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間,並不是越近越好,恰到好處,低調中庸才是高妙:既讓朋友感到你對他的深深感情,又不會讓朋友覺得你們之間的友情有什麼負擔。
孔子的學生子遊曾說過:“事君敷,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意思是說,作為臣子的,如果總是想跟國君親近,那麼他離自己受到羞辱的日子就不遠了;朋友之間,如有事沒事總是要膩在一起,雖然表麵上親密無間,但離疏遠的日子也不遠了。子遊的話說出了朋友相處的一個道理,即,與人相處,親疏遠近要適中,低調處事很重要。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和體會:親密的人際關係經常發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要好的朋友常常會因為一點點小問題反目成仇,幾十年的夫妻有時竟然在轉瞬間就各奔東西。按理說應該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處,人際關係也越好。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原因何在?
很簡單,就是人們忽略了一個“度”的問題。孔子的一生都很注重與人的交際,他在率領弟子周遊列國時,就多次講到交友的原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親疏有度。孔子認為,交友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所謂“過猶不及”。因此,孔子的中庸低調之道告誡人們:待人親疏遠近要適中。也有人提出,朋友相處就如刺蝟取暖,遠了不行,近了也不行。
有一天,天氣很冷。有兩隻小刺蝟躲在洞裏蜷縮著身子,被凍得瑟瑟發抖。其中的一隻刺蝟忽然靈機一動,向另外一隻建議道:“我們靠緊一點兒,或許身上的熱量會散發得慢一些”。另外一隻也覺得有道理,於是,它們開始了嚐試。但沒想到的是,由於它們靠得太近,它們身上的刺刺到了對方。
雖然第一次嚐試失敗了,但由於它們在被對方刺痛的同時,也確實感覺到了來自對方的溫暖,所以它們沒有氣餒,又重新開始了第二次嚐試。這一次,為了避免傷害對方,它們開始小心翼翼地一點一點地靠近,最後,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感覺到對方的溫暖,又剛好刺不著對方。
就這樣,它們平安地度過了那個極度寒冷的一天。
人與人的相處其實就像故事中的刺蝟一樣,離太遠了不行,離太近了也不行,不能因一時的大意而失去機會,中庸是最合適的處理方式。
人們常說:“距離產生美。”的確,盡管我們都有著良好的願望,都希望自己所擁有的人際關係親密度越高越好,但這是不妥當的,我們還必須要記住“親密並非無間,美好需要距離”。
拿破侖可稱得上是一代梟雄,他橫掃歐洲,使整個西方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黑格爾甚至稱他為“騎在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的偉大之處讓當時的許多人頂禮膜拜。然而他的仆人卻很不以為然,並不覺得拿破侖有什麼與常人不同的偉人風範。懂得中庸之道的人對此想必不難理解,因為仆人與偉人離得太近,拿破侖所有生活上小小的毛病和瑕疵他都看在眼裏,盡管他功績赫赫,但這個實實在在的生活中的人卻與常人無異。
可以說,與朋友走得太過於親密,就容易看到對方太多的缺陷從而淹沒了對方的優點。此外,過分的交往還可能使自己成為朋友的負擔,這也是友誼走向反方向的重要原因。
小張上個月因為生意失敗缺錢周轉,就向他的一位大學同學趙明借了些錢。趙明為人直爽、大方,當即就把自己所有的積蓄5萬元錢拿出來借給他。
小張很是感動,因此,時常到趙明家裏來表示感謝。前兩次,因為聊天聊得比較投機,確實感覺兩人的關係近了許多。
不久,小張便把錢還給了趙明。為了表示自己不會“忘恩負義”,小張還是隔三差五地來趙明家做客,以示親近。然而,趙明卻覺得有了負擔,本來他每天下班回來後就已經很累了,還要花兩三個小時陪小張聊天,後來覺得每次見麵也都是重複說原來的事,趙明覺得越來越乏味,隻好說一些新話題,涉及了雙方的隱私。然而卻沒想到,這些事統統流傳到了其他同學的耳朵裏,成了大家共知的秘密。趙明覺得很不高興。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將近三個月,趙明覺得自己的正常生活都受到了影響。於是他開始討厭小張,時常找借口躲避小張。這時小張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過了火。
無數事實表明,朋友之間,並不是越近越好,恰到好處,低調中庸才是高妙:既讓朋友感到你對他的深深感情,又不會讓朋友覺得你們之間的友情有什麼負擔。這樣的友情才算是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