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從家族製到現代企業管理
吉利集團是隨著改革開放深入發展創建起來的,通過外引內聯,控股參股等運作形式,如今已成為一家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產權清晰的混合所有製大型企業集團。集團始終奉行求實、高效、靈活的經營思想,遵循市場規律,注重科學管理,實行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協作,在加強資本運營的同時,謀求多元化經營發展,實現企業持續快速發展。在管理方麵,從家族製到現代企業管理,一直把“時刻對品牌負責,永遠讓顧客滿意”作為自己的宗旨。
一、家族製管理與發展
1、初期的成功
我國民營企業的家族管理色彩較濃,其特征是:創業者集所有權與經營權於一身;所有者或其家族絕對控股,甚至持有100%的股份;家族成員參與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家族管理的優點是決策快、監督成本低。這對企業的起步與初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提到吉利的家族製管理,有必要現了解吉利的發展過程。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共有兄弟四人,分別是老大李書芳、老二李胥兵、老三李書福和最小的李書通。1984年前後,他們四兄弟為杭州的冰箱企業做上蒸發器,當時掛的是鄉鎮企業的牌子,原因是對民營有顧慮。那時企業的效益非常好,一年的營業額有四五千萬元,這在當時已經是很大的數字,但四兄弟並不滿足於此。1987年,開始生產北極花冰箱,1989年,工廠的產值已經超過1億元。那時,作為老大的李書芳,起了很大的作用。同年6月,由於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李書福他們辦的冰箱廠被迫停產,四兄弟和其他幾名股東就散了夥。
同年,四兄弟又分別辦了3個廠:老大李書芳辦工藝品廠,老二李胥兵和老三李書福辦裝潢廠,最小的李書通辦了一家鋁合金型材廠。1993年8月6日,黃岩市吉利裝潢材料廠更名為黃岩市吉利(集團)公司,法人代表李書福。1994年2月22日,浙江華田摩托車總廠執照領出,從屬於黃岩吉利(集團)公司,法人代表也是李書福。當時全國摩托車廠林立,市場疲軟,但沒有一家生產豪華型踏板式摩托車,公司敏銳地抓住這一市場切入點,終於開發出國產豪華型踏板式摩托車。同年3月又新設黃岩市裝潢材料廠,從屬於吉利集團。1996年5月13日,黃岩吉利集團更名為浙江吉利集團公司,1997年1月7日又更名為吉利集團有限公司,一直到現在。
在成立吉利集團時,四兄弟又聚到了一塊,老大李書芳管發動機生產,老二李胥兵抓技術開發,老三李書福擔任董事長,總負責,老四李書通負責摩托車總裝廠的經營。他們四兄弟當時有個股份協議:李書芳10%,李書通20%,李書福和李胥兵70%。當時吉利的注冊資本是8800萬元,但並未評估,分配上也不明確,他們兄弟間也互不計較。同年,吉利集團涉足汽車製造業,開始汽車產品的研製和開發。
1999年,吉利汽車形成商業化批量生產,在國內產生轟動影響,原因是其經濟型、家庭型汽車物美價廉,2001年10月31日,吉利豪情汽車JL6360上國家經貿委第六批公告。這是我國惟一一家民營汽車製造企業獲準上公告,這就意味著吉利終於獲準造轎車,並可以與所有的轎車正規軍同場競技了。2002年3月30日,吉利優利歐作為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自主開發的三廂轎車駛下生產線。
可以這麼說,吉利初期取得的成功與其家族製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當兄弟四人聯手創業時,家族製具有決策成本低,對市場反應快的特點,能有效地配置資源,同時能讓大家“擰成一條繩”,一致對外,不擔心有人吃裏扒外,對資產經營特別負責,而且家族製以血緣為紐帶,不需要搞複雜的規章製度來防止個人的權力與責任、利益與風險的不對稱。
2、兄弟分手
雖然家族製管理有其一定的優點,會促進企業初期的發展,但當企業逐漸發展壯大的時候,它的弊端就會逐漸暴露出來。吉利集團當然也不例外,在它發展勢頭最為迅猛的時候,出現了一場不小的“分家風波”,其中原由可能是李氏兄弟一輩子的秘密。
2000年5月1日,在吉利集團召開的包括李書通在內的全體股東會議上,全體股東一致通過李書通退出吉利集團,並將他所占有20%的吉利集團有限公司的股份置換成了吉利集團旗下的浙江嘉吉摩托車有限公司80%的股份,這意味著吉利集團從此退出了嘉吉摩托車公司的股經營活動,李書通也與吉利集團脫離關係。同年5月3日,嘉吉摩托車公司的股東變為李書通夫婦兩人。從此,嘉吉摩托車公司與吉利集團不再有任何事實上和法律上的關係。
