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擺低姿態,這不是消極厭世,而是一種智慧,一種高明的處世之道。
《菜根譚》中有句話叫“矜名不若逃名趣”,意思是說,一個人喜歡誇耀自己的名聲,倒不如避諱自己的名聲顯得更高明。
杜祁公有一個學生做縣官,祁公告誡他說:“你的才華和學問,當一個縣官是不夠你施展作為的。但你一定要積存隱蔽,不能露出鋒芒,要以中庸之道治理縣政,求得和諧安定,不這樣的話,對做事沒有好處,隻會招惹禍端。”
學生說:“你一生因為正直忠信被天下尊重,現在卻教我這些是什麼原因呢?”
杜祁公說:“我為官多年,做了許多職位,對上被皇帝知道,對下又被朝廷的官員相信,才得以抒發誌向。現在你當縣令,什麼事情都會發生,牽涉到上下官吏,如果不被別人了解,你怎麼能施展你的抱負呢?隻會惹來災禍罷了。這就是我要告訴你不方不圓,在中庸之道中求得和諧的原因啊!”
我們必須在成就上高人一籌,但不必事事都追求高人一籌,即使真的高過別人,也沒必要拿出來炫耀,更不能因為比別人“高”就沾沾自喜,甚至嘲諷暫時位居你之下的人。在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要想安身立命、飛黃騰達,就要學會“低姿態”做人處世。
很多人都見過秦陵兵馬俑中那尊被稱為“鎮館之寶”的跪射俑,這尊跪射俑的姿態是弓弩射擊的兩種基本動作之一,也是防守或設伏時比較理想的一種射擊姿勢。因為這種姿勢射擊時重心穩、省力,便於瞄準,同時目標又小。
這尊跪射俑是秦兵馬俑坑至今已經出土清理的1000多尊陶俑中,保存最完整和唯一一尊未經人工修複的兵馬俑,仔細觀察,就連衣紋、發絲都還清晰可見。除跪射俑外,其他俑皆有不同程度的損壞。由此,不禁讓人們想到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低姿態是保全自我的萬世之規。
年少時的曾國藩並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年少氣盛,一語不和就大動幹戈。他時常以《中庸》中的“聖者無名,大者無形。鷹立如睡,虎行似病”來訓誡自己,讓自己時時保持低調,即使具備鷹的淩厲、虎的勇猛,也不輕易外露,更不以自己的學識和家世欺人。
他的一位同學性情比較暴躁,有一次,那個同學看到曾國藩的書桌放在窗前,就說:“我讀書的光線都是從窗戶那裏來的,你的桌子擋著我的光線了,趕快挪開!”曾國藩什麼話沒說,就把桌子移開了。曾國藩晚上點燈用功讀書,那個同學又說:“平常不念書,夜深還要聒噪人嗎?”曾國藩又隻好低聲默誦。
後來,曾國藩中了舉人,那個同學知道了,大怒道:“這屋子的風水本來是我的,反叫你奪去了!”其他的同學都替曾國藩打抱不平,但是曾國藩自己卻和顏悅色,毫不在意,勸住同學,安慰同室,像沒事人一樣。曾國藩的一生都保持著低調的態度,他雖然看似“低”人一等,然而實際上卻名傳千古。
如此說來,“低”人一等不是膽小怕事,不是一味的投降主義和逃跑主義,也不是放棄自己的原則和尊嚴,而是更大意義上的寬容、氣度和胸懷。為的是讓自己遠離更大的災禍,在保全自己的大前提下,施展自己的才華。低姿態為人是一種處世哲學,藏萬丈雄心於肺腑之間,納恢弘氣度於平和之表,遇到忤逆不怒形於色,遭受鄙棄不暴跳如雷,是自我保護的大智慧。同時,這種氣度和胸懷又像一個安全氣囊,在真正的撞擊來臨時,能夠減輕撞擊帶來的傷害,讓人能在很大程度上有生還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