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雙贏的溝通(2 / 2)

兩全其美的妙法

兩個人在圖書館裏看書,居然吵了起來。“什麼事?什麼事?”管理員跑去問。“我要開窗!”一人說,“我需要新鮮空氣。”“我不要開窗。”另一人說,“我怕冷。”“開一半窗,好不好?”管理員問。“不好!”兩人異口同聲地說。“你們其中一位到隔壁那間去看書,好不好?”管理員說,“那邊沒人。”“也不好!”管理員沒辦法了,請來圖書館主任。“這簡單!”主任說,“空氣確實應該流通,也確實不能直吹冷風。”接著走到隔壁一間,打開了窗子。“感覺到新鮮空氣了嗎?”主任問“有了。”那位要開窗的人笑著說。“不會冷吧?”主任又問另一人。“不會。”不願開窗的人也笑了。

各讓一步

1977年,位於埃及與以色列之間的西奈半島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這塊地區是以色列軍隊在1967年的“六天戰爭”時,從埃及人的手上奪下來的。

10年後,雙方終於能夠麵對麵坐下來開始談判。但是埃及堅持要以色列歸還整個半島地區,以色列說辦不到。有人問雙方為什麼堅持他們的立場。埃及說:“這塊土地在法老時就屬於我們,它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自尊!”以色列說:“放棄西奈就如同放棄我們的盔甲。如果埃及擁有西奈,他們的坦克車隨時都可以開過來!”眼看事情要僵,甚至可能又引發戰火,門突然打開,雙方和平地走出來了!最後這個難題是如何解決的呢?埃及的總統薩達特回去對他的人民說:“整個半島都還給我們!”以色列的總理貝京則對他的民眾說:“不錯,但埃及同意把西奈的大部分劃為‘非軍事區’。所以沙子上雖然插著他們的國旗,卻不會有他們的坦克!”

這是溝通的時代

外交界的人常說,如果沒有妥協,就沒有商談。如果真有絕對不能更改的事,就沒有所謂的外交。

通過溝通,敵人可以變成朋友;有出入的解釋,可以變成“各自表述”;有爭執的土地,可以“共同治理”;被割讓的土地,可以物歸原主。

這是個溝通的時代。兩國的爭端,不應該用打仗解決;夫妻離婚,不必破口大罵;今天生意談不攏,明天還可能合作;議會裏水火不容,溝通後可以“共同修法”。

隻要我們有誠心、有愛心、有耐心,肯讓對方坐上座,肯讓自己先退一步,肯把對方的麵子做足,肯在自已底線上有最大的彈性,而且知道這世界不是全屬於我,也不可能隻有我是對的,應該利益共享、團結共榮。

這世界必能更和諧,這社會必能更進步。

心靈智語

麵對利益的誘惑,任誰也不想做出分毫的讓步,但如果懂得通過溝通找到雙方甚至多方的利益和期望的共同點,那麼你會發現,無論是經商還是處事,甚至是外交和政治,都能達到令人滿意的雙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