李書通在離開吉利後隨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傑士達集團。和吉利集團一樣,傑士達也搞多種經營:摩托車、汽車零配件、強化木地板等建材、空調等家用電器構成了傑士達的四大支柱,而在整車上投資的資金,也大都來自於這些產業。從這個意義上講,傑士達與吉利做法比較類似。
從李書通離開吉利時,媒體就有了吉利集團四兄弟之間不合的傳聞。2002年4月28日傑士達集團的美鹿轎車下線,標誌著倆兄弟企業的競爭正式開始。是李書通麵對媒體時坦言:“李書福和我絕對是親兄弟,但是現在,吉利集團和傑士達集團各自完全獨立,相互獨立發展。”再加上李書福對於自己的“家事”很少提及,致使社會上對李氏兄弟之間的糾葛頗多傳言,一些媒體也大力“挖掘”李氏四兄弟分手內幕。
李書通曾自豪地說,吉利集團得以起家的摩托車業,起初是他第一個開創出來的,在比較成功的時候,3個哥哥要求一起合作。正是摩托車這一塊業務所積累的資金,使吉利集團能對臨海吉利汽車、寧波美日汽車、海南房地產等項目進行投資。
現任吉利集團行政總部辦公室主任的張桂明和李氏兄弟的表兄陳奶春,是李氏四兄弟分分合合的見證人,他們認為李書通不會說出那樣的話。根據他倆的回憶,事情的大致輪廓是:1994年春節前後,李書福從海南打來電話,叫張桂明到市工商局去注冊一家摩托車廠,當時批摩托車廠是很難的,張桂明先後去了市體改辦、工商局等部門,終於在4月21日得到批準,辦了黃岩市華田摩托車總廠,法人代表是李書福。然後,李書福把陳奶春叫去,讓他和另一個人一起去廣州買摩托車配件。陳奶春等人買回了好幾卡車的配件,李書福就組織人馬裝配摩托車,隨後李書福同陳奶春商量,把裝潢材料廠外協部的全班人馬拉過來賣摩托車,於是,李書福開始生產摩托車,又把大哥李書芳請過來負責生產摩托車發動機。
李書通也是在摩托車廠辦起來後過來的。他當時在辦鋁合金型材廠,規模和效益無法和裝潢材料廠比。他到摩托車廠後擔任分管總裝廠生產的老總,他管生產還是管得不錯的,對集團的貢獻也是有的,後來董事會同意他辭職,但不是董事會把他撤了。李書通自嘲地說,他分家出來是兩手空空回老家,沒從吉利集團帶走一分錢。不過他帶走了造摩托積累的部分資金,帶走了造車的經驗,也帶走了不少追隨多年的部下。但李書通沒有透露他帶走的資金數額,張桂明認為這話一看就是前後矛盾的,兩手空空回老家,沒從吉利集團帶走一分錢,怎麼又說帶走了造摩托車積累的部分資金,還說先期投資6億元組建傑士達集團?李書通離開吉利集團前是吉利集團的股東,也是吉利集團的管理者之一,怎麼可能兩手空空地離開。
其實,張桂明和陳奶春也許無法看清吉利家族內部的糾葛,不過,兄弟分手卻是事實,在以後的汽車市場上,兄弟間的競爭也將愈演愈烈。事實上,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家族製企業中的兄弟分手各自發展是極其正常的事,是企業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
3、與日本雅馬哈株式會社的瓜葛
2002年6月6日版的日本《文藝春秋》周刊,以《NHK大加讚賞的中國汽車王是汽車業界劣跡累累的人物》為題,公開對李書福的人品加以指責。在其中的一篇報道中稱:“李氏(李書福)在日本石川縣小鬆市注冊了日本雅馬哈株式會社,讓自己的親弟弟任總經理,大量生產摩托車,使用酷似雅馬哈的商標……”,報道中還提到日本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已為此在日本提起上訴,並獲得勝訴。
吉利與日本雅馬哈株式會社到底有何關係?
台州曾有兩份文件,一份是吉利集團呈送給浙江省委領導的報告,另一份是由李書通擔任董事長的台州雅馬哈摩托車有限公司和浙江華田工業有限公司呈送給浙江省政府的報告。
第一份報告是吉利集團有限公司寫給浙江省某領導的,時間是2002年3月8日。在這份《關於台州雅馬哈摩托車有限公司與吉利集團有限公司是否存在關係情況的說明》中,吉利集團就所謂“吉利集團侵犯日本雅馬哈商號、商標專用權”一事表明了如下觀點:
一、2000年5月1日,經吉利集團有限公司全體股東會議同意,李書通退出吉利集團,其所占吉利集團20%的股份置換為浙江嘉吉摩托車有限公司80%的股份。自此,吉利集團退出嘉吉摩托車公司參股經營活動,李書通與吉利集團脫離關係,嘉吉摩托車公司與吉利集團已無任何事實上和法律上的關係。
二、2000年10月5曰,台州雅馬哈摩托車有限公司成立,由嘉吉摩托車公司與日本雅馬哈株式會社簽訂合資經營合同,並於同年10月5日獲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10月31日獲國家工商局批準。自此,台州雅馬哈摩托車有限公司開始商業運作,並不久與“日本(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發生商號、商權侵權糾紛。
第二份報告是台州雅馬哈摩托車有限公司、浙江華田工業有限公司寫給浙江省人民政府的報告,時間是2002年3月20日,明確講述了台州雅馬哈摩托車公司的成立經過。