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藝術影院盈利難(1 / 2)

藝術影院盈利難

產業觀察

作者:王漪

主流電影市場傾向於高額投入以獲得明星陣容和震撼的視覺效果,藝術影院雖然尚屬小眾範疇,但在滿足喜愛藝術電影的觀眾需求方麵也是用盡渾身解數。北京的藝術影院在培育市場多年後,去年再添新兵,觀眾群體也不斷擴大,但這距離歐美國家將藝術影院商業化運營這種較為成熟的放映和盈利模式,還有不小差距。

藝術片也會一票難求

作為一名電影愛好者,錢冰對於那些正在上映的電影並不十分感興趣。相對於到位於大型商場內的電影院排長隊購票,然後捧著爆米花看一部娛樂片,他更喜歡去中國電影資料館觀看在國內外影史上留名的經典電影。“我已經看過很多遍《閃靈》,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大雪封山時的故事,讓人看了感受到一種超自然的神秘感,封閉敘事的手法現在很多電影都在用,在電影院觀看這部經典的驚悚片感覺非常過癮刺激,提供了更開放性的思考空間。”說起去年在電影院能夠觀看到美國已故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裏克的這部代表作,錢冰仍顯得很興奮。

去年11月斯坦利·庫布裏克回顧展在中國電影資料館舉行,除了《閃靈》,影展還包括《殺手》、《奇愛博士》、《發條橙子》、《大開眼界》等十部經典作品。對此影迷們抱以極大的熱情,在影院門前排起了幾百米的購票長隊。此次回顧展也讓資料館創下了放映以來的最高票房紀錄。據資料館節目策劃沙丹介紹,影展期間十部電影在600人的放映廳總共放映了20場次,其中14場都爆滿,每場上座率均在95%以上,觀影人次超過一萬人,僅這次展映活動的票房收入就超過了資料館2007年全年的放映收入。

據了解,1996年中國電影資料館開始對外開放影廳。近二十年來,這家隸屬於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的事業單位,放映的都是在國內主流電影院線不易看到的國內外藝術電影。經過數次改造,終於在2011年迎來了觀眾增長的高峰。電影排片也從早期的每周一次,增加到現在每周六天均有排片。去年位於北京東部的百子灣影院正式開放,由於此前資料館在這一領域樹立的良好形象、所放映的電影正對文藝青年口味以及新影院所處的地理位置較為便利,百子灣影院開業後上座率維持在30%-50%,高於主流院線平均15%的上座率。

不同於中國電影資料館旗下的影院,位於香河園的當代MOMA百老彙電影中心則是完全按照商業模式運營的藝術影院。2009年安樂影片有限公司總裁江誌強在創立這家影院時,仿照香港百老彙電影中心的模式,一直堅持放映品質過關、難以獲得主流院線青睞的藝術電影。與此同時,在影院的排片表上也能找到所有檔期影片,這裏商業片的放映比例大約為90%,很多藝術電影都被安排在周末。目前影院有三個放映廳、一個小型電影圖書館和迷你放映區,以及影院旁邊一家300多平方米的咖啡書店,方便定期舉辦講座、討論等活動,營造出濃厚的藝術氛圍,形成了“以商業片養文藝片、以影院養書店”的模式,同時通過會員製也吸引了很多長久關注藝術電影的觀眾。但相比於資料館通常情況下10元至40元的親民票價,百老彙電影中心的票價則高出一截,但每當放映在大屏幕上難得一見的優秀文藝片時,也會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由於所屬企業在全國擁有商業院線分布,因此便為這一藝術影院品牌在全國形成院線規模打下基礎。

以上兩家影院距離市中心較近,位於798藝術區內的尤倫斯藝術影院雖然位置偏遠,但作為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院對於國內原創獨立電影的支持讓很多電影迷甘願坐上一小時的公交車前去觀看。這座藝術中心由比利時尤倫斯夫婦創立的尤倫斯基金會出資建造,也是北京第一家由國外私人基金出資建造的大型公益性當代藝術機構,2007年落成開館。雖然隻有一個能容納100多人的小型影廳,但通過常年舉行藝術片首映、主題策劃放映、影人對話沙龍、經典影片回顧、電影圖書出版等活動,培養了大量關注國內獨立電影以及國內藝術電影的影迷。除了這三家影響力較大的藝術影院,北京的許多文藝咖啡館、圖書館以及一些駐華使館的文化中心也經常舉辦藝術電影沙龍,共同形成京城藝術電影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