜交種),品種有諸桂×新桂、新桂×錫圓、新桂×原白、諸桂×潭溪、華九×洽桂,還有少量中7×歐7(中國種與歐洲種雜交),以日本赤熟、照白、新白、正白為親本的雜交種。民國17年自製改良種,20年諸暨、嵊縣、新昌、紹興有6家製造改良種。催青采用土法,將蠶種用白紙或棉花包裹後,放在人體胸部,利用體溫孵化。紹興、上虞也有用火烘催。16年,上虞縣在章鎮上浦設催育室催青,但數量極少。小蠶采用自然氣溫飼育,保溫條件差,產繭量低。試行小蠶共育,圍以草薦,火[FJF]?[FJJ]加溫,產繭量提高。飼養以春蠶為主,秋蠶極少,惟紹興縣秋蠶占春蠶一半。蠶蔟使用傘形蔟,始倡蜈蚣蔟。蠶病以僵病、軟化病最烈,血液性膿病、空頭病、痢病、卒倒病、萎縮病均有發生。蠶農用石灰水洗滌蠶具消毒預防。諸暨噴燒酒和青鬆毛熏煙排濕防僵治空頭,新昌、嵊縣則多撒清明灰(清明日燒的豆梗灰)防治。25年,引進克拉脫、升汞、福爾馬林和漂白粉,用於消毒。用硫磺熏煙,消滅病源。諸暨應用防僵粉防治白僵病。

日軍侵占紹興後,改良蠶種減少99%,日本蠶種華蠶101、華蠶102、瀛翰為親本的品種增加。抗日戰爭勝利時,飼養品種有諸桂×華五、洽桂×華七等。民國36年,諸暨、嵊縣、新昌推廣小蠶共育室7個,計154戶,共育蠶種317張。40年代末,土種、老品種基本淘汰,秋蠶飼養量逐步擴大。春用種為瀛翰×華九、瀛翰×華八,秋用種為瀛文×華十。1949年秋,改良種實行統一計劃配發,蠶種共同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