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優等生”心理問題淺析(1 / 2)

“優等生”心理問題淺析

治教經驗

作者:黃瑞賢

高中生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成熟,他們的活動領域逐漸擴大,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麵承受著種種壓力。每個學生都可能會因此產生心理障礙,所以對於這段時期的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不容忽視。但我們教師往往習慣於關注後進生,因為優等生天資聰穎,教師往往在主觀上認為他們其他方麵也很好,因而忽視了對那些學習成績優秀、尊敬師長、聽話懂事的優等生的心理問題的關注。殊不知,“優等生”也同樣存在著一些影響其身心健康發展的隱患。

那麼,“優等生”為什麼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心理健康問題呢?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師又該有哪些疏導對策呢?

一、“優等生”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原因

1.容易自負,抗挫能力較弱

“優等生”往往在學業、能力、業餘愛好等方麵表現出某種優勢,因此深受教師愛、同學敬、家長讚、鄰裏誇,但這些學生的心理發展尚不成熟,如不加強教育,就會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同時,他們的內心普遍較脆弱,一旦經曆了挫折或受批評後,就容易感到自卑,且不願向別人吐露或求助,從而導致心理失衡。

2.更在乎成績,考試焦慮明顯

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更在意分數、排名,所以有考試焦慮症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學生。考試時“暈場”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平時學習好的學生,很多學生因為心理緊張不能正常發揮出其應有的水平。

3.擔當角色較多,人際關係較複雜

很多“優等生”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同時在校學生也會承擔了管理任務。如何正確看待自己手中的權力,如何在使用這些管理權時處理好與低年級同學、同班同學、教師、學校管理人員之間的關係,對這些本身還未成熟的孩子來說都是一種考驗。

二、“優等生”的心理問題教育疏導策略

1.品嚐生活樂趣,發現生活意義

心理學家馬斯洛給人的心理健康列出的標準中有一條是這麼寫的:“欣賞時時常新。對於平常的事物,如旭日夕陽,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能分辨工作的曆程與結果,對兩者都能欣賞。”對於學生來說,其健康心理也應該包括在每天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中能時時發現並欣賞體會其中的樂趣。在旁人看來,常常成為他人學習的榜樣、有著心理優勢的優等生更易具備這樣的健康心理,但實際上因優等生長期處在優越的順境中,視父母、老師、同學等周圍人的關愛為理所當然,因此往往隻知道機械地為好成績而學習、生活,反而缺少了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缺少了對生活的感悟能力。這看似無關緊要,卻是潛在的、隱性的、消極的心理,是這類學生未具有科學健康的人生態度與人生觀的體現。

我在所任職的班級中發現這麼一個優等生,他每天都規規矩矩地完成老師、家長布置的學習任務,考試成績基本處於班級上遊,但他卻缺少這個年齡孩子該有的朝氣和活力。找他談話後,我發現這是一個不會欣賞生活、發現生活樂趣的學生。於是我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每天睡覺前回想一下當天發生的事情,把他認為有意思的事情記錄下來。經過一個月的努力,他的記錄本從原先的幾乎空白漸漸變得內容豐富,記錄內容包括與同學共同進餐時的笑話,打球時滑稽可笑的動作,同學上課時精彩的發言,等等。此後,在各項課內外活動中也能看到他積極的身影和燦爛的笑容了。

2.找到自身亮點,展現人格魅力

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個層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會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人在滿足生理與安全需求後,都希望能尋求一個自己所歸屬的群體,並在這個群體中獲得尊重、關心、愛護、和幫助。優等生大多理解能力較強,思維敏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但同時也存在自視過高,不願或不善與人交流的問題,這容易導致他們在班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班一位學生便處於這種尷尬的境地:有的同學說他隻是一個埋頭讀書的書呆子,有的說他自私。可據我觀察,他雖然內向,但他總會默默地為同學們做些他們易遺忘的事,如給飲水機換礦泉水桶,在同學們離開教室後關燈、關門,等等。如果不能及時展現他的優點,幫助他在班級中得到認可,很容易造成他的心理失衡。於是我找他談心,讓他好好傾訴自己抑鬱煩躁的心情,並適時引導他和同學友好、正常地交流。沒過多久,在課間便能時常聽到他與同學談笑風生了。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威譜·詹姆斯所